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一百零二章 連環計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一百零二章連環計

「砰。」

坐在燕王府大堂主位之上的朱棣猛然一腳踹翻跪在自己跟前的吳亮。吳亮受此重擊,瘦弱的身體頓時吃消不住,撲通一聲被踹出了一丈之外,嘴角一絲血跡緩緩流下。

「皇帝小兒目中無人,欺人太甚。」朱棣鐵青著臉,雙目陰沉的盯著趴在地上掙扎起身的吳亮,咬牙切齒的恨聲說道。

朱棣一生嗜武,性格雖然爽朗,脾氣卻很不好,極易發怒,且他一直自恃自己雄才偉略,又是諸王之首,手握重兵,戰功無數,這天下當是自己囊中之物才是。因此他行事向來甚為囂張霸道,絲毫不將那個軟弱無能,只懂得附庸風雅,手無縛雞之力,僅靠著一個名分就硬生生搶走了本應屬于自己皇位的佷兒皇帝放在眼里。

朱元璋在世時,他尚且有所收斂,待朱元璋一駕崩,頓時如出籠的野獸,沒了任何顧忌,行事作風更加肆無忌憚,言行之中更是對皇帝多有不敬,在燕王府中,從不以皇上稱呼皇帝,而是以「那小兒」直呼,為了貶低皇帝的名望,他甚至還暗中派人在北平周邊城鎮散布諸多詆毀皇帝名譽的流言,

很多人或許因為朱棣創下了永樂盛世,就認為他必定是個很完美的皇帝,實則謬之。朱棣出身于戰火年代,九歲時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雖然對自己的兒子極為重視,但當時朱標尚且在世,朱元璋的全部精力基本都放在太子標身上,至于燕王等一干人則有所忽視,因此朱棣未就藩北平之前,所受的教育極其有限,因而朱棣心中一直對朱元璋有所不滿,認為其心有失偏頗。

直到去了北平之後,立下諸多戰功,朱棣開始獲得朱元璋青睞,慢慢的,朱元璋越來越重視他的青睞讓朱棣的嫉妒心和不滿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太子標未甍前,朱棣不敢太過放肆,等太子標病逝,朱棣的野心立即顯露了出來。

他始終認為自己才是最有實力繼承皇位的人,其余人都沒那個資格。因此行為也變得大為驕橫,渾然不將任何人放在眼里,即便面對朱元璋,他也敢話中帶刺的反駁。

當得知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時,朱棣的不滿和嫉恨立刻達到了最頂峰,性格變得愈加猜忌和暴躁,恨不得直入京城將皇帝一劍劈成兩半。若非有佛家修為甚高的道衍在一旁時時勸阻,並為他誦經念佛,讓他修身養性,只怕他早已變成一個囂張跋扈之輩。

如果要問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最大的第一功臣是誰,那必定非道衍和尚莫屬。

道衍除了是政治家和高僧之外,簡直可說是個怪才。雖然是和尚,卻不僅僅只精通佛家之學,儒家和道家他亦有所涉獵,比如道家的《易經》他就修習過,袁珙的方術也沒落下,乃至兵家之學亦是他所長。

如此也就罷了,精通儒家之學的他偏偏還著述了一本《道余錄》,專詆明朝國學「程朱理學」,其行為著實讓人相當費解。而且他還善詩文,是洪武時期吳地有名的北郭社「北郭十友」之一,與文學家宋濂、高啟皆為好友。

且此人雖出家為僧,卻有著成就大業,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的抱負和夢想。又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殺,對洪武朝政治懷有強烈不滿,導致了他最終下定決定幫助朱棣謀反。

道衍的這種抱負理想顯然違背了佛法戒律,而協助朱棣謀反更是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禮。以致他功成名就後回家拜訪親姐姐和好友王賓之時,皆被拒擋在門外而不得入,幾乎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待到晚年,他既厭懼官場爭斗的凶險,又不甘心放棄畢生事業的追求,因此就不亦樂乎的一邊當官一邊當和尚,世人稱之為「黑衣宰相」,後人則以「異僧」稱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洪武、建文及永樂時期都相當有名望的高僧,基本上是一個人格、心理皆相當郁結的一個人,他的一生都在這種感性與知性的矛盾中渡過,用後世的話來描述,可能可以歸結為「人格分裂」一類。

但不管道衍為人如何,他的學識卻是不得不令人萬分欽佩的,終其明初三朝,如他這般涉獵極廣的怪才奇才幾乎沒有。

在北平侍奉燕王朱棣期間,道衍雖然主持慶壽寺,實際上卻經常出入燕王府,成為燕王的高級謀士。朱棣對他更是萬分倚重,自始自終都將其奉為自己心月復,哪怕登位永樂之後亦是如此。

