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標準化和岩石組織
林格今天叫弗立克來,是想讓他負責組建一個標準化生產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作用和職能都在他的管轄範圍內,因此,他很輕易的就得到了內閣和希特勒的批準。
這個委員會的目的是︰協調全德國的企業工廠進行標準化流水作業,並學習美國人的生產管理經驗。這是林格非常重視的一個課題,因此,國會大選結果剛剛揭曉,他就立即安排弗立克組織人員,去美國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
標準化是現代流水生產線的精髓,可以說,沒有統一的標準、長期的準備和系統的工程,想搞什麼流水生產線只是妄想。
林格要搞的這個標準化,不是針對某個企業或某個行業,而是在全德國範圍內,進行工業生產最大限度的標準統一。
對比此時德國和美國的企業,會發現德國企業在技術上並不落後,但在工業化生產的管理和規模上卻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造成這一事實的根本,就是雙方企業的生產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比如說軍火工業,德國的克虜伯公司生產一門大炮,在瑞典的鐵礦到港後,從煉鋼到制造成大炮,幾乎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零件都是克虜伯自己生產的。
這樣的生產模式,好處是更容易保證成品質量,如果是打一場快速的戰爭和規模有限的戰爭,那還暴露不出其中的問題,但想想蘇聯的戰略縱深,如果發生持久戰和消耗戰那必將不堪重負。
而美國企業則完全不同,福特生產的汽車,除了車體以外,汽車廠幾乎只相當于一個總裝車間,大量的零部件都是外包給其它小的加工廠生產的,這些加工廠、零部件廠是獨立進行生產管理的,從生產管理上講,無疑美國更勝一籌,其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流水化作業。
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是未來工業化發展的趨勢,而逐漸細分的工業就必然涉及到標準化和通用化的問題,哪怕一個螺釘也要形成統一的標準,標準建立後,又將更有利于形成規模化生產,這是未來工業發展的潮流。
歐洲的眾多公司企業,多是家族企業,由于歷史傳統的影響,現在更像一個自己自足的封閉大作坊。
想實行這樣的改革無疑是非常困難和復雜的,但林格一想到蘇聯源源不斷的坦克,一想到美國那龐大的工業實力,就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
首先應該召集工業巨頭們加入到這個委員會來,按照行業等分成不同的獨立委員會,為他們分析兩種生產管理模式的利弊,並動員他們考察和學習美國的相關生產企業,引導他們制訂出初步的統一標準,並將附屬的眾多零件廠和一些加工部門,至少從管理角度獨立出來。
然後將這些生產雷同工序和零件的小廠,有選擇的通過控股方式進行合並和整合,最後再反過來通過這些擴大化的零部件廠、加工廠,來協調各大生產巨頭達成更進一步的統一標準……。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反復整合、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日之工,但是,這又是一個越早成型,後期作用就越大的工程。
這個計劃林格已經準備了很久,弗立克就是他挑選出來負責這個委員會的人選,弗立克對美國的考察,也是有針對性的實地考察。
標準化生產委員會直接對內閣負責,是個完全公開的機構,對德國的經濟和工業影響深遠,成為日後德國最重要的經濟組織之一。
但是現在其影響和威力還沒有顯現,與全國轟轟烈烈的建設熱潮和陸軍擴編的嚴格人員要求比,並不夠引人注意。
但是,林格在1931年底陸續成立的幾個特殊辦公室,則完全屬于秘密組織。
奧斯維得是其中一個辦公室的負責人,這個辦公室是建立在黨衛隊內部的一個組織,對外稱「黨務整頓辦公室」,絕大多數黨衛隊員都不知道該辦公室具體做些什麼事。
只是當有人發現,個別和該辦公室發生接觸的人突然消失了,再加上它那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名字,立即謠言四起,普遍認為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地方,絕對是生人勿近、非請莫入,辦公室內部人則自稱該部門為「岩石」。
「岩石」對黨衛隊員來說其實沒那麼可怕,消失的人主要都是奉命到歐洲各地執行秘密任務去了,它的主要職能也很簡單,就是在世界範圍內發展國家社會黨組織,並想盡一切辦法宣傳德國的好處,目前的重點當然是在歐洲了。
其產生根源要分析很久,這里盡量簡單來描述。這主要涉及2個問題,一個是人力資源,一個是統治基礎。
德國目前控制區域的總人口大約6000多萬,如果包括奧地利和捷克等地的日爾曼民族最多不超過8000萬,按照這個人口來測算,其中有大概1500萬左右成年男子可以當兵,考慮有相當多一部分要維持工農業生產,那樣德國的最大兵員大概是600萬,超過這個數字,將嚴重影響德國的經濟和工業。
歷史上,德國在進攻蘇聯前總兵力也就500多萬,但其中40萬左右要部署在挪威、荷蘭等國家維護統治,同時防止英軍登陸切斷從瑞典來的鐵礦石通道。
