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引言(1)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諳則深有趣味……」我這篇《引言》開頭不說自己的話,怎麼把人家曹雪芹的開篇之詞照樣搬來了?難道說是由于崇拜曹雪芹太過分了,因而連人家的言辭也要模仿一番,模仿不成,就把人家的原文照錄過來了?說實話,說我崇拜曹雪芹是一點兒也不錯的,說我把人家的原詞搬來是因為模仿不成而轉為照錄,可就有點曲解了我的本意。哈
引言一開頭先引這兩句話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我自知過去讀《紅》還都是草草翻閱一過而已,對曹雪芹用字造句的功夫沒有讀懂,自己深為愧怍。如今重新體會,方知只這麼兩句之中就有三個字眼至關重要。一個是「近」,一個是「細」,再一個就是「深」。人家曹雪芹開門見山就說明了,此書講媧皇煉石「雖近荒唐」,「近」相當于「近似」,也就是白話里的「好像」,而上面加一個「雖」字,就更加明白︰像是荒唐,實則並不荒唐。然後,一個「細」加一個「深」,讓我感到雪芹早就知道我讀書不夠細致,因而無法領會人家言辭內外的深意。
我的這個「粗」和「淺」就是自己讀書治學的一大病痛。從此,再讀時就加上了一點工夫,果然感受就與從前有所不同了。這種不同對自己是個教訓,對于許多一般讀者來說,也許有同樣的啟示作用。夸大一些說,這樣一個過程可以叫做有了一些「進境」,于是「境」字就成為這本小書的題名——《紅樓新境》之組成部分。
那麼,什麼才是「境」的本義呢?用文言說就是佔地面的「疆域」。比方說,你要出國旅游,要辦出境手續,這個「境」指的就是本國的領域。但到了文藝方面,這個「境」就不那麼簡單易懂了。
盡人皆知,20世紀有一部書題作《人間詞話》,是靜安先生王國維文學理論的代表之作。他在其中講詞,就用上了這個「境」字,並成為全書的一個焦點、眼目。他說,填詞必須有「境」,而「境」又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然後,他又把「境」說成「境界」。如果你還要按照「境」字的本義去領會,那就會很費思索而不得其本質了。
那麼,這「境界」一詞是從何而來呢?這需要從兩條線路來解說。一條是來自佛經,另一條是來自東晉大畫家顧虎頭。佛經是指哪一部呢?如果我記憶不誤,應該是《無量壽經》,其中有兩句話說︰「斯義弘深,非我境界。」顧虎頭的話卻是「如倒食甘蔗,漸入佳境」。
這可妙極了!他們說的完全是不相干的事情,而合在一起融匯在我們中華文藝理論上來,可就發生了嶄新美妙的巨大作用。佛經說的是要修持佛道,有一個很長的歷程,這歷程分為很多階段、層次,一個比一個精深。所以,我引的這兩句是弟子對師傅說的,您的「境界」很高深了,非我所修持的程度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