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詳解︰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記得十多年前看過幾篇幾十年前的發掘報告,那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到現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進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達、金屬探測儀、氣體分析儀等等,但原理還是一樣的。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搬山道人︰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漢時就有雛形,但是興盛于于清朝中葉。扎格拉瑪部落的後人,有不少擅長佔眩,他們通過佔眩,認為這只染滿黃金浸的古玉眼球,就是天神之眼,只有用這只古玉眼球來祭祀鬼洞,才能抵消以前族中巫師制造那枚玉眼窺探鬼洞秘宓惹出的災禍,這枚曾經被武丁擁有過的古玉,在戰亂中幾經易手,現在極有可能已經被埋在某個王室貴族的古墓地宮中,成為了陪葬品,但是佔眩的範圍有限,無法知道確切的位置。
此時的扎格拉瑪部落,已經由遷徙至內地時的五千人,銳減為千余人,他們早已被漢文明同化,連姓氏也隨漢化,為了擺月兌惡疾的枷鎖,他們不得不分散到各地,在古墓中尋找「塵珠」,這些人成為了當時四大盜墓體系的一個分支。
自古職業盜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為四個派系,發丘、模金、搬山、卸嶺,扎格拉瑪部族的後裔,多半學的是「搬山分甲術」,平時用道士的身份偽裝,以「搬山道人」自居。
搬山道人的前身與茅山略有淵源,但是因為理念的原因,他們之間也是互相排斥。因為創派的時間比較晚的緣故,繼承風水法術並不多,對傳統行規徹底無視,被其他門派所排斥,所以極少表露真實身份,以道士的身份周游國內各地,沒有太強烈的善惡與民族觀念[1]。
機關陣法是其所長,破解墳墓中各類機關很是拿手。風水上只是粗通門道,但與其他三派相差較遠。搬山道人行事多獨來獨往,從不與他人合作。傳統武功比模金強一些,但對付僵尸多用提前設置的陣法,以及自制的各種小型手工武器。他們大都扮成道士活動,正由于他們這種裝束,給他們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為他們發掘古冢的「搬山分甲術」,是一種類似茅山道術的法術。「搬山道人」與「模金校尉」有很大的不同,從稱謂上便可以看出來,「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盜墓,是一種主要利用外力破壞的手段,而「模金」則更注重技術環節。
搬山道人掘丘,只為求財,雖通機關,但一貫以破壞為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為人身安全及銷贓渠道計,亦有自然形成而流傳下來的種種套路。細節暫時不詳。
模金校尉︰
模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模金校尉起源于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等軍餃,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模金校尉盜墓主要依靠觀風水、辨氣象,以《易經》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
歷史中「曹操」因軍費困難,設「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等職,發兵盜掘永城芒碭山(今河南商丘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
《水經注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袁紹的幕僚陳琳起草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果尸,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魯迅說,「曹操設了‘模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
之後,有盜墓者以模金校尉之風水方法盜墓,皆稱為「模金校尉」。
曹操之時,模金校尉乃從正規的軍事編制。曹操之後,盜墓者皆各自為政,同行之間並無師徒之分,凡以模金之法盜墓,均為模金校尉。模金校尉多以個人行動為主。
正史只記載在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時設立過模金校尉一職,《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領之,其余事跡,分見諸列傳。」
模金校尉們干活,他們每個人都佩戴著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護身符,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里都要點上一只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模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里都塞著寶石。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模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這樣做的科學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氣不好,蠟燭熄滅後退出墓穴,則保證人不為空氣不好而中毒。因為傳說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舍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踫上這樣舍命不舍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發丘印,模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另一個版本︰
發丘印,模金符,搬山卸嶺尋龍訣;
人點燭,鬼吹燈,堪輿倒斗覓星峰;
水銀斑,養明器,龍樓寶殿去無數;
窨沉棺,青銅槨,八字不硬莫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其中的發丘印、模金符、搬山、卸嶺便指的的四大盜墓門派︰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嶺力士。
發丘中郎將︰
發,發掘。丘,墳墓。中郎將,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勛。
發丘中郎將︰古代軍官職稱,與模金校尉齊名,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曾仿效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一職,由建安王休仁擔任。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模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這是根據袁紹攻伐曹操時發布的檄文中的說《鬼吹燈OL》中的發丘中郎將法︰「特置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又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果尸。」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于他祖上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默認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模金校尉」的設置,或許確是事實。
當前很多小說、散文都說曹操設置過「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尤其是暢銷小說《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系列,其中關于盜墓門派尤其是「模金校尉」描寫得神乎其神。那歷史上曹操是否設置過「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呢?
