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湖中三島梅林戲鶴
第五十五章湖中三島梅林戲鶴
「蘇堤春曉在元代的錢塘十景中又被稱作六橋煙柳,並且也是被列為錢塘十景之首。說是細柳如煙,掩映湖面,看樓閣朦朧,風趣橫生。其實我倒看不出來柳樹哪里像煙,我覺著這一景應該是指雨時的蘇堤,細雨連綿才像煙。要看六橋煙柳的話,下雨時看才最好,那時煙雨朦朧,雨中看柳游蘇堤,才更別有情趣。早晨有霧看的話,也是上佳,霧氣繚繞,有如仙境。」
方慕南記起了自己的導游職責,向白羽裳作著介紹。說罷頓了下,又接道︰「其實元代錢塘十景中還有兩個也是與南宋的西湖十景重疊的,雖然名字叫的不同,但其實是指的同一處景致,景點也一樣。便是兩峰白雲和西湖夜月,其實就是插雲和平湖秋月,元人實在太沒創意,拾宋人的牙慧。」
蘇堤上共有六座橋,由南向北依次是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六橋煙柳便是指這六座橋。方慕南和白羽裳現在已經騎過了映波橋和鎖瀾橋,在鎖瀾橋和望山橋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圓形的花壇,這里也比蘇堤別段建的寬闊,幾乎有蘇堤平均寬度的兩到三倍寬,如似一個小廣場。在這里,可以近看東面湖中的印月三塔和小瀛洲,也就是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
正因為這里是從蘇堤上望看三潭印月的最佳處,故而官方才在此特別修建了這麼一個地方。這里還有供游人休息的長椅,邊上還有一個公共側所,堤岸旁還有一個舶船處,提供出租游船去游湖。
方慕南和白羽裳此時便停在這里,于堤岸旁望看三潭印月和小瀛洲。所謂三潭印月,其實便是指湖中的三座瓶形石塔,故而這三座石塔也叫作印月三塔。三塔鼎足而立,塔高二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個小圓孔,有「月光映潭,塔分為三」,「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之說。明月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上下輝映,蔚為美奐。
方慕南手指三潭印月,向白羽裳道︰「三潭,其實便是這三塔,在江浙方言中,‘塔’和‘潭’有些混淆不清,如果是不懂此地方言的外地人來听,更容易听混听錯。再加上文人們認為‘三塔’不好听、不夠詩意,也故意如此訛傳修飾,久而久之,這‘三塔’便被叫成了‘三潭’。也有說是當初蘇軾建造時,直接就命名成了‘三潭’。也不知道哪個說法是真的?」
方慕南說罷,又指向後面的小瀛洲,道︰「現在的旅游圖冊和景點介紹上都是說,‘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又名小瀛洲,是西湖中面積最大的人工島。’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混為一談的,可三潭印月就是指這三座塔在月夜時映照明月的景致,是南宋時就有,並定下為西湖十景之一的。而小瀛洲則是明朝時才有的,也不知怎麼就把兩者混到了一塊兒去?」
「唉」方慕南嘆了一口氣,又自接道︰「我想可能是三潭印月的景致太簡單了點,除了有月亮的晚上來看月沒什麼游頭,所以才把兩個放到一塊兒的吧」
「我覺著也是」白羽裳點頭贊同,又道︰「應該是明朝的時候就混在一起的吧其實也沒什麼,就當是把三潭印月擴建了。」
「你說的也是」方慕南點頭。
他預訂的計劃是入夜後再乘船去游三潭印月,所以這里雖就近便有租船處,他也沒在此放船而游。在此遠望賞看了一會兒,便又與白羽裳繼續騎上自行車前行。
接連過了望山橋與壓堤橋後,在壓堤橋與東浦橋的中間位置也有一座花壇小廣場,與鎖瀾橋和望山橋之間的類似,而這里向東正對著的則是與小瀛洲合稱為湖中三島的另外兩島,阮公墩和湖心亭。阮公墩乃是一九八五年新西湖十景中阮墩環碧的所在,而湖心亭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中湖心平眺的所在。
