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梵語alaya之音譯。為八識之一,九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
由于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于阿賴耶識,此亦為唯心論之一種。至于阿賴耶識為清淨之真識,或染污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
據攝大乘論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經之說,及俱舍論卷十六所引契經之說,可知阿賴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時代。據轉識論、攝大乘論本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俱舍論卷十六、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五等所舉,部派佛教時代之諸師皆依緣起說,將阿賴耶解釋為愛著、貪愛,或為愛、樂、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時代,則先後有馬鳴造大乘起信論以論釋阿賴耶識之義,彌勒、無著、世親等亦分別造論闡述唯識緣起說,以一切萬有皆緣起于阿賴耶識,遂成立唯識哲學之思想系統。其中,無著依阿毗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等,解說第八根本識為有情總報之果體,並于所著顯揚聖教論卷十七中,舉出八種理由以論證阿賴耶識之存在。無著于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將阿賴耶識分為自相、因相、果相三種,並提出迷、悟二種境界,皆由燻習于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此即‘種子燻習說’,亦即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之說。又世親著之唯識三十頌,至唯識分流時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釋,而較聞名者則為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注釋;玄奘即以護法之注釋為主,糅合其余諸師之說,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對我國、日本、韓國之唯識思想影響甚深。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舉,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即︰
能藏
謂第八識善于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
所藏
指現行燻種子義而說,亦即此識為七轉識燻習諸法種子之場所。
執藏
謂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又稱我愛執藏。
此外,窺基根據成唯識論所述,于所著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舉出阿賴耶識體之三位,即︰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指第八識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識自無始以來,恆被第七識愛執為我,故稱我愛執藏現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薩,或二乘中之有學聖者皆屬此位。
(二)善惡業果位,指第八識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識系由無始以來之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果,故稱善惡業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薩之金剛心,或二乘之無學聖者。
(三)相續執持位,指第八識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盡未來際。因第八識執持色心之萬法種子,令五根不斷失,故稱相續執持位。依此,從凡夫以至佛之轉迷開悟,第八識為眾生所依止,故阿賴耶識又稱所知依。護法之唯識思想,由其弟子戒賢論師傳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國。
編輯本段宗派說法地論宗
以世親之十地經論為主要根據。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常淨識,視同于佛性如來藏。
攝論宗
以無著之攝大乘論為主要根據,乃由真諦所譯。主張如來藏緣起,阿賴耶識則為無常有漏法,乃一切煩惱之根本,並于前八識外加上阿摩羅識成為第九識,而以前八識為虛妄,九識為真實。然真諦亦參酌大乘起信論,而以阿賴耶識為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乃真妄和合之識,以第八識具有解性義為真,具有果報義為妄,故真諦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說而成。
法相唯識宗
以成唯識論為主要根據。玄奘為新譯唯識之代表,排斥如來藏緣起,主張阿賴耶緣起,並立五種種姓,說人、法二空。此種新論說,不僅使我國之唯識思想發生新的大轉變,亦影響日本之唯識思想。
編輯本段八識心王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眼識
我們的眼楮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楮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耳識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听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咸,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余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于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于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燻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燻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于我過,自性清淨;余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
《大乘密嚴經》︰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于世同于涅盤。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