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和平宣言」
1934年,隨著各個國家陸續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一輪新的軍備競賽,已經在古老的歐洲悄然拉開了帷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英法德意蘇5個國家。
德國幾乎是白手起家無中生有,幾年的建設,也算攢下一些微薄的家底,雖然還不能完全拿得出手見人,但因為底子最差,即使陸軍只是變成仍然微不足道的30萬,就達到百分之幾百的漲幅,因此,他的速度和質量的提升都是當之無愧世界第一的。
蘇聯是最神秘莫測的,不同的社會制度,嚴密的政治軍事情報封鎖,讓外人很難模清楚他的底細,即使德國陸軍參謀部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就瞞著政府和蘇聯展開了多項軍事技術交流與合作,也只能看到一些皮毛,很難完全知道廬山真面目。
意大利是典型的外強中干,但除了林格這種穿越人之外,只要意大利不主動出手找不自在,主動暴露自己的弱點,大多數人看來,意大利仍是歐洲可排前幾位的政治軍事強國,甚至一直到1936年前,它的軍事實力都遠遠排在德國的前面,比如單從意大利海軍的噸位來講,仍是一支很強大的艦隊。
接著就是傳統的英法兩強國了,他們看似強大,英國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法國有著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陸軍,但現在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真就應了那句話,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它們軍隊中的太多裝備和武器都是一戰遺留下來的裝備,在現在的時代,已經明顯開始落後和該被淘汰了,落後就要挨打,可更換新裝備的代價不比重新建設一支軍隊所要消耗的東西少,因為有限的軍費,不但要研制和采購新裝備,還要額外付出龐大的維護和保養舊裝備的費用,否則歷史上的蘇聯也不會被美國給活生生拖垮了。
最致命的是,由于舊武器和舊軍事思想在過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技術裝備和新軍事思想的實行。
勇往直前的法蘭西陸軍,固執地認為步兵和炮兵仍是戰爭之神,可憐的是即使在這一點上都有很大的偏差,比如法國陸軍的高級將領因為對一戰中大顯神威的75MM炮過于狂熱的喜愛,而排斥更大口徑火炮的裝備,更可憐的是,他們認為堅固的陣地防御比任何機動部隊都保險得多,技術不過硬的坦克只能輔助步兵作戰,于是,將本就不多的軍費大規模的投入到要塞建設之中。
相比法國,英國要好的多,雖然它的陸軍建設同樣慘不忍睹,皇家陸軍已經徹底被貶在英倫三島扮演警察角色,若投身一場高技術的歐洲大戰,其裝備和編制自然是低人一等。
但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它是海洋國家,海軍繼續建造改進型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但對潛艇,特別是剛問世的反潛武器漠不關心;在發展航空母艦的時候,往往只注意艦載轟炸機和魚雷對敵水面艦只的威脅,而忽略了如何突破敵艦防空火力網的問題。
最受優待和發展最好的就是空軍,杜黑的《制空權》問世後,英**隊高層相信針對居民區、工業和交通設施的空中打擊,可以重創敵國的戰爭能力和國民士氣,對付敵國轟炸機威懾的方法,是擁有一支能打擊任何侵略者的強大的轟炸機隊伍,因此,英國是世界上最先開始建設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國家(此戰略轟炸機只是雛形)。
當英國從經濟危機走出開始重整軍備的時候,皇家海軍繼續擁有高額軍費,空軍的經費直線上升,惟獨陸軍的經費無人問津,總是排在老末。
對于這種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林格本質上並不害怕,因為隨著德國經濟和工業的發展,他相信在他的英明領導和未卜先知下,同樣花100萬馬克,德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取得的綜合效果要遠遠大于其它任何其它國家。
但是,德國由弱變強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因此,他必須盡量掌握主動權,而不能跟著別人的腳步跳舞,而現在,德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地位還是相當孤立和弱小的,這點對德國非常不利。
這種威脅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早在1931年國家社會黨上台,德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廢除《凡爾賽條約》之後,以法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就在國聯中呼吁對德國實行制裁,但在經濟危機的籠罩下,也只能動動嘴皮子。
但現在經濟危機已經過去,法國人的提議已經可以有付諸實施的基礎了。
