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天下 正文 第一章 永安宮

作者 ︰ 秋唐

公元626年7月2日,即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發動了一次震驚朝野的政變,親自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即當時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的皇太子,並繼承皇位,年號貞觀,唐高祖李淵退位,尊為太上皇。

大唐代隋而立,居住的宮殿仍舊為隋代的太極宮。當初隋朝建太極宮時是按照周易乾卦為指導建造了長安城,太極宮正處于長安城北部的中央地區,對應則是天上的紫微星,不過此地地勢低窪卻讓太極宮有了一個很大的弊病。

長安的夏日不僅僅異常的炎熱,而且多雨水,太極宮一到夏日便是又熱又濕,長年征戰讓李世民身上落下了一身的傷痛,因此每年的李世民都要離開太極宮,前往三百里外的九龍宮避暑。

公元632年,今年的夏日特別的炎熱,幾天暴曬之後,老天也忍不住嘩啦啦的下起了大雨,連續兩日都還沒有停下的跡象,雨水暫時趕走了夏日的炙熱,卻讓整個太極宮顯得更加的潮濕,而大雨過後,太陽一曬,到時候的太極宮便如一個大蒸籠無異。

按照以往的慣例,李世民都要去避暑,時間也決定在大雨過後,因此就派了太監去李淵居住之處承乾殿,邀他一同前往。

太監尚未回來,在兩儀殿內,空曠的大殿內也僅僅只剩下了李世民一人,現在他正坐在龍案前,看著送來的幾份奏折,跳動的燭火照亮了整個宮殿。

外面嘩啦啦的雨聲讓李世民有些心煩意亂,看了幾份之後,便也無心思繼續看手里的奏折。抬起頭來,外面依舊是沒絲毫停歇的大雨,也不知道何時是個盡頭。

放下手里的奏折,來回在大殿里面踱著步子,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門口,雨水中的太極宮能看到的並不遠,隱隱約約能看到一些宮殿透出來的燈光。

前去問話的太監也匆匆忙忙趕了回來,跪在地上,道︰「皇上陛下,太上皇說身體不適,也就不隨同陛下去九龍宮。」

一切仿佛都在意料之中,卻也是李世民最不願意听到的話,朝自己父親所住的宮殿方向看去,映入眼簾的卻是密密麻麻的大雨,揮揮手,讓太監下去,心里的煩躁就如烈日一般炙烤著自己心。

當初太原起兵反隋,大唐的江山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他打下來了的,而身為國君也僅僅的七年的時間,現在大唐國勢蒸蒸日上,無論在大臣還是百姓眼里,李世民都是一個仁君。面對自己父親,他同樣想做一個孝子,讓天下的百姓,滿朝的文武也都知道大唐的皇帝不僅僅是仁君,同樣也是孝子。不過玄武門事變,讓父子之間卻有了一到永遠填不滿的溝壑,要做一個孝子,卻讓他覺得有些艱難。

猶豫了一下,李世民還是決定親自去一趟自己父親那里,正打算前往,一侍衛冒雨奔了過來,跪倒在地上,掏出了懷里的一份信,道︰「皇上,緊急軍情!」

伺候的太監連忙雙手接過了信函,雙手捧著遞了過來。

信用油紙包裹著,又被侍衛貼身藏在衣服中,並未被打濕,撕開看看里面的內容,李世民的臉色卻有些凝重起來。

細細看完,李世民又朝承乾殿方向看了一眼,眼中閃過了一絲猶豫,這才邁步朝李淵的宮殿走去。

剛剛走到殿外,便已經听到殿內傳來的琵琶聲,當上了太上皇之後,李淵一天也沉迷音律,更是彈了一手好琵琶,不過今天的琵琶聲中同樣帶著一絲蒼涼之意,就如外面依舊絲毫不停歇的大雨一樣。

李世民手微微有力的捏了捏手里的密函,微微的閉上了自己眼楮,作為一個帝王,同樣心里也有猶豫的時候,現在他猶豫的就是應不應該把消息告訴自己的父親,如果告訴他的話,會不會又讓他勾起往事?