這里也有租船處,方慕南在這里租了條船,帶著白羽裳去游了阮公墩和湖心亭。
阮公墩離岸較近,兩人便先游阮公墩。西湖的湖中三島都是人工島嶼,阮公墩是清嘉慶十四年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的,故後人稱之為阮公墩。阮公墩是三島中最小的島嶼,也是出現最晚的,且也是開發最晚的。
阮公墩最初成島後,只有南北長三十四米,東西寬三十三米的大小,因地勢低平,土質松軟,一百八十余年間島上無任何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直到一九八一年,才正式開發,在島上添客土一千余噸,開始建造「環碧小築」,于次年建成。
建築采取竹結構茅舍形式,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別墅格局建造的莊園式園林。因島外碧波粼粼,島上草木蔥蔥,猶如碧玉盤中閃爍著的一塊晶瑩翡翠,故在建成三年後便以「阮墩環碧」列西湖新十景之中。
環碧小築到現在又有擴建改建,已改稱為環碧山莊,形成頗具特色的「綠樹花叢藏竹舍」的水上園林。島上矮籬圍出莊園,園內茅屋竹閣,有環碧小築、雲水居等,輕盈靈巧。庭前屋後,植有香樟、楓楊、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寧,又講究樸質。島上闢有垂釣區,晚上還有仿古游樂活動。
方慕南與白羽裳沒有在阮墩垂釣,也沒有去待晚上參加什麼仿古活動,只一番觀光游覽後,便乘船往下一處湖心亭。
湖心亭是明嘉靖三十年,杭州知府孫孟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加以拓展,廣植花木,增設石欄,建「振鷺亭」,逐成規模。萬歷年間,又進行重建,改名「太虛一點」,乃是三島中最早進行開發建設的。亭為島名,島為亭名,別具風格。
湖心亭上早時還建有湖心寺與寺外三塔,但後來寺與塔全毀,清時在北塔的塔基上建造了湖心亭,列為西湖十八景。其志曰︰「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繞亭之外皆水,環水之外皆山,所謂太虛一點者,實踞全湖之勝,是以‘湖心平眺’為增修西湖景目。」
現在的湖心亭,亦是建國後重建的。清時的那座湖心亭,據聞在五十年代亭柱被白蟻蛀空,故而重建。新建的亭雕梁畫棟,翹角飛檐,外觀兩層,黃色琉璃屋面,看去更加金碧輝煌。
島南,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題碑,碑文「蟲二」,乃繁體的「風月」二字取掉外邊,意為「風月無邊」。湖心亭上也有乾隆題過的匾額「靜觀萬類」,和楹聯「波涌湖光遠,山催水色深」。
游過湖心亭,方慕南和白羽裳乘船回返。他們的自行車還在租船處,交由租船處的人幫忙看管著。交付了租金,二人騎上自行車繼續游蘇堤。
這時蘇堤已游了差不多四分之三,六橋已過了四橋,騎過東浦橋和跨虹橋後不多遠,二人便踏足了西湖北岸。沿岸向東行了二百多米後,到孤山路口右轉,然後過西泠橋而上孤山。
孤山上頗有好幾處景致,有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有元代錢塘十景中的孤山霽雪,還有清代西湖十八景中的海霞西爽、梅林歸鶴和蓮池松舍。
平湖秋月不必多提,孤山霽雪是指孤山雪後初晴的景色,這時自也沒得可看。海霞西爽是清雍正時總督李衛所建的一座西爽亭,今已不存,也未重建。梅林歸鶴是為紀念北宋時隱居孤山的著名隱士和靖處士林逋所建的一座放鶴亭,最早為元代所建。
林逋終日賞梅放鶴,與梅相伴,與鶴同樂,史稱「梅妻鶴子」,喻其清高自適。林逋有一首寫梅的詩作《山園小梅》,其中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歷代詩家譽為古今詠梅的絕世佳句,乃傳世名篇。