更重要的是,德國廢除《凡爾賽條約》的事實,還沒有得到任何西方大國的認可,這是林格必須要優先解決的問題,最少要在國際社會上得到更多國家的支持,不能讓法國提議的各種制裁措施生效。
不過想來想去,林格也沒有想出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也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而不是神,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能心想事成,更不可能冒著得罪軍方和傷害德國人民感情的風險,主動采取宣布裁軍或者暫緩軍備等方法,去緩和與西方大國之間日趨緊張的關系。
因此,他一直都在苦苦等待一個機會,現在,他相信美國大使就將給他帶來這個機會,他清楚的記得︰上台不久的羅斯福總統,在1934年不甘心大洋彼岸的歐洲正在暗流洶涌,而自己只能干看著而置身事外。
于是,他向44個國家的首腦發出了一封動人的信件︰「概述了美國在裁軍與和平方面的計劃和希望,呼吁廢除一切進攻性武器轟炸機、坦克、機動重炮等等」。
羅斯福的提議只能稱其為美好的幻想,但對林格來說,就是一個可以大為利用的機會。來到總理府的羅馬廳,林格熱情洋溢的歡迎了美國大使,大使也是職業政客,知道這都是表面文章,禮貌的回禮之後,沒有怎麼耽擱,就從公文包中掏出了一封信件遞給林格,它的署名正是羅斯福總統。
按照如此正規的方式送達這封信件,其實應該算做國書了,但羅斯福卻清楚的在信中提到,這是一封私人信件。
這是他慣用的一個花招,現在只是個雛形,在歷史上歐洲戰爭開始之後才真正達到巔峰,他給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爾、斯大林等巨頭,都不斷派去他本人的私人代表和密使,協商各種事務,即使美國參戰後,這些密使仍然走馬燈似的穿梭在歐洲的各個國家。
這樣做的好處是,首先有極強的隱秘性,不會引起其它國家和新聞媒體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即使事情敗露,他也可以將自己擇的一干二淨,而不怕受到盟國和民眾輿論的譴責,因為,所有這些密使都是頂著專家、教授或者銀行家一類的帽子,他們事實上代表著美國政府和羅斯福總統辦事,卻沒有任何真正的政府外交職務。
對于羅斯福總統在信中的倡議,林格代表德國政府立即做出了積極的響應,幾天之後,他就在國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和平演說」。
林格說︰「我的政府對羅斯福總統的呼吁表示熱烈的歡迎,德國願意放棄一切進攻性武器,也願意解散全部軍隊,銷毀現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鄰國和有武裝的國家也這樣做的話。」
他還強調,德國不想進攻別國,只想謀求國家的完整和安全,願意同任何國家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這篇演說,還有不少溫和的辭句和熱愛和平的表白,使得為日益緊張的歐洲局勢而憂心忡忡的世界感到又驚又喜。
給人的印象是︰德國不要戰爭,戰爭是瘋狂透頂的事,它會造成現有社會和政治秩序的崩潰,德國並不希望把其他國家的人民德國化。
林格的處境決定了他不能主動開口,只能選擇搭順風車的方式利用羅斯福總統的倡議,以宣傳裁軍與和平的方法,來迷惑在歐洲的敵人,尋找國際輿論的支持,分裂法國拉攏英美等國一起制裁德國的企圖,而又不怕得罪渴望自身強大的德**隊和人民。
因為他的宣言中有一個警告︰德國要求同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享有平等待遇,特別是在軍事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國寧可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然而,在西方世界同聲慶賀林格很講道理的時候,這個警告沒有引起足夠注意。
或者說注意到也沒什麼作用,如倫敦《泰晤士報》認為,林格提出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駁不倒的,工黨機關報倫敦《每日先驅報》要求相信林格的話,保守黨的倫敦《旁觀者》周刊認為,林格已響應了羅斯福的呼吁,這個姿態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
在不久之後的日內瓦國際裁軍會議上,當協約國堅持要在8年之後,才肯把它們的軍備降低到德國水平的時候,代表德國出席的里賓特洛甫就于次日突然宣布,由于其他大國在日內瓦不肯給予德國平等待遇,德國立即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
這是一個以退為進的政治手腕,法國不是叫囂要制裁德國擴軍麼?那好,我同意裁軍也同意和平,可你總要給我一個安全保證,我要求個平等待遇不過份吧,只要你法國裁軍並銷毀武器,我是一點問題都沒的,反正我才幾十萬軍隊,坦克、飛機、大炮都很稀少,而你有裝備齊全的幾百萬軍隊,法國等西方大國根本不可能做到這個。
通過這個手段,不僅擺月兌了在《凡爾賽條約》上的糾纏,分化了英法美等國,還在邏輯關系上變成︰德國政府和人民希望選擇和平,可你們西方大國不給我這個平等的機會,那我就要用自己的方式保衛國家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