一念的決定,有時候卻顯得有些艱難,內心掙扎了一番,李世民臉上露出了決議之色,揮揮手,示意背後的侍從別跟上來,自己才邁步朝前,踏進了殿內。

在殿內,李淵並沒有休息,他正端坐在地上厚厚的羊毛毯上,懷里抱著琵琶,在他對面則是宮廷的一個女樂師,知道自己父親喜歡琵琶,李世民不惜派出了專人去找來了最好的樂師,這女樂師便是其中之一。

見李世民進來,琵琶聲嘎然而止,樂師連忙跪在地上。

李世民走上前去,拿過她手里的琵琶,道︰「你出去吧!」

接著自己盤腳坐在了李淵的對面,把琵琶抱在懷里,輕輕的一撥弦,一個清脆的音符便蹦了出來。他本來就有胡人的血統,胡人原本就是一個極其擅長音律的部族,而且能歌善舞,作為大唐的皇帝,李世民同樣也彈了一手好琵琶,平時下朝之後,興致較高時也會來上一段,而能听到皇帝的琴聲,對于那些樂師宮人而言自然萬分榮幸。

抬起頭來,看著自己父親,李世民道︰「父親大人,已經很久沒和孩兒合奏一曲了吧?」

李淵把琵琶橫放在了自己腿前,淡淡道︰「你現在可是皇上,日理萬機,應該把心思放在朝政,而不是游玩上。」

李世民心里不由的一黯,有些不舍的把琵琶橫放在自己腿前,在抬頭看看自己父親,帶著一絲懇求道︰「父親大人,酷暑降至,宮中又太潮濕,不如就隨孩兒一同前往九龍宮避暑。」

李淵搖頭道︰「不用了,為父也就留在長安便是!」

長安,同樣是李淵難以割舍的地方,這里成就了他的帝王之夢,成就了一個嶄新的王朝。

看著自己的兒子,李淵的心情同樣異常的復雜,他的確是個好帝王,八年時間,大唐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當初太原起兵,那是順從民意,代隋而立,則是民心所向。可是江山雖說是打下來了,但依舊沒避免權力之爭,為了皇位,親兄弟相殘,同室操戈。

因此時隔已經快九年,李淵始終無法忘記當初的事情,而和自己兒子的隔閡更是一直無法修復,父子形同陌路,即便李世民很想改善父子之間的關系,可豈是容易之事?

宮殿中突然安靜了下來,只有外面嘩啦啦的雨聲毫不客氣的傳進了殿內,昏黃的燭火在夜風中微微的顫動,仿佛也在嘆息︰帝王之家,身不由己。

自己父親再次的拒絕,李世民的心里更加有些黯然神傷,嘆口氣,把信函拿了出來,雙手遞過去,道︰「父親大人,探子回報,在洛陽附近發現了承義的行蹤!」

李淵的身子微微一顫,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之色,猶豫了下,還是接過了密函,仔細的看了看,長嘆一聲,合上了密函,問道︰「那麼你打算如何?」

李世民垂目恭敬道︰「還請父親大人親示。」

李淵卻是一愣,想了想,嘆道︰「他好歹也是我李家的後人,豈能讓他被奸邪利用?而且你已登基八年有余,無論朝臣還是百姓,你都是明君,時過境遷,也為你大哥留下一絲血脈。」

李世民登基之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中除了長子李承宗早卒之外,其余的四子承道安陸王,承德河東王,承訓武安王,承明汝南王均坐誅,唯獨李承宜逃過一劫,不知所蹤,而剛才送來的密函卻說在洛陽發現了李承義的行蹤。

