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更經常去她的紫嫣宮,還把朝堂上的事說給嫣然听,嫣然嘴上說這些事不是她一個小女子可以插嘴的,但是往往她總能提出不少新穎獨到的見解,讓他頗為贊同。他對她不僅欣賞,更加珍惜憐愛,而他也感覺到嫣然對他的關心與愛慕。那時他們心底暗自都有了決定,只是誰都沒有把它說出來,因為他們是名份上的兄妹,而他也告訴自己一定有一天他要將他們的關系改變。
可是他沒有料到,太過渴望的事往往不能遂人願。當時北方有一個叫做靖的國家,在二十幾年前悄悄崛起,近十年來更是不斷擴張領土,在北邊逐漸擁有很穩固的實力,不過它一直雄踞北方地區,對齊國並無太大威脅。但是自從靖國皇帝仙逝,他的兒子段沐臨繼位,短短幾年時間靖國就吞並了它鄰近的幾個小國,並且將戰火逐漸向南方蔓延,一統天下的野心昭然可見。齊國雖實力不弱,但是如果在靖國的鼎盛時期和它硬踫必無益處,父皇為了防範靖國一直勞心勞力,經常派使者去鄰近的小國游說,希望可以結盟抵御日益強大的靖國。但是靖國氣勢勢不可擋,而對于與靖抗衡齊國也並非有完全把握,還是有很多小國家投向了靖國。情勢日益緊迫,他也日日焦心,如果要避免面對面交鋒,必須盡快想到一個可以克制靖國的方法。
一日下了朝堂,父皇把他留下,和他談到了和親之事。「兒,現在看來和靖國硬拼並不是好的時機,如果和親可以緩和一時的局勢,也不失為一計良策。先和靖國和親結盟,以後再從長計議。」父皇眼窩深陷,眼光深邃,看來為了齊國的大計,父皇已經深思熟慮了很久,才做出這個決定的。其實他也想到過如果可以主動和靖國交好,也許是可以保證一時的和平相處的,畢竟靖國這幾年將大部分精力置于戰事,將士和百姓都很疲憊倦怠,如果此時和我交戰,也並非他們的最好選擇。倘若此時我們能先提出兩國交好的想法,也許靖國會接受,這樣我們就可以爭取到時間來加強軍事,擴張勢力。但是他並未想到用和親的法子,如若和親不但可以和靖締結友好的關系,並且還可以將我們的人正大光明的送入靖國,真是一舉兩得的法子,父皇果然睿智過人。他不禁感嘆,但是突然思緒一轉︰和親?那父皇會讓誰去?他想到此,心中一震。「兒,怎麼不發話,為父想听听你的意見。」皇帝見他陷入沉思不語,打斷他的思緒說道。「父皇英明,這的確是良策……」話至此,他突然語噎,但是如果送去和親的人是他剛才所想,那對于他還會是良策嗎?「哈哈,好,你看若是和親,讓嫣然去,如何?」父皇未等他繼續說下去,即開了口。不行,他心中暗自道。「可是嫣然並非我齊國的公主啊!」他不能直接駁了父皇,于是找了個理由,「只怕這樣靖國會懷疑我們的誠意。」「嫣然四歲便被你母後認作女兒進宮,之後又被賜了皇家姓氏,這十多年來,朕和你母後都將她視為己出,朝堂上下,都以對公主的禮數對待他,她是齊國公主已經是無可非議的事實。」父皇語氣很快,似乎對他說嫣然不是公主的話有些震怒,他停了下,繼而舒緩道︰「朕的幾個女兒中,珂兒,琬兒都已經出嫁,玢兒還太小,只有瑄兒、珩兒和嫣兒年紀合適也還沒指婚,但是寧妃只有珩兒這一個子嗣,如果將她遠嫁恐怕寧妃會傷心,而瑄兒自小失去母後,朕對她太過縱容了,所以個性任性,心智不夠成熟,而嫣兒不但性情穩重,並且精通劍術,擅長琴瑟音律,在我看來是最好的人選。雖說你母後甚是喜歡她,但是畢竟你母後還有你……」父皇說的其實他都清楚,這也是剛才他心中震動的原因,他的姊妹中嫣然的出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提到和親他便猜到了父皇心中的人選。他見父皇的語氣逐漸深沉,也許父皇和他想的一樣,雖說父皇已經將嫣然看作自己的女兒,但還是不免感慨吧,他的親生女兒中竟沒有一個比嫣然更適合去和親,幫助我齊國度過眼前這個難關的。但是難道太過優秀也是種錯誤?當真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嗎?他輕哼了一聲,嘲笑命運弄人。看來嫣然的去留已經不是他可以決定的了,父皇雖說是和他商量,但其實只是要他自己親口說出贊同罷了,站在齊國皇子的立場上他的確沒有說不的理由,于國家社稷之下其他都是渺小的,他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整個國家和百姓,但是如果出于他趙的內心,他不可能願意將自己心上的女子拱手送給他人,何況那人是他的敵人。他緩緩道︰「父皇可問過嫣然?」皇帝見他松口,面上輕松了些,眼前的是他的兒子,他心中想法他這個做父親的怎能不清楚,這些年來他和嫣兒雖然是兄妹身份,但是兩人眉眼中流露出的情愫,他可以裝作看不到,但心里不能不清楚。所以他要將不該發生的都扼殺在萌芽時,也許此時兒會覺得他狠心,但是他不允許他的兒子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錯,留下罵名,畢竟在世人眼中嫣然就是公主,兄妹之間怎可**?所以讓嫣然和親,于公可以暫時緩和和靖國僵持嚴峻的關系,而于私也可斷了兒的那份心思,這樣一舉多得也不會太傷害父子間的關系。皇帝舒出一口氣,心想︰只是希望兒今後可以理解他的一番苦心,然後對趙說︰「這麼說你也贊同?明天朕會和嫣兒說的,嫣兒可是心如明鏡的孩子啊……」皇帝說到此,眼光望向遠處,似乎想到了什麼,但是一會便收回思緒對他說︰「你是她的皇兄,應該更明了國家大義才是,有些東西是必須放下的。」他听了,只是的回答︰「兒臣謹記父皇教誨。」語氣波瀾不驚,但是心中卻波濤澎湃。
回到自己的宮中,他暗自思量,父皇的話自然不可違抗,和親之事既已成定局,嫣然也不能不從父皇的意思,否則必將招來更大的罪責,如果比起那些罪名,也許和親未必不是好的,至少嫁入靖國她便是皇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到這些,他知道明日他必須站在父皇一邊,不管如此做了嫣然心中會如何看他,即使是恨他,他也得將她送上和親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