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平天下……」劉徹喃喃的說道,「父皇和衛太傅,也是常常和孤這般說。」
「可是孤卻不想只學這些,自古以來的聖明天子,都是文韜武略兩不相誤。孤即便是做不了敵萬人,也是可以學學做萬人敵吧。」
「如今朝中的諸臣,治軍以周丞相為最。」劉徹嘀咕了幾句,眼里忽得放出光來,「孤不如去和周丞相去學一學兵法如何?」
「荀昭,你覺得如何?」閣里幾個人中間,劉徹最想听的也是荀昭的意見。
「兵法啊……」听劉徹這麼說,荀昭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好。
既然劉徹是日後的漢武帝,那麼多學學兵法也未必是壞事。可听又听劉徹說是要去和周亞夫學兵法,不知怎的,荀昭卻總是覺得有哪里不大對勁的感覺。
袁盎遇刺的那天晚上,荀昭也是隨著去過未央宮,好象皇上對著周亞夫說過些什麼來著的?
皇上是否是個多疑的人,荀昭眼下還不能完全斷定。可是皇上對周亞夫說的那最後一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將門虎子,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這麼說雖是沒有錯。可是周勃曾經行過廢立之事,當年的文皇帝也正是被周勃等人推上帝位的。
難道說,皇上擔心周亞夫日後也會來這麼一著,或者還是在想著其他的什麼事情。
長樂宮。
「哦,你是說,驛站走水燒了案子卷宗?」慈明殿里,竇太後顫著聲,模索著站起身來。
「是荀公子和徐議郎親口對皇上回稟的,當是不會有錯。」竇嬰知道太後心里正是歡喜著,所以也不想隱瞞。
「你不是跟我說,那荀昭才十一歲……」竇太後尋思片刻,仍然覺得有些無解,「如何會有這般的決斷?」
「太後。」雖然明知此事並不是什麼秘密,可竇嬰也不想因為此事,讓荀昭給人落下口實,「荀公子只是不巧遇上了驛站走水。」
「對……對。」竇太後也猛然間反應過來,「走水燒了……這荀昭……畢竟年紀太小,怎得如此不小心,這般緊要的東西也不照看好著點。」
竇嬰坐在一旁,只是微微笑了幾聲,也不說話。
「那皇上可怪他了?」竇太後心里歡喜,卻也沒忘記惦記荀昭。
當時只是把荀昭弄出來,只當是把死馬當活馬醫,指望著這小子生女敕,落個無功而返。
可是沒想到的,荀昭不但真能搗鼓出事情來,而且後面還留了後招。
但是再細想一下,竇太後也是覺得心有余悸,好在這小子還真明白了局勢,否則只怕是會弄出更大的事情來。
「皇上只是訓斥了幾句,倒也沒多說什麼。」竇嬰見太後一直站著,連忙走上前去,扶著太後坐了下來。
「那就好,那就好。」竇太後終于忍不住笑了幾聲出來,「小孩子嘛,不知道些輕重,也說得過去。」
「還有劉武那小子,也是不省事。」既然到到這件事情,竇太後自然又免不了想到自己那小兒子,梁王劉武,于是立刻又板起臉來。
「梁王想來已經是知錯。」竇嬰不想給太後掃興,「眼下梁王如今已經派鄒陽入京,想是要托人在京里先說說情,然後才敢親自前來謝罪。」
「嗯。」竇太後點了點頭,示意自己知道了,「听說那鄒陽前段時間頂撞了劉武,還被他關進了獄里。」
因為太後和梁王更加密切些,所以有的消息皇上未必知道,但是太後卻是先知道了。當時羊勝和公孫詭謀刺朝臣,卻被鄒陽得知,鄒陽苦勸梁王無果,卻被擔心走漏消息,被投進了獄中。
此事听到劉武這回派進京里來的人,卻是鄒陽,太後也是知道,劉武果然是有了悔改的意思。
「這鄒陽如今仍是肯為梁王做事,想來也是一位忠臣。」竇太後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朝里朝外的,只要是忠臣,自然是越多越好。」
「比如那荀昭,年紀雖小,卻也識得好歹。」荀昭幫竇太後平了心里的大事,自然是得了賞識,「可有些人,就呆在老身的身邊,卻總是為自個家里打算著。」
竇太後忽得話鋒一轉,也不知道換到了哪里去了。
「這……」竇嬰是聰明人,雖然還不明白到底從何說起,但是也知道話頭該是落到了自己的身上。
「哀家听說,那荀昭是衛太傅門下的弟子?」竇太後漸漸的把話頭挑明了些。
「此子只是就近在平陽衛塾里求學,並不能完全算是衛綰門下的弟子。」竇嬰知道太後向來對衛綰有些不待見,想著幫兩人稍微撇開一些。
「那即便不是,也能沾著了。」竇太後卻是不吃竇嬰的這一套,仍是繼續向下說道,「那麼說來,這荀昭,也該算是你們儒家的弟子了。」
「這麼小個孩子,非要讓和你們學什麼爭強好勝,本該是孩童天性,非是要分那麼多尊卑高下。」竇太後的話里,已是隱隱有了些想讓荀昭改換門庭的意思,「我看太子洗馬汲黯也頗有才學,為何不能讓他和太子去做個學伴。」
「太後有所不知。」竇嬰當下也被竇太後的話弄了一個哭笑不得,「那荀昭乃是臨汾荀氏子弟,是荀聖的後人,他所學的其實也大多是荀氏的門學。上回柏至侯來時,想是沒有和太後您說明白些。」
「荀聖後人?」竇太後听竇嬰這麼說,頓時也是愣了一下。
上回許昌來的時候,還真沒有和自己說起這個,甚至連荀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都沒有完全說得明白。
「既是荀聖後人,那倒也是不可強求。」即便是貴如太後,面對荀子這麼一大塊招牌,也是要有幾分敬重。
更何況在儒家的諸位聖賢中,荀子也是最為另類的一個。身為儒家,卻偏偏教出了李斯和韓非兩位法家高徒,也是唯一一個曾經用道家思想去解說過仁義道德的人。
相對于孟子的「偽善」,竇太後自然是覺得荀子親切了許多。
「若是有時機,帶那荀昭來見見哀家。」不動聲色間,竇太後已經是對荀昭有了更多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