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樂業 第六卷 二十載征戰四方 第五十五章 裁撤折沖府

作者 ︰ 黑刀

趙師從大明天子,是所謂的天子門生,不過他所學的偏重于軍略,對于治政方面學的卻不多,還不如長安長公主,也就是沖德,趙的妹妹,沖德與天子算起來也算半個師徒,沖德是女子,本來是不需要學多少東西的,不過麼,林靖文可沒有歧視女子的陋習,沖德既然跟了他,他也就順便教了。

趙受封北平君,整個北平城都是他的封地,但是他並沒有兼任了關內郡郡令一職——本來北平就是他的封地了,若讓他的觸角再延伸到整個關內郡,假以時日趙在關內還不成了權傾一方,林靖文就是再信任趙也不會讓這種事發生,今天趙是可信的,但以後再踫到這種情況呢?若以後的大明國君派一個他自認可信的人順帶治理其封地所在郡縣,可這個被他所信任的人卻弄成割據一方……這是制度的問題,與信不信任無關。

不過目前大明剛剛新增加了十三個郡,弄得官吏嚴重不足,目前林靖文身邊也沒有適合治理一郡而且忠心的人選,只好由趙暫代關內郡郡令一職,不過也只是名義上的,也就郡令府發布的政令名義上由趙蓋章簽字而已,而實際發號施令的卻是長公主,女子在大明也不是不能做官,只不過卻很忌諱宗室出任地方官,長公主是宗室中人,自然是不允許做一郡之令的,也只好讓她隱居幕後了。

現在朝廷新增的十三個郡的長官都是從遼東本土升調的一批官吏,這些出身大明本土的官吏才能是有的,但這些人原本只不過是中低級官員,從未有人治理過一郡,就是一個縣也有些困難,要知道,新增加的十三個郡,除了關內郡之外,其余十二個郡每一個都差不多有本土的兩三個郡大。而且這些新增郡縣的情況完全不同于本土,朝廷緊急抽調這些官吏過去,也只能保證不出大地亂子而已。

不過等秦元1349年的上元節過去就好多了,大明朝的第一次恩科,光文科就取士千余,雖然即使這些人馬上投入到政務當中官吏還是有一部分的缺口,但至少比現在搶奪了,不過這些人還得接受朝廷的培訓。恩科所取的士只能從小吏做起,不能直接做官。更不會一步登天,象中原的那種你考了個狀元馬上就成了大官——雖然最開始一般都是虛職,比如說翰林院編修之類的。但官位的確很高——這種情況在大明絕對不會發生,即使是狀元,在大明也得先接受培訓,然後也必須從小吏做起。

大明工商業極度發達,卻一直都面臨著勞動力不足地問題,而且,除有戰功的將士之外。朝廷不允許私人擁有奴隸,這可就難辦。

以往,那些作坊主工場的主人們都削尖了腦袋拉人為他們工作。工人地薪俸那是一提再提,但大明的人口就千萬出頭,加上新征服的室韋人、女直人和達達人等也還不到兩千萬,還廣泛分布于近萬里的廣袤土地上,人口密度不高。而且這個時代農牧業生產不發達,大部分的人口都在為糧食而努力,能夠而且願意以做工為生的人就更少了。再則。大明對女子的限制不多,女子不但可以做官,更可以出來做工,但在這個時代適合女子地工作實在不多,工場主們沒辦法,去鴨淥江女直、長白山女直等土著生番之中拉人的事他們都做過,他們甚至跑到屬國朝鮮和日本去招人,屬國的人到了大明,雖然不會馬上被允許移民。但工作、學習、經商的自由還是有的。但朝鮮和日本才多大點國家,除開本國的需要。能夠「出口」的勞動力有限地很。

不過現在好了,光雲中、關內兩郡就有近兩千萬的人口,那些工場主們立馬蜂擁而入,各種手段用盡,拼命地招收工人。什麼,你等著官府給你分配土地?哎,我說,種地有什麼好的,還是來做工人吧,不用看天吃飯,不管是旱還是澇,你地工資總是少不了的,這可比種地好多了——不過,馬上,那些工場主們就發現,雲中郡和關內郡的人絕大部分都不符合他們的要求。那些需要手藝的工作就不說了,比如說金匠、瓷工等各種匠師,關內郡的人做不來,可就拿一個曬鹽來說,在大明,曬鹽可不是象大宋那樣挖塊鹽田再灌海水然後就等著太陽將其曬干就可以了,在大明,即使是最基本的挖鹽田都有技術要求,比如說,根據當地的土地資質、光照等等,還有按照當地的地理特質,是挖梯形田好呢還是挖井字田好?還是別地什麼形狀?還有灌海水,這里也有學問,海水地澆灌速度應該是多少、一次灌多少合適……等等,一個最粗淺的曬鹽也是需要技術工地,象那些漆器、陶瓷、鑄造、精加工等行業就不用說了,大明制造可不是什麼粗制濫造,而是代表了這個時代最尖端的科技,畢竟,天子力排眾議,將將作院與總理院、樞密院和律政院三院並列,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眼看著這兩千萬的人口,可符合要求卻少之又少,這叫什麼事?商業人員好說,拉到人就去培訓就是了,掌櫃在大明本土多的是,伙計之類的誰做不是做?那什麼第三產業就更好辦了,這個行業是不挑人的,而工業方面就最為難了,也就食品加工、皮革特別是紡織等粗加工型行業對工人沒有多少要求,你沒受過教育沒關系,沒文化不要緊,沒手藝就更不是問題了,這些粗加工行業不需要工人有技術,實在不行多多培訓下就是了。

