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天 第五章 華胤四姓,一卷經傳一門第

作者 ︰ 純潔匕首

胤國諸子百家學坊若要論起源流之長遠,稷下學海可說是其中少有,據傳稷下學海始建于千年之前,乃是儒聖孔丘所建,其時離朝既崩而九州殤亂不止,有所謂上無天子,下無方伯,諸侯爭權,無月不征之說。

當華族權柄政令之爭還沒有分出勝負之時,居于離朝邊地的戎,狄,苗,夷,羌五族便趁亂而來,接下著來便是漫長的烽火歲月,後世史官遂將其稱為五胡亂華,而這也是華族有文字記載以來最為黑暗的時代。這亂局劫難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這千年亂局之中除了血與火的洗禮,也使得更多的人轉而考慮天下興亡之理,安邦定世之略,而這群人便被後世稱為天下諸子,他們或著書論道,周游列國,欲教化天下,或開宗立派,收徒講學,借此探究天道之變。而儒聖孔丘本是貴族出身雖有心安定社稷,可時事之變已非一人可改,隨後便隱居于兗州之地收徒三千,傳授治世之論,修身養性之道,借以希望門中後世弟子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待儒門聖人去後,這弟子之中最為杰出十位弟子將儒聖所言記錄整理成冊,更是加入自身心得體悟,這便是儒門經典四書五經的由來,其後這十位弟子便在聖人講學傳業之地建稷下學海。

據史料記載學海雖也曾數度毀于戰火之中,可仍憑借後繼儒者之努力又幾度復興,而建立稷下學海的儒者便被後世尊為孔門十哲。而後這儒門之學開枝散葉,可稱得上千年以來華族之中的第一顯學。其實非只是儒門稷下,這諸子百家皆可謂是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的亂世,莫不是經歷千年血與火洗禮得以延續至今。

越是到山台樓牌之前程無逸的腳步越見沉重,看著山門樓牌稷下學海四字,淒聲道「乘風你今次再回學海卻是時光荏苒、物是人非,千年以來為著天下之事稷下學海犧牲何其多也!」想起昔日同學時光,程無逸神情越見悲傷哀痛。

山門樓台之上值守的儒生看此情景慌慌張張急朝內里奔去,甫然踏入學海之內,沈彥塵眼中所見乃是巨大的廣場,整個廣場竟似有數百畝之地,學海之外雖是落雪如絮,可廣場之上竟似看不見一片落雪,想是學海以奇門異術而為,而其中氣候溫度竟也和山門外的寒天雪地不同。

鋪地的黑石光滑如鏡,整個廣場看起來就是一汪如墨的湖水,這腳下的墨色又是不斷的變換著濃淡之色,那遠處分布八角之上的建築錯落有致,竟隱隱之間透著幾分藏納寰宇的氣勢。而乾位、坤位之上各有鐘樓鼓樓。偌大的廣場竟似縴塵不染,竟像是行走在湖面之上,建築皆是青瓦琉璃,青石做柱,建築與所在山勢渾同一體,讓人有萬世巍然的感嘆。

這時便有急步之聲傳來,遠遠邊听來人道」程哥你所負傷者何人?」

沈彥轉頭看去,但見來人是個女子,身材高挑,年紀約莫二十來歲身材高挑皮膚白皙,身上所穿乃是藍衫儒服,樣貌打扮和程無逸類似,背後倒持一柄色如星海之色的長劍,劍鋒指天想是方才正在練劍,汗濕重衫之下藍衫儒服緊貼著身子,頰前散幾縷發絲,清秀的面容和著那身段掩不住的颯爽之氣。

程無逸淒聲道」我身上所背乃是…乃是乘風的尸身。」

藍衫女子仍似有不信,渡步過來猛的看著那程無逸手中戰意槍,神情頓時大變,急聲問到「以岳哥之能怎會身死喪命,憑他手中戰意槍捭闔之勢,胤國武林之中能有幾人殺得了他,怎會如此!凶手是誰?綺雲手中星霄飛羽定斬此獠。」震怒之下手中長劍自發長吟,劍鋒之上竟生出三尺蒼色劍芒,一道無形劍氣自發而出直朝天際而去。

夜空之中響聲如驚雷匝落,這學海之中儒者听此落雷驚天之聲也都急忙趕了過來。

沈彥塵卻是不由得心驚,他雖是也能御使劍芒傷人,可這藍衫女子御劍境界實已到劍心通明,遠非他能比擬。便听藍衫女子低聲道「綺雲這幾日便心緒不安,前日楚師哥夜觀天象,曾有之語,真沒想到這竟然是應在岳師哥身上,真是一別成終古竟而失故人。」言罷,一掌擊出盡是氣分雙流之招,那分立乾位、坤位的鐘鼓齊鳴,鐘鼓余音久久不歇。

沈彥塵竟這才發現那鐘鼓聲中竟有喪樂悲歌之韻律,藍衫女子這一掌之中竟蘊含十二中變化。突覺體內內息竟是不穩,所受之傷內在這音波激蕩下再被催發,身子搖搖晃晃險些跌倒,便听程無逸道「綺雲快扶住小兄弟,他受傷沉重,內息浮動,怎經得起你落羽分霄內勁所催發的鐘鼓之聲。」