甚至可以說,沒有道衍,就基本沒有朱棣成功登上皇位的一天。他對朱棣的影響之大,幾乎無人可比。

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朱棣確實是一個梟雄,文武兼備,南征北戰,戰功無數,兼且知人善用,心狠手辣,具備成為一個皇帝的要素,性格上的缺陷也就可以忽略不計。否則即便道衍再怎麼輔佐,他也登不上皇帝的寶座,徒然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而已。

而且朱棣還有個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有點好大喜功,喜歡做門面功夫,從鄭和七次下大西洋,專以宣揚天朝國威為主,便可看出一二。當然,他這一點是深受朱元璋的影響,怪不得朱棣。

面對朱棣的怒火,站立在燕王府大堂之上的眾人都不禁噤若寒蟬,大氣不敢出一口,生怕燕王的滔天怒火會燒到自家身上。

朱棣之所以如此氣憤,實因他的那個佷兒皇帝在聖旨中獎朱高熾和朱高煦在京師中的某些行為都一一繪聲繪色的說了個大概,並言明所謂「子之過父之錯」,朱高熾和朱高煦之所以有失修養,全因為是朱棣這個父親沒教育好,所以皇帝要代他在京師教育朱高熾和朱高煦兩兄弟,為期三年。

這番話中指責之意顯露無遺,簡直就是在扇朱棣的臉,這讓朱棣怎能不怒不可遏。

最讓朱棣無法忍受的是,皇帝在聖旨中所說的「若朱高熾和朱高煦二人誰敢踏出京城半步,便以叛國罪論處。」只不過是沒教育好而已,卻要以叛國罪這等最為嚴重的罪名來做懲罰措施,擺明了就是告訴朱棣,不管他做多大的努力,也別妄想將他的兩個兒子接回北平。

朱棣原以為皇帝說這些廢話是故意想激怒自己,讓自己犯錯,直到听完聖旨上的最後一句話後,朱棣才真正明白了皇帝下頒這道聖旨的真正意義所在︰

「素聞慶壽寺主持道衍大師德高望重,學究天人,為當世奇才。如今大明百廢待興,正值朝廷用人之際,朕特發招賢令,欲招納天下有志之士,望天下賢才能憂國憂民,輔佐朝廷,造福蒼生,以報國恩;萬勿以個人為重,空有滿月復絕倫卻不思報國恩,實乃不尊君父,棄天下億兆黎民蒼生于不顧的不忠不孝不義之輩,枉為大明子孫,世人當唾之……」

朱棣剛剛听到這句冠冕堂皇正義凜然的話時,不禁嗤之以鼻,只覺可笑至極。但心平氣和之後,他一琢磨,立時發現這道聖旨的真正內容並不是皇帝先前那番指責自己的話,而是以國家和百姓的正義之名召道衍進京面聖。

一想到這個,朱棣不由悚然而驚。他忽然發覺皇帝正在策劃著一個巨大的陰謀,慢慢撒網將自己包圍。二子已被自己親手送到了京城,得力愛將鄭三寶也被一紙詔書召到了京師,如今皇帝又要召自己的高級謀士道衍進京,其意圖幾乎可說是越來越明顯。

皇帝想要用一環扣一環的連環計逐步侵蝕摧毀燕王府,逐一將自己的左膀右臂砍掉!

得出這個結論時,朱棣猛然感覺自己的心底被狠狠抽了一下,一種不祥的預感漸漸籠上心頭。生平第一次,他感覺到自己將面臨著一個極大的危機。而且他聯系種種後發現,自己似乎一直輕視了自家那個佷兒皇帝的智慧和城府。

「大師!」朱棣霍然轉頭望著坐在下首閉目不語的道衍,情不自禁的叫道。

道衍沒有回答,只是睜開雙眼,狀似無意的掃了跪在地上的吳亮一眼,又輕輕闔上了雙眼。

「把他拖下去,好好招待招待。」朱棣看到道衍的眼神時,立即回過神來,知道自己有點急了,大手一揮,冷冷的盯了一眼臉色有些慘白卻始終毫無懼色的吳亮,陰森森的命令道。觀其陰沉的神色,顯然是想在吳亮身上好好發泄一番被皇帝挑起的怒火。

「到書房議事。」吳亮一被帶走,朱棣冰冷的目光掃視了在場眾人一眼,霍然起身,大步流星的出了大堂,向書房的方向行去,垂眉不語的道衍也悠悠然的從位子上站起,不緩不急的跟在朱棣身後,此外還有三個一直筆直站在大堂兩側,身著勁裝,身材挺拔魁梧,臉色黝黑,渾身散發著軍人氣勢的大漢也相互對視一眼,一言不發毫不猶豫的跟了上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