李淵的意思也在明白不過,你已經登基八年,天下還有誰能撼動你的皇位?所以也就念在同時李家後人的份上,暫且放過一馬。

「是!」

李世民沒絲毫反對,其實心里已經知道了這是必然的結果,若能讓自己父親開心一點,饒李承義一條小命並非不可以。

而後,李淵借口不舒服想要休息,李世民也只有離開承乾殿,接著一份八百里加急冒雨送往的洛陽。

自己的父親不願意和自己一同前往避暑,讓李世民心里異常的不舒坦,回到兩儀殿,他有些煩躁不安在殿內踱著步子,,卻絲毫不能讓自己心安靜下來。當初威風凜凜,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秦王。現在高高在上,天下百姓擁戴愛護的大唐帝王,卻為父子關系而憂心,而這些且並不是權勢能解決的問題。

「皇上,夜已深,該安歇了!」

長孫皇後聲音傳來,她見李世民一直未回寢宮,便過來探視,卻看見他一臉的愁色。

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後,而她的兒子,其中之一便是李治。

對于李世民而言,長孫皇後無疑是一個值得信任,同樣也值得述說自己心事的人選,聞言嘆氣道︰「朕那里睡得早啊,原本請太上皇與朕一並去九龍宮,可太上皇卻不願隨朕前往!皇後,你說如何是好?」

長孫皇後邁步進了殿內,她掌管**,自己夫君和父親之間的恩恩怨怨異常的清楚,黛眉輕皺,沉思片刻,道︰「太上皇不願前往,也不能過于勉強,可如此下去也非良策,皇上比如詢問一下他人,或許有辦法。」

「他人?」

李世民看著自己的皇後,問道︰「皇後是指?」

長孫皇後淡淡一笑,道︰「監察御史馬周,此人可算皇上知己,或許他有良策.」

馬周此人李世民當然異常的熟悉,不過卻驚訝為何皇後會選他,奇道︰「朝中大臣無數,為何皇後偏偏選中他?」

長孫皇後答道︰「朝中大臣雖多,可能皇上推心置月復的卻是少數,現魏侍中並未在朝中,魏國公忙于朝政,暫且月兌不開身,除外也就馬御史為最佳人選,而且他身為御史,自知何為妥當何為不妥。」

李世民聞言也信服點頭道︰「皇後此言甚是!」

說罷,扭頭朝外面喊道︰「來人,傳監察御史馬周覲見!」

即便已經夜深,急于解決這個讓自己煩心事情的李世民也連夜派人傳召馬周覲見。

馬周,字賓王,從小孤貧,精通精《詩》、《書》,善《春秋》。後到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客,原本無出頭之日,可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昨年,李世民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寫一篇關于時政得失的五章,可常何是武將出生,不會舞文弄墨,馬周秉著報恩的想法,主動提出替他代謝此文,不料此文深得李世民賞識,細細盤問之後,常何也就老實交代了是馬周代寫。李世民一听常何門下居然有如此良才,頓時起了相見之心。相見之後,便和顏悅色的和馬周談起了當時政治局勢以及為政之道。馬周侃侃而談,從古至今的為政得失談的非常細致,讓李世民大為驚嘆,直嘆相見恨晚,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被提拔成為授監察御史。

半夜得到召見,雖然外面大雨傾盆,馬周也沒絲毫的延遲,連夜趕往皇宮。

在殿內,李世民已經等得有些焦急,父親的事情不僅僅只今天才掛在心頭,就如噩夢一樣讓他寢食難安,當太監稟告說馬周抵達時他精神頓時一震,道︰「宣!」

「宣監察御史馬周覲見!」

太監高聲的喊道,嘩啦啦的大雨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月兌上的雨具,馬周邁步朝殿內走去,引入眼簾是空蕩蕩的大殿,還有李世民略微有些孤獨的站在殿內。

是什麼讓大唐的君王如此深夜卻還不就寢?