沈彥塵只覺腳步虛浮一頭栽到藍衫女子懷中,口中嘔出一口鮮血來,登時那藍衫女子身上所穿的儒服被糟蹋的血跡斑斑,沈彥塵耳中只听見藍衫女子氣聲叫道「這人怎麼這樣子啊!」隨即暈了過去。

————————

沈彥塵喉鼻見嗅到淡淡的香味,然後他慢慢的睜開眼,轉頭四望之下發現竟是在躺在一間屋舍之中,這房間布局典雅,陳設質樸之間卻透著秀雅,一扇四折的屏風將小屋分成里外兩間,這四折屏風之上分別繪這春花、夏雨、秋月、冬雪四景,屏風之風斜掛一把長劍,劍鞘之上雕著梅、蘭、竹、菊之景,雖是劍鋒未曾出鞘,可想來定非凡品。

房間雖是不大卻也是物件齊全,一張松木原色的書桌上放著幾本儒門經典,像是主人方才正自在看書,沈彥塵心中暗道「這難道是程先生的屋舍不成。」只是鼻尖的單單香味又讓他覺著不對。隨即盤腿坐在床榻之上,以心火被禁游走周身一周,只覺昨夜胸口所受的一掌之傷雖是並無什麼大礙,可運氣吐納之時還是大有滯漲之感,甫然下床沈彥塵只覺步履虛浮,渾身僵硬心中暗道「這泉下四鬼雖是擊技之術未見高明,可四人合陣卻也難纏得緊,便是我所中一掌這滯漲之感也是大異諸子百家正道武技。」索性心火內勁流轉並沒什麼大礙也自放下心來。

下床之後便見這書桌之上所陳列竟是儒門經傳種種,不過這其中艱澀的如《易經》《春秋》之類卻是放在桌角右邊之上,書桌上打開的卻是一冊論語,沈彥塵隨即坐在椅子中翻看起來,這據說乃是儒聖孔夫子弟子和再傳弟子多編撰,乃是記錄儒聖和儒門先哲言行之書。素來被儒門學子封為圭臬之言。

沈彥塵便曾在記敘千年烽亂世的烽火通傳中,曾讀到過趙淮生一冊論語鎮東南之典故

那還是在五百多年之前的亂世,當時扼守東南之地華族大將耿振聲中計兵敗宛城,十萬精兵、數千船舶為怒潮吞噬,使得自離末以來江左膏腴之地盡數落入夷族之手,但唯余號稱江南膏腴,東南首城的蘇杭城夷人卻是久攻不下,而守城之人正是趙淮生,據說趙淮生年少之時家貧入洗,卻是聰穎好學,其自幼不習武技,卻是醉心聖賢文章,為人又好打抱不平,卻因為運不濟成為蘇杭城外伏龍山草寇,便是做土匪也是甚少傷人性命。

當時夷族于揚州、青州兩地攻城略地,百姓死傷無數,而攻打蘇杭城之時卻是傷亡慘重,而守城的不是耿振聲潰軍殘部,竟是趙淮生所率的八百山匪死守城池,其後趙淮生自領抗夷大將軍一職,而趙淮生守城、治軍皆有可觀,經過數十年經營竟是漸成氣候,後世有「其高雖不過中人,而忠勇特立,沉毅善謀可稱亂世一儒將。」

後來東南之地豪杰盡皆歸附,令夷族軍馬忌憚不已,于當時之世有‘東南首智’之稱,而趙淮生無論何時何地皆是一冊論語在身側,終趙淮生一世未見華族中興戮力向外之征,晚年常嘆謂道「今華、胡之爭漸僵持,胡虜雖猖猶不能滅我華裔,而華族積弱千載如今頹勢漸斂,我一生所知不出一冊《論語》,建此東南基業可說是靠的便是《論語》一冊,也不知何時何日能再見我華族方有中興之望,平素別人常稱我「東南首智、儒風邴然」,可嘆終我一世是無回天之力,不能御這亂世力挽狂瀾」。

趙淮生死時東南之地皆聞悲戚聲,後來葬在落草為寇的伏龍山,安葬之時棺槨之中只按其囑咐放了一冊《論語》。以致後世文人墨客常有‘八百匪士守蘇杭,一冊論語鎮東南’之贊譽。

到李胤開國之時,經歷亂世的洗滌,趙氏一族更成為華族宗族之中的名門,更是位列華族四姓之中,這四家便是冀州隴山右側平陽城中的裴氏、青州西河府王家、梁州劍閣東側延陵郡唐家和江左蘇杭城中的趙家,這四家之中互有聯姻、互為奧援,可說是在諸子百家之外最強的草野勢力,便是開胤之初四家門第之高更在李氏皇族之上,素有山右裴氏,西河王家,東陵唐門,江左趙家之盛譽,而蘇杭城趙氏便是趙淮生後人,在四家之中更有江左趙氏,名門第一之稱,可說是一部《論語》為後世開啟了江左趙氏的門第傳奇。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傾天最新章節 | 傾天全文閱讀 | 傾天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