今放鶴亭尚存,不過卻亦不是古時的那座了,而是一九一五年重建的,位于孤山東北麓。平台寬闊,欄桿精巧。亭內有聯曰︰「水青石出魚可數,人去山空鶴不歸」,又有曰︰「山外斜陽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書」,點明放鶴亭景物。
亭內石壁有《舞鶴賦》行書刻石一塊,面朝東北,長方形,通高二點四米,寬約三米,上有巨樟覆蓋,其前構築石欄,面臨西湖。碑文取自南北朝鮑照作的《舞鶴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字跡還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時,至此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跡所書,字體圓勁透逸,布局疏朗勻稱。碑上還有「康熙御筆之寶」、「萬歲作暇」等三印。
方慕南站在這塊刻有《舞鶴賦》的石碑前,看了眼旁邊的白鶴仙子白羽裳,張口念道︰「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鐘浮曠之藻質,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壺而翻翰,望昆閬而揚音。日域以回騖,窮天步而高尋……」
方慕南吟誦得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頗有感染人心之魅力。白羽裳耳聞著,一時恍惚間,竟似看到了孤山霽雪,寒梅盛放,一座古亭中,一人放飛白鶴,鶴聲清鳴,鶴舞翩躚。
方慕南的這番吟誦,不啻于他去年在湖畔居彈奏的那曲《流水》,更還有勝之。以情御音,以音共情,雖未有器樂,吟誦亦可代之。連白羽裳都不由一時恍惚,看到了異景,旁邊凡听到方慕南吟誦的游人自更是被帶入其中,沉醉其間。
全文四百六十六字,吟罷,方慕南含笑看著白羽裳,故作幽然地嘆道︰「可惜,不能見你鶴舞翩躚」搖頭又念了《舞鶴賦》的一句,「引員吭之縴婉,頓修趾之洪姱。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
「只要你想,你會看到的」白羽裳看著方慕南,目光閃動。
方慕南剛才的吟誦並未施展多少法力,更多是以情勝,法門巧妙,是以連她也未察覺,故而也未作防備。等到察覺時,卻已然為他情音所感。好在,方慕南並無惡意,但卻也已讓她心起波瀾,不敢小覷。
「走吧」趁著游人們還未回過神來,方慕南轉身走出放鶴亭。
白羽裳跟著走出,待兩人走遠,游人們方才漸漸回過神來,有人大嘆道︰「人家這才是真正的朗誦家這才叫境界」
眾人附和,目光搜尋,卻已不見了方才吟誦之人,皆是嘆惜,又駐足回味,互相談論。
放鶴亭東有兩株高可參天的大樹,濃蔭之下,便是林逋的墓廬。墓亦草草,環石圍砌,青草封頂,惟四下梅花擁衛,鶴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風雅。這一帶乃是西湖孤山賞梅勝地,左右已廣植臘梅,一直延伸到西泠橋堍。每到嚴冬早春,寒梅怒放,清香四溢,成為一片香雪海。可惜時過景變,現已是陽春三月。但眾人在方慕南的吟誦聲中,卻都「賞」了回梅,還「看」到了鶴舞。
蓮池松舍同海霞西爽一樣,也與李衛有關。乃雍正五年,李衛任浙江巡撫時,以馬公祠改建尼庵,仍祀嘉澤龍王像,以存舊跡。旁有白蓮池,謂之「蓮池松舍」
其實不止這兩景,清代的西湖十八景中,有一半的景致都與李衛有關,更有不少是李衛所建。不過,今也多已不存。也實在是這些景致多為湊數,沒有什麼值得稱道處,不能留為經典,故而大多被淘汰掉了。乾隆時的二十四景也只是在這十八景的基礎上加了六景,也只是為了數多,沒有什麼經典。
蓮池松舍今也早已不存,方慕南與白羽裳在孤山上基本就游了一個梅林歸鶴,便轉向孤山另一端與白堤相接處的平湖秋月。非是月夜,這一景也沒什麼好看處,略略看罷,便往斷橋殘雪,此景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