大約80萬要部署在法國防止英軍登陸並維護統治,還有幾十萬要部署在南斯拉夫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清剿游擊隊,維護東線進攻的後勤補給通道。北非還有10多萬在幫助意大利人,同時國內也要保留部分駐軍為預備隊。
最後能參與東線進攻的德**隊只有約300萬人,雖然還有一些僕從國的軍隊,但由于裝備、士氣等因素,除芬蘭等個別國家軍隊外,多數都缺乏戰斗力。
而同期蘇聯人口大約為1.9億左右,加上其廣闊的縱深,頑強的斗志,豐富的資源和特殊的氣候等因素,想通過進攻法國那樣,在幾個月就迫使它迅速投降非常困難,東線戰場變成艱苦持久的戰斗幾乎是必然的。
持久戰就要拼經濟、拼資源、拼綜合國力,不可否認,人力資源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真正的歷史中,蘇聯雖然取勝了,但是也已經人力枯竭了,比如說到戰爭後期,蘇聯不得不將監獄的犯人放出來直接加入軍隊。
德國的失敗有很多原因,自身也犯了很多錯誤,其它的以後慢慢來分析和解決,這里只講關于人力資源的,一個明顯的錯誤是其民族政策。
蘇聯雖然有1.9億人口,但其中只有大約一半是俄羅斯民族,其它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區域的很多民族,與俄羅斯民族的關系並不好,而諸如波羅的海三國都是剛被蘇聯吞並的。又加上斯大林為了五年計劃而實行的集體農莊制度,以及後來進行的大清洗運動,可以說,蘇聯少數民族對蘇維埃政權的抵抗情緒和與俄羅斯民族的對立情緒都非常嚴重。
德國剛發起東線進攻以後,由于蘇聯人口主要集中在歐洲土地上,莫斯科戰役前,蘇聯的大約40%人口已經在德國佔領區了,實際上這時候的蘇聯人口優勢已經很少了,很多蘇聯的少數民族甚至是歡迎德國人的到來。
但由于希特勒本人的種族優生論和輕敵思想,德國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粗暴的佔領區政策,很快又逼迫這些人轉而投靠蘇聯人,反而致使德國大量兵力不得不用來維護補給線和新的佔領區。
戰後,英**事理論家富勒分析說,如果德軍進攻蘇聯時,是以反蘇維埃政權的解放者姿態,友善對待蘇聯的各少數民族,而不是以征服者和殘暴的殺戮者姿態出現,歷史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而在相持的那2年里,每當蘇聯軍隊攻佔一些地方,就會有大量來自佔領區的人民補充入軍隊。如果德國能在戰爭中有效的利用俄羅斯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矛盾,蘇聯可能早就打不起這場戰爭了,最少不會如歷史上那樣怎麼也消滅不光。
同理,在和蘇聯相持的近2年中,雖然西線的200萬駐軍不如東線的軍隊精銳,但即使能抽調100萬加入東線戰場,對蘇聯都是致命的。
1941-1943年,英美兩國根本還不具備在歐洲大陸進行登陸作戰的條件。但是由于德國在波蘭、南斯拉夫、蘇聯和法國等多個國家都實行了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游擊隊風起雲涌,拖住德**隊的最大功臣其實是佔領區人民。
而「岩石」組織的目的就是開源節流,現在正是民不聊生的經濟危機,蘇聯也在搞集體農莊,客觀上為國家社會黨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通過在歐洲大陸發展當地的國家社會黨組織,宣傳德國的好處,哪怕規模很小,哪怕只能在地下活動,但當德**隊進入以後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一個明顯的作用在于,能迅速建立更有效的本地人政府和軍隊,減少對抗,也就減少了德國駐軍的壓力。
另一方面,如果國家社會黨組織在該地發展的好,林格還準備吸收這些人員,建立外籍的黨衛軍戰斗師,又增加了兵源。
「岩石」組織的建立,特別是對蘇聯這種民族矛盾突出的國家,分化和瓦解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
該組織在和平時期不負責收集情報,不搞暴動,實質就是一個爭取民心的政治組織,林格希望能利用幾年時間不斷完善和加強這個組織,為以後的大規模戰爭打下一定的政治基礎。
林格明白,戰爭本身是暴力的,但已經完全不同于冷兵器時期的戰爭,現在的戰爭是經濟、軍事、人力資源、技術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對抗。
簡單粗暴的佔領政策和野蠻的民族政策,只會給帝國增加更大的負擔,長期來看,絕對弊大于利,既然以後要統治該地區,有近10年的準備過程,總比到時候現發展要有效的多,所以其對「岩石」組織的活動是抱有深切期望的。
長期以來,林格一直都在加強自己的實力,不過,除了在中東、中國這些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做點小手腳之外,總體上講其行為還是中規中矩的。
但是,「岩石」等情報組織的行為卻多少有些越軌了,他能夠下決心成立「岩石」等情報組織,其實是源于和希特勒的一次談話,而這次談話又源于1931年秋,發生在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