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名震江淮(補一)
孫策率三五親衛,縱騎馳奔黃蓋兵敗處時,長江水戰業已進入收官階段。
借助漫天毒煙之威,巢湖走舸,穿插游戰,成功聚殲黃蓋水軍。雖然聚圍黃蓋水軍,蕭言卻不僅沒有刻意追求斬首、俘虜戰功,反而特意吩咐游艇,傳訊各船︰「認準口音,若非江北口音,一概不得俘虜。傳校尉口諭,俘虜只要江北人。」
「但凡棄船棄兵,跳江游向南岸者,皆放任離去,無須追擊。」
黃蓋水軍十有六七是江南三郡戰兵,聞听蕭言不要俘虜的軍令,巢湖水軍皆知此舉等同放棄俘虜敵軍,于是手中所獲,紛紛就地斬殺,充作首級戰功。
兵法有曰︰圍三闕一,敗軍素無戰意,大都見縫插針,拼命逃亡。若是徹底堵死逃去之路,卻是逼迫敗軍絕望,因此心生死意,放手一搏。巢湖水軍單兵戰力,遠遠不若黃蓋兵精銳,一旦黃蓋兵不顧毒煙死戰,必然會給巢湖水軍造成一定傷亡,甚至有可能逆反局勢。與其如此,不若圍三闕一,放任黃蓋兵跳江逃亡。
當然,蕭言之所以自損兵威,放任黃蓋兵逃散,除卻圍三闕一,又另有深意。毒火球、火船毒煙,混雜十數種毒物,經火藥引燃爆裂,所產毒性各異。凡呼吸毒煙者,或頭昏眼花,或感染他病,或口鼻流血,或當場致命。即便一時逃月兌戰場,也必然因毒煙所侵,成為傷兵,屆時他們非但成為孫策兵的累贅,更可以驚懼其他部將,使之不敢輕易來戰巢湖。
也即是說,蕭言放任黃蓋兵跳江逃亡,其實是故意增加孫策負擔,使孫策忙于救命。黃蓋水軍皆是為孫策而戰損,孫策若是不救,其他戰兵觸目傷情;孫策若是救援,其麾下四萬步騎,必因之拖累。
也是因此,無數黃蓋兵見勢不妙,又聞听巢湖水軍不要俘虜,紛紛咬牙跳江,向南岸拼命游去。毒煙滾滾中,黃蓋麾下戰兵又是苦戰,又是逃亡,激烈活動加促毒性流轉,因是,待他們逃亡南岸後,其中大半行動遲緩,其中中毒較深者,更是一頭栽倒,休克不醒。
兩三千黃蓋水兵,丟盔卸甲,亡命南奔,毫無秩序,中間更是時不時有人栽倒在地,幾似一群感染瘟疫的流民。孫策趕至江北時,入目便是如此淒涼局面。
兵敗如山倒,精銳成潰卒。
孫策不是沒有見過敗軍流寇,但是他卻不曾見過類似感染瘟疫流民的敗兵,更不曾想到這一幕,竟會出現在自己身上。自率軍征伐來,孫策雖屢與強敵,前有與劉繇對戰,後有被王朗阻擊浙江,但是孫策麾下縱然一時戰敗,卻何曾出現過數千人大敗?何曾出現過瘟疫流民似的大敗!
孫策不禁有點自責,自責自己過于輕視太史慈,沒有料到巢湖水軍竟是如此強勁。
敗就是敗,輸就是輸,孫策性格卻是不會自尋藉口,說些「若不是巢湖不使毒煙,那便如何」類似話語。
漢世,地球還是野蠻世界,西方羅馬帝國,動輒滅族,屠戮婦孺;東方漢帝國,情況雖然稍好,甚至逐漸廢棄京觀,但兩軍對壘時,依然無所不用其極,掘河淹城、箭矢擦毒。蕭言放毒煙殺人,最多是朝野感慨一番蕭言狠毒,但是率兵之將,興趣卻不在于斥罵毒氣,而在于自己能不能用毒氣。
檢查幾位口鼻流血,倒地難行的敗兵,孫策不禁冷吸一口氣︰「好霸道的毒煙!」
陪行孫策的軍醫,稍稍查探敗兵兵情,疑惑不解︰「觀乎江邊氣味,應是黃蒿燻煙。黃蒿異味,雖可迷人眼,嗆咽喉,但怎會口鼻流血?」
孫策前行間,忽然听到一聲游離呼聲︰「將軍!」
孫策猛然一怔,驚道︰「這聲音……是黃公覆(黃蓋)!」
孫策連忙走向聲音傳來處,只見一名戰卒,頭無盔,身無甲,渾身是水,斜躺倒地,發須間或燒焦,與尋常士卒無異。孫策親兵上前扶起此卒,又見此人面孔燒痕累累,簡直好似一張麻子臉,眼孔半眯,鼻孔口角見血,著實淒慘。孫策凝視這名戰卒片刻,一時猶豫,懷疑自己听錯聲音,認錯人︰此人體型類似黃蓋,但是卻又不像黃蓋。
恰在此時,戰卒勉強抬起右臂,指向長江︰「將軍,不要靠近岸邊……咳咳。」
戰卒一句話沒說完,忽又吐出一口鮮血,劇烈咳嗽起來。不過,也是幸得有戰卒這一句話,孫策終于確認︰眼前這位淒慘悲劇,近乎面目全非的戰卒,正是他委以重任,督軍石城,協防牛渚渡口的黃蓋黃公覆!
「公覆!」見黃蓋劇烈咳嗽,狀似危急,孫策連忙親自扶住黃蓋,移交給隨行軍醫︰「務必穩住黃公覆病情。」
救起黃蓋,孫策眉頭緊皺,聚來十數名較為健康的敗兵,詳細詢問︰「巢湖水賊戰勝,怎卻無人登岸追擊?」
敗兵答道︰「巢湖水賊沖戰時,高呼跳江者不殺。凡是游岸南逃者,一概不問,巢湖水賊更不曾遣軍追擊。我等也不知巢湖水賊為何如此行事。」
孫策又問道︰「巢湖水賊既然不曾遣軍追擊,游上岸者怎都倉惶遠逃,水邊百數步寧無一人,而水邊百數步之外,卻又擁擠無數。」
敗兵答道︰「將軍有所不知,巢湖水賊樓船,上置發石機,不發磚石,專發火球。火球撞船觸地,立時爆裂散發毒煙,其毒性遠甚火船所攜毒煙十倍。我等呼吸火船毒煙,最多口鼻眼疼痛難忍,呼吸毒火球毒煙,一不小心就當場喪命。」
說罷,敗兵指著遠處數艘體型模糊的樓船︰「將軍請看,那就是巢湖樓船。」
孫策遙望長江水面,良久無語。
水戰結束,巢湖水軍不追黃蓋敗兵,集中精力收繳船只,完好無損的黃蓋戰船,盡數俘虜;骨架尚存的船只,以繩索拖曳;半沉或燒毀的戰船,全部鑿沉。黃蓋水軍六百艘戰船,非是被巢湖俘虜,便是被巢湖鑿沉,切切實實是「無一逃月兌」。
此時,巢湖水軍拖曳勝利果實,業已逐江而上,漸行漸遠。孫策即使有心一觀九斤火砲余威,卻也無從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