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是唐玄奘法師所作。將心王八識分為四類。前五識作了三頌,意識作了三頌,末那識作了三頌,阿賴耶識作了三頌,共十二頌。
阿賴耶識頌二︰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燻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識為藏識,浩浩是深廣的意義。第一,此識具諸法種子,持而不失,有能藏義。第二,此識受前七識所燻,隨燻成種,有所藏義。第三,此識的見分被第七識所執,認以為我,是我愛的執藏義。因此此識具三藏。持種受燻執以為我,使無邊的有情眾生,無始以來相續流轉生死中,甚深廣大而不可窮盡。
藏識猶如大海一樣,前七識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緣之境形成識風,風浪互為因果,相續生滅,這就是識海。這時,我們就失去了靈明洞徹、圓明朗照的佛性,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而識海上的風浪越來越大了。
此識受前七識緣境造業之所燻習,而形成心色二法種子。此識種子一旦成熟,就變成正報的根身和依報的器世間。實際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識所執受的相分。
此識既然有執受根身與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死時,此識最後離開,有情生命受生時,此識最先來。在三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識是主人公。
編輯本段臨死情形一般來說,我們在活著時都不願去想「死」這個問題,而佛法就是研究「生從何處來,死到那里去」,目的就是了生月兌死,修解月兌道,所以學佛必須要認真分析死,從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臨命終時,四大分離,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地大
地大就是筋、骨、肢體等生理固體的機能。人在臨命終時,必然感到身體的骨節四肢有重物壓下來,痛楚難言,漸漸麻木喪失其知覺。瞳孔放大,听覺漸漸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變為很多,或大而為小,小而為大,漸離漸遠,耳邊的聲音,好像從遠方傳來,有的人還听到極為驚恐的巨響。這就是地大分離的狀況。
水大
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這時,身體發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覺已經漸漸喪失,有的人還听到波濤巨浪的洶涌之聲。這就是水大分離的狀況。
火大
火大就是身中暖熱。
風大
風大就是呼吸氣息。
此二者,相依為命,氣息在,暖熱也在,氣息一斷,暖熱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獄中。人在臨命終時,嘆出最後一口氣,全身的熱量也隨之消散。死的情形就是這樣
阿賴耶識,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譯為藏識;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嘗試從語源學的角度,探討阿賴耶識語義的變遷,藉此形構阿賴耶識說發展的軌跡。
《阿含經》中已有阿賴耶一詞,意義專重心理學上的貪愛、執著,阿毘達磨時代的論書亦同。瑜伽行派的經論,才使用阿賴耶識一詞,其語義在《解深密經》中,意指隱藏於**中的識,與**形成安危與共的關系,首出的意義為隱藏,其次說它有生物學上的執受義;《攝大乘論》側重此識與諸法的關系,將阿賴耶識詮釋成與諸法相互攝藏的識,進而是有情會執藏以之為自我的識;《成唯識論》立基於種識不一的立場,從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解釋阿賴耶識的語義,有別於《攝大乘論》種識是一的立場,其中又區分以現行賴耶和以種子賴耶為中心的窺基與圓測二系。
識分作九種之義。(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末那識、阿梨耶識、阿摩羅識等,合為九識。小乘佛教立六識,大乘佛教地論宗、唯識宗立八識。真諦系之攝論宗復舉第九阿摩羅識,成立九識義。據宗鏡錄卷四所釋,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為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為能听者。(三)鼻識,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為能嗅者。(四)舌識,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為能嘗者。(五)身識,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為能覺者。(六)意識,意法為緣而生意識,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七)末那識,又稱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成染淨者皆由此識。(八)阿賴耶識,意譯作藏識。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眾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羈,非涅盤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大乘密嚴經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經卷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編輯本段第一能變識一、此阿賴耶識,約當體自相言,具三藏義,即雲藏識。
二、由過去善惡業習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總報總主,是為異熟識。
三、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之燻,持前七識諸法之種,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為一切種識。
四、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
五、此識所緣相分,執受勝義浮塵五根及諸種子,並依報世間。若于死位,此識最後舍去,若于生位,此識最先來執。
六、此識能緣見分,以了別為現行之相狀。
七、與觸、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恆相應起。
八、此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于三受,唯與舍受相應。
九、此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故于三性,是無覆無記。
十、觸等五個心所,亦如此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謂為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是謂為轉。恆則非斷,轉則非常
阿賴耶識的功能分為四分︰一、見分;二、相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證分是未破無始無明而猶迷的佛性。即使佛性雖然在迷,但終究能夠證道,即自體自證自用,所以叫做自證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動而自生疑,迷住了本來智光圓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無相真如變成虛空四大的妄相,這虛空四大的妄相復變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了。所以說,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來是器世間,但卻均是我們第八識的相分變現出來的。因有無明之故,使我們迷失了本性,佛性被無明包裹住,鑽進軀殼里面,而執著這個少分的四大為自我,只認取這個身體才是我,才是自身,卻不識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等,都是我們法身四大種性所變現,都是我們自己,都是八識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風四大一切物境都認為是身外之物,不關我事,只識得色身為我,而不知空寂為我,把本來的智慧光明,變成為能見的妄見,豈不冤苦!倘若你精進用功,打破了無明,反璞歸真,識得本來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境物無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無相,能大能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麼大,但並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們的圓明真性所顯現,屬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內,那麼不是我又是誰呢?既然是佛性所現,那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器世間也是佛!
所謂見分,就是我們能看見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見事物,就執著在上面,則變為妄見了。如看見張長李矮,就住在張長李矮上,而不肯放手,這就是妄見了,這個妄見就是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