可是,大明的支柱從來就不是紡織、皮革縫紉等粗加工類行業,而是重工,比如說煉鋼、鑄造等行業。

大明地處北方,真正的苦寒之地,大明的土地上可是不產茶葉的,生絲的產量也不高,粘土是有,但大多只適合做陶器而不是瓷器,中原傳統的茶葉、絲綢、陶瓷等行業跟大明幾乎不沾邊。至少靠這個吃飯是完全沒有可能,而鹽鐵、漆器等東西又不適合遠洋貿易。但大明產鋼,產銅,產煤,正適合發展制造類行業。

大明的鋼鐵遠銷整個東亞,大明的兵器鎧甲天下無雙,而被朝廷嚴格控制只產于遼東郡的花紋刃在遙遠地西亞更是萬金不換,比大馬士革彎刀更受歡迎,還有大明鑄造的那些機械。比如說四輪馬車、船舶、耬車、播種機(播種機的技術十分簡單,北印度這個時候已經發明了適合旱地和山地的條型播種機)等農業機械,還有各種工業機械比如紡織機、車床之類的。這些東西在這個時代也就大明朝出產,而且是大規模出產。雖然很多東西都不允許出口,但僅僅能夠出口的那些都被別國的人搶破了頭。目前大明出產的工業機械主要出口各屬國,而農業器械整個南洋都需要,從遼東運那麼幾台耬車到呂宋,往往就能換回整船整船的糧食,而棉蘭老地那些土著們甚至願意用等重的黃金來交換大明出產的那些精美絕倫地四輪馬車。那不但叫一個美觀,更加安全,至少土著的長矛和弓箭是絕對攻不破的,棉蘭老的那些土著貴族們就喜歡大明的四輪馬車。

但鑄造行業對工人的素質要求太高了,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大明本土是重視教育,但關內、雲中二郡可不是。這兩個郡,人口兩千萬,可能夠識字地恐怕還不足百萬。即使是識字,可他們學的都是什麼?《論語》,《孟子》,這些東西能用來煉鋼嗎?能制造出車床嗎?這些人在別人眼里即使「學問」再高,可大明朝不需要這樣的人。

天子下令罷黜儒術復興百家,可不是因為天子看儒家不順眼,當然,儒家是中國四大害之一,廢除儒家一家獨尊是必須的。但關鍵是。將儒家的學問放到大明來,恐怕只能起個蠱惑人心的作用。完全沒有任何實用性,這樣的學問難道還要全民學習不成?

眼看著兩千萬地人口流口水,可招到的人寥寥,整個工業界大嘩,更加讓他們眼紅的是,看著那些紡織和皮革工場將一船船地布匹、皮革運出去,拉回來的卻是一船船的香料、寶石和白銀,這也太讓人眼紅了。

沒道理就你們這些初級行業賺錢,我們技術好的而且受朝廷的反而賺不到錢。

整個工業界,那些商賈和工場主們四處活動,他們先是向官府反應,可官府能憑空變出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嗎?官府對此愛莫能助。是啊,人口又不能生生給變出來,找官府也沒用啊!就是要官府在關內、雲中大興教育,可沒個十來年也不能培養出符合要求的工人來。

不久之後,大明朝的長公主上書天子,建議朝廷裁軍。

裁軍?貌似跟正鬧得紛紛揚揚的工業界有什麼關系?

不過頭腦靈活地人馬上反應過來,大明鐵甲百萬,這百萬男丁雖然是當兵吃皇糧地,但這百萬人可都是出身大明本土,這些人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整個工業界都興奮起來,大家都各自找門路為長公主上書一事造勢。

大明羽林乃是朝廷地根本,人們雖然建議朝廷裁軍,但沒有人,即使是長公主都不敢,沒人敢建議天子裁撤三十萬羽林中的哪怕一人,可大明朝有七十余部折沖府兵,加上新征服了不少土地後來又新征召了一批人,折沖府現已擴大到百余部,超過六十萬人,人們別的也不想,就希望這六十萬人能裁下來,折沖府嘛,朝廷又不靠這些人打仗,折沖府兵從關內郡征召就好了。

這件事鬧得很大,連長公主都在其中,林靖文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之安居樂業最新章節 | 大宋之安居樂業全文閱讀 | 大宋之安居樂業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