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字傳奇 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容易

作者 ︰ 泰夢

1974年十一月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了世界糧食大會,通過了《消滅饑餓和營養不良世界宣言》。

該宣言聲稱︰每個男子、婦女和兒童,都有免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消滅饑餓是國際社會大家庭中每個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有援助能力的其他國家的共同目標。

同時,糧農組織理事會也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該《約定》認為,保證世界糧食安全是一項國際性的責任,並要求有關國家保證世界上隨時供應足夠的基本食品……以免嚴重的糧食短缺……保證穩步地擴大糧食生產以及減少產量和價格的波動。

《約定》首先要求各國政府采納保證世界谷物庫存量最低安全水平,即全年谷物消費量的百分之十八的政策。

按糧食組織和國際衛生組織規定的食物攝入量最低臨界限度計算,每人每天為一千六百大卡,每年約需要一百五十公斤糧食,這只能維持人們的最低體力消耗或稍高于一個人在休息狀態時所消耗的能量,如果僅以維持生命而言,每年至少也需要一百二十五公斤糧食,約相當于每天一千三百多大卡。

1983年,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總干事愛得華•薩烏馬提出糧食安全新概念。它包括三個具體目標︰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們都能獲得糧食。此議一出,得到了糧農組織理事會和大會的支持,這些組織號召盡可能廣泛地實施這個新概念。

1985年十一月,在慶祝糧農組織成立四十周年的會議上,參會代表以壓倒多數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協約》。

《協約》認為,各國政府負有確保本國人民糧食安全的基本責任,督促發展中國家促進國內糧食生產,作為避免饑荒的第一道防線。

發展中國家應避免對進口糧食,特別是本國不能生產的基本糧食的依賴。

《協約》強調了發展中國家發展本國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建議這些國家的政府為缺糧時維持糧食安全作準備,采取預報系統、應急糧食儲備等措施。號召發展中國家促進鄉村發展,尤其要著眼于窮人的需要,提高他們的購買力。

《協約》還要求發達國家在制定糧食生產、庫存、進口和價格政策時考慮全世界的利益,向不幸的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幫助這些國家提高農業生產。

與糧食安全相反的就是糧食不安全,分為長期和暫時兩種。

長期的糧食不安全是長期沒有能力生產或購買足夠的糧食而引起的經常性的食品不足。

暫時的糧食不安全是臨時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饑荒就是暫時糧食不安全的最壞形式。

由于戰爭、政治動亂、自然災害等原因,本世紀發生了多次饑荒,其中,比較大的饑荒為︰

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年蘇聯***,由于一九二0年前蘇聯部分地區雨水不足和一九二一年的旱災,以及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戰爭和俄國革命引發的國家進一步解體使家事荒廢,產糧區產不出糧食,結果是幾乎一半的可耕地沒有耕種,協約國的封鎖和外國拒絕給前蘇聯商業信貸使饑荒更加恐怖。

至一九二二年,蘇聯有一百萬平方英里和約三千萬居民受饑荒的影響,據估計,有三百萬人死于這場饑荒。

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孟加拉邦***,這場饑荒在一九四三年奪走一百萬人的生命,一九四四年又奪走五十萬人的生命,死亡的絕大部分發生在農村。

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非洲尼日利亞(比夫拉)***,有一百萬人死于饑荒。

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一九七四年孟加拉國***,兩次饑荒分別有四十三萬和三十三萬人死去。

一九七二年,印度***,死亡人數為八十三萬。

一九七三年,撒哈拉沙漠國家***,死亡十萬人。

一九七二—一九七四年,埃塞俄比亞***,死亡二十萬人。

一九七九年,柬埔寨***,死亡四十五萬。

今天,世界糧食安全仍然存在危機,世界人口在一九三0年為二十億,今天,世界人口已經上升到五十三億之多,人口增加最多的是發展中地區,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五,發達地區只增長百分之一。

膨脹的人口導致對糧食需求的膨脹,就某種意義而言,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生活資料(首先是糧食)與人類自身這兩種生產不斷對立統一的歷史。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此時全世界共有四十八個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就有三十三個,非洲的發展面臨著內部、外部的極其復雜的困境,唯有非洲本身真正奮力追趕,國際社會把大力支援非洲發展作為不可推卸的國際責任,非洲才會有希望。

人類越來越認識到,一個經濟停滯、長期落後、天災**不斷的非洲是不符合人類理想和共同利益的,應該把進一步發揮非洲豐富的自然和人力潛力作為促進人類經濟和社會總進步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徹底避免***的人類悲劇。

世界糧食大會《宣言》︰每個男子、婦女和兒童都有免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個人每年至少需要一百二十五公斤糧食,人類必須高度注意全世界的糧食安全,警惕***的再度發生。

當今世界,一方面嚴重的饑荒威脅著許多發展中國家,幾億人口掙扎在饑餓和死亡線上,另一方面糧食生產過剩的陰影又經常籠罩著某些發達國家,產品滯銷,農場破產。

產生這種相互矛盾的現象,是世界經濟長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糧食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解決,是許多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以及遍布全球的科學研究機構和數以萬計的學者專家們至今仍在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所謂糧食安全,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保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飯吃,供庫存的谷物儲備量、耕種休閑地所得谷物產量是世界公認的糧食安全指標。糧食安全是全球性的問題,不難想象,如果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填不飽肚子,這個世界是不會有好日子過的,因此,這是余糧國家和缺糧國家的共同問題,需要整個世界一起來解決。

從世界範圍來看,糧食是足夠的,糧食總產量的增長仍高于人口的增長,然而從國家來看,如在發生非洲***的1984年,美國的人均產量為一千三百二十九公斤,加拿大一千七百一十七公斤,澳大利亞一千八百三十八公斤,他們的糧食出現相對過剩和絕對過剩。

而有些發展中國家則糧食嚴重不足,如巴基斯坦的人均產量為一百八十公斤,埃及一百八十四公斤,馬里一百二十九公斤,尼日利亞九十六公斤,乍得只有九十一公斤,1984年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四十五個國家,平均人均產量為一百公斤。

世界糧食儲存主要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阿根廷四國,其中,北美可以說是世界糧倉,1965年和1966年,異常嚴重的饑荒威脅著印度,正是靠著北美空前規模的援助,那場饑荒才勉強得以避免。

然而,上述四個主要糧食出口國一而再,再而三地縮減糧食播種面積,從1968年到1970年,上述四國的收獲面積減產少了一千四百七十萬公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黑字傳奇最新章節 | 黑字傳奇全文閱讀 | 黑字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