或許有很多的事情,齊家治國平天下,身為帝王,一代明君,並非一般人所想的高高在上,威風八面,而是更多的操勞。

身為監察御史已經好些年,馬周深知這點,連忙加快動作,邁步進了殿內,就要跪下。

李世民上前兩步,道︰「不用多禮了,坐下說話!」

兩人隔著小幾而坐,馬周問道︰「皇上,深夜宣臣,不知何故?」

李世民臉上浮現起了一絲憂色,聞言嘆氣道︰「朕最近甚為煩心啊!」

馬周微微一沉吟,問道︰「皇上,可容微臣一猜,皇上可是為了太上皇之事而煩心?」

監察御史自然不是擺設,皇宮里面的事情多多少少也有耳聞,皇上和太上皇之間父子並不和睦,朝廷之中的大臣沒幾個不知道的,畢竟當今聖上的皇位如何取得皇位誰都知道,即便和當初李唐揭竿起義反暴隋一樣是大勢所趨,同樣也是群臣擁戴,而八年的時間也證明他的確是一位明君。但是李淵的心里卻依舊耿耿于懷,這也是人之常情。

每年此事,他都要去避暑,唯獨今年遲遲未行,宮中更有傳言說太上皇不願同行,可是否如此,馬周也不能太確定,也就有一猜之說。

李世民原本就沒打算拐彎抹角,聞言道︰「這些時日長安多陰雨,太極宮又異常潮濕,太上皇的身體日況愈下,朕甚為擔憂,可請他與朕同去九宮山,他卻不願前往,此事讓朕甚為憂心。」

輕輕一嘆,卻是無邊的苦惱。

被自己猜中,馬周並沒覺得高興,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此事本是他帝王家室,而他卻願意和自己商榷,就這份信任也讓馬周心里頗為感動。

腦子里面也開始盤算起來。

李世民也未打攪,大殿之類,君臣相對而坐,卻異常的安靜。

良久,馬周才道︰「皇上,臣倒是有一想法,卻不知道是否合適?」

李世民心里一喜,忙道︰「但說無妨!」

馬周道︰「正如皇上所言,一到夏日,太極宮便異常的潮濕,對于太上皇的身體而言的確不易居住,可皇上不願意離開長安,卻也著實讓人為難,所以微臣就想,是不是在太極宮外給太上皇新修一座宮殿?如此一來便可以一舉兩得。皇上不必因此擔心太上皇的身體,太上皇也可以不用離開長安。」

「新修一座宮殿!」

李世民微微沉吟了一下,心里也有些心動,自己先前倒沒想到,如此的話卻也是個辦法。

不過心里還是有些顧忌的,道︰「可朕也擔心朝中大臣有所異議,另外新修宮殿卻頗費錢財。」

馬周道︰「皇上不如上朝之時就宣布此事,看是否有人有異議,若無的話不如就昭告天下,召集能工巧匠,至于國庫則無需擔心,皇上登基以來,天下太平,國庫也日益豐盈,修建一座宮殿的話倒足以。」

李世民更加有些心動,微微點頭,心里再次細細的盤算了一番,要是無人反對的話馬周建議其實可行,國庫豐盈,拿出一部分出來修建新宮殿並不是不可能,而且昭告天下的話,也足以表明自己即便甚為君王卻絲毫未忘記孝道,所謂百行孝為先,自己甚為君王,更加要以身作則才行。

細細的想想,才道︰「此事還得容朕細細想想,不過你所言卻是個辦法,倒是讓朕終于能有些頭緒了!」

「能為皇上分憂,臣義不容辭!」

馬周正色道。

第三天,李世民就在上朝之時宣布此事,廣納諫言。

大唐能有今天,除了有一位好君王之外,便是他身邊的十八學士,對于這個計劃,他們也並未反對,于是理所當然也就通過,接著,朝廷便昭告天下,尋求能工巧匠,在經過了接近一年半的準備之後,在第三年春,長安城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接近三十萬的工匠,在太極宮的北邊,一個浩大的工程拉開了帷幕,宮殿取名為永安宮,寓意永遠平安之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李唐天下最新章節 | 李唐天下全文閱讀 | 李唐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