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關于曹操設置這一「官職」的記載,而是最早出自于袁紹討伐曹操的一篇著名的檄文里面。該檄文有陳琳執筆,把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其中說到曹操設置了「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討伐徐州陶謙時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尸骨散于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後來中國古典第一通俗小說《三國演義》也說曹操設置了「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
筆者研究了這一問題,發現古代一些專家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清代歷史學家毛宗崗就評價《三國》的這一說法是「文人曲筆也」。筆者也同意這一看法。睿智如曹操,不可能設置這麼一個違反中國倫理道德傳統的官職。如果說三國期間誰盜墓最厲害,那只有董卓。把洛陽地區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曹操之所以會有此惡名,是因為其父曹嵩在途徑徐州時為陶謙部將所殺,因此大舉興師問罪。曹操部隊在進軍道路上大肆殺戮、發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許,即「你殺我父親,我毀你先人墳墓」。當時的好事者予以諷喻,曹操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正史只記載在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時設立過發丘中郎將一職,由建安王休仁擔任,《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模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領之,其余事跡,分見諸列傳。」至于王休仁是否真的盜墓,就不得而知了。
卸嶺力士︰
從古至今,說起強盜賊寇,在世人眼中,歷來各個都是該遭千刀殺,萬刀剮的歹人,乃是極敗壞的惡名。可細論起來,朝臣天子,士農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從上到下,哪一處沒有喪盡天良,用瞞天手段行奸使詐的賊子?大盜竊國,中盜竊候,成王敗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竊金銀。
孰不聞「道不盜,非常盜」,「盜亦有道,盜不力道」之言。真正在綠林結社取利,做分贓聚義勾當的,也向來不乏英雄豪杰,慣作出一些常人難以思量的事業,並非是旁門左道可比。綠林盜中聲名最顯者,莫過卸嶺群盜。
卸嶺之輩或散布天下,或聚嘯山嶺,敬關帝,並尊西楚霸王為祖師,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擁而起,眾力發掘,毀尸平丘,搜刮寶貨,毫厘不剩,專效仿昔時赤眉義軍的作為。
試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嶺群賊倒斗發冢的秘聞。倘若說將出來,那些驚心動魄,詭異外分的行蹤,實不遜于模金校尉的事跡。
卸嶺盜墓皆是聚眾行事,盜取古冢,歷涉險阻危厄,並非僅憑矯健身手與群盜之力。正所謂盜亦有術,卸嶺之術在于器械,流傳了近兩千年,引出許多冠絕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興衰有數,既有其生,就自有其滅。卸嶺力士始于漢代亂世,鼎盛于唐宋,沒落于明清,至民國時期,終于銷聲匿跡,就此絕了。
發丘,模金,搬山,卸嶺,其術不外乎「望,聞,問,切」四訣,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兩道,如「望」字之上法,乃為上觀天星,下審地脈;下法觀泥痕,辨草色,其間高下,雖是相去甚遠,卻皆有道,非是尋常藝業可比。故常言道「七十二行,盜墓是王。」
三十六行,盜墓為王。掘墓倒斗,卸嶺最強。後邊那句是人為加的。因為在模金、發丘、搬山、卸嶺之中,卸嶺是最有實可考的。模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又被稱為模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有稱「發丘有印,模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卸嶺力士」介于綠林和掘丘兩種營生之間,有墓的時候挖墳掘墓;找不著墓的時候,首領便傳下甲牌,嘯聚山林劫取財物,向來人多勢眾(人海戰術是很實際的),只要能找到地方,縱有巨冢也敢發掘(可見卸嶺力士的膽量非同一般)。卸嶺門據說創始人得異人傳授,有令人力大之法,所以卸嶺門門人,多是力大無窮,通曉武功之人,因此被稱為力士。據說當年威震九州的呂布也曾是卸嶺門傳人,為董卓籌備軍餉(听說還挖出了秦始皇用過的夜壺),曾挖掘過多位漢皇墓葬。
此派于北宋期間經過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模金與嶗山派兩派特色,形成了具體的流派,對風水術法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但並非集兩家之所長)。擅長于破壞法陣,熟悉各類風水地形的的弱點。
元蒙時期,因敵視元蒙政權,被大肆迫害,于是展開全面報復,以破壞成吉思汗陵的風水,敗壞元朝江山為己任。最終破壞了成吉思汗幾處附陵,恢復漢人江山。也因此和蒙人結下世仇,蒙古佔據天下時,曾發出金鷹令,召集一只集合了天下刺客的秘密組織追殺卸嶺門人。據說直到今日,這一只刺客集團的後人依然遵循祖訓,追殺卸嶺門門人。也正因為如此,卸嶺力士最為隱秘自己身份,非本門之人雖夫子妻兒也不會告知自己的身份。卸嶺門門人後來淡出中原,曾經多活動于苗疆外蒙西北一帶,近代也中亞北非歐洲。也曾經出現過他們的蹤跡。
卸嶺力士多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對華夏一族的傳承很是重視。雖然活動範圍不在中原,但傳人只在漢人內尋找,對可能危害到漢人中原政權的國家,無所不用其極。精擅傳統武功,行跡類于俠客。輕視現代科技產品武器,但對近代科學理論頗有研究,致力于將風水陣法等理論與科學理論結合起來,並偶爾制作陰氣測量儀,針對僵尸的干擾波發生器等產品。
卸嶺的人能做盜墓賊、能做強盜(簡單的理想)、能做俠客……
卸嶺派這一派主要用鼻子聞,為了保持鼻子的靈敏程度,都忌煙酒辛辣之物。用鐵 打入地下,拔出來之後拿鼻子聞,鐵 從地下泥土中帶上來的各種氣味,還有憑打土時的手感,地下是空的,或者有木頭,磚石,這些手感肯定是不同的。
真正的大行家對洛陽鏟那些東西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地下土壤如果不夠干燥,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別是在江南那些富庶之地,降雨量大,好多古墓都被地下水淹沒,地下的土層被沖得一塌糊涂。
卸嶺派長期被蒙人追殺,門人多朝不保夕,為圖自保,千百年來前輩的規矩多有變動。並演變出種種新的行規,比如從不對漢人甚至華人的陵墓出手等等。具體細節暫時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