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只列舉在秦國秦始皇時期的文臣
尉繚︰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生卒年不詳,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姓失傳,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說,被任為國尉,因稱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著有《尉繚子》的兵書,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並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相傳尉繚懂得面相佔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面相剛烈,有求于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呂不韋︰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關成語︰一字千金。
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先秦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司馬遷著《史記》,設有《李斯列傳》,是現今研究李斯事跡的主要史料來源。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王綰︰秦國的丞相。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代歷史上沒有準確的記載。王綰做丞相的過程中,沒有很明顯的成績,但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馮劫︰戰國時期秦人,在秦始皇時曾任御史大夫。前208年,大將軍馮劫與其父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聯合向秦二世進諫,請求停建阿房宮及減省戍役以減輕民困。二世不從,命人把三人治罪,馮去疾與馮劫不願受辱,皆自殺死,李斯後來也被處死。
馮去疾︰秦朝時任右丞相。當時,李斯做的是左丞相。秦代尊左,李斯的名義上尊于馮去疾。自殺身亡。《史記》中只記了右丞相去疾,不言其姓。但根據漢書馮奉世傳,他與馮劫都是馮亭(獻上黨導致長平之戰)的後代,馮唐、馮奉世的先輩。
趙高︰中國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著名宦官(一說並非宦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氣的宦官。秦始皇死後與李斯合謀篡改詔書,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並逼死始皇長子扶蘇。秦二世即位後設計陷害李斯,並成為丞相。後派人殺死秦二世,不久後被秦王子嬰所殺。
李由︰上蔡人,秦相李斯之子,擔任過三川郡守。後來天下大亂各地反秦義軍不斷,吳廣統率義軍,屢戰屢勝,準備攻克三川郡,直取咸陽。但是,義軍在攻打滎陽時,遇到了李由所部秦軍的頑抗,結果滎陽久攻不下,形成了膠著的狀態,令義軍吃盡苦頭,加速了起義軍內部的分化。後來項氏崛起,項梁在定陶大破秦軍,命項羽、劉邦攻陷三川郡,李由率軍與項羽激戰于雍丘,雖奮勇力戰義軍,無奈項羽神勇,被項羽斬殺于萬軍之中。
甘羅︰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潁上)人,戰國時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孫,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紀拜入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做其才客。後為秦立功,被秦王拜為上卿。在洞庭湖地區至原楚國地域很多地區民間都有很多甘羅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們頂禮膜拜,以求地域安寧;在這些地區,人們遇到疑難雜癥,都會請甘羅的神靈顯靈治病,都會藥到病除或得到明確的指點。
蔡澤︰戰國時燕國綱成(今河北懷安)人,善辯多智,游說諸侯,秦昭王拜為客卿,後代範雎為秦相,曾為秦王政出使于燕,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夏無且︰秦代始皇侍醫,「荊軻刺秦王」一事之中的關鍵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用他所捧的藥袋朝荊軻擲去。)(荊軻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秦始皇),而被載《史記》之「刺客列傳」。《戰國策》上也有記載。
茅焦︰中國戰國末期齊國人。秦王政十年(前238),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因為嫪毐與太後行婬而殺嫪毐,並將太後遷居于雍,茅焦力諫秦王應迎太後以盡孝道,因此被秦王封為上卿。他最大的貢獻是為秦始皇掙的一個好的名聲。在古代,一個好的名聲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會效益也是極大的。
王敖︰戰國後期說客,為秦國間諜,網羅情報、施展計謀。師從于尉僚。最著名就是王敖利用郭開瓦解趙國的故事,秦王給王敖四萬金去趙國行賄施反間計,而王敖節省了三萬金,「以一萬金了郭開,以一郭開了趙」。(詳見《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王敖反間殺李牧)
張蒼︰戰國末期曾在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字卿)的門下學習,與李斯、韓非等人是同門師兄弟。在秦朝時曾經當過御史。劉邦起義,他歸順了劉邦,西漢王朝建立之後,他先後擔任過代相、趙相等官職。因為他幫助劉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亂有功,被漢高祖晉封為北平侯,以後又遷升為計相、主計。漢文帝時灌嬰去世後接任丞相一職,漢文帝後元元年因政見不同而自動引退。主要門生為是洛陽人賈誼(前200∼前168年)。
昌平君︰羋姓,熊氏,名啟。《索隱》說為楚王負芻之弟,或曾任秦相國。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于郢陳,後作戰不利,向江南敗退,楚王負芻五年(前223年),秦軍攻佔楚都壽春,負芻被俘。昌平君在淮南被擁為楚王,定都蘭陵,以長江為屏障,據吳越之地。秦軍蒙武來攻,昌平君兵敗自殺。楚國滅亡。
頓弱︰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于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頓弱記錄很少,事見戰國策中。
姚賈︰魏國人出身「世監門子」,其父是看管城門的監門卒,在當時社會根本沒有一點地位可言。他的經歷更是讓人非議,乃至于韓非後來稱其為「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在趙國受命聯合楚,韓,魏攻秦,後來秦國使間,被趙國逐出境。他得到秦王嬴政的禮遇和賞識。當他奉命出使四國之時,始皇竟然「資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劍」。這種待遇,有秦一代,並不多見。出使三年,大有成績,秦王大悅,拜為上卿,封千戶。
史祿︰秦朝人。他構建靈渠,是創造,是發明,是中華民族一段古老的文明。靈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式運河,能翻嶺,能爬坡,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把中原和嶺南連接了起來,在水利建築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史祿,《史記》只間接地記載了「監御史名祿」。監御史是官職。他不姓史,也不姓監,只知道他史祿,史志習慣稱他為史祿。
鄭國︰戰國時期韓國人,水利家。韓國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疲勞秦人,勿使伐韓。秦王采納其議,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進程中被秦察覺此意圖欲殺之,他說渠鑿成亦秦利,因得繼續施工,終于完成。是渠從仲山(今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三百多里。利用涇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點,用以灌溉,並沖壓、降低耕土層中的鹽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萬余頃,使每畝增產到一鐘(六石四斗)。「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魏轍(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始皇父親莊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听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于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于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陽泉君︰本名羋宸,華陽夫人的弟弟,出身于楚國貴族,與秦國的宣太後,穰侯和華陽君有血緣關系。在秦始皇的父親異人立嫡過程中,作為中間人幫助呂不韋說動華陽夫人起過重要作用。
隗林︰一稱隗狀。戰國末期楚國人。秦王朝執政時就官至丞相高位。秦國統一中國後,隗林奉命與王綰共同主持統一度量衡事宜。秦始皇廿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隗林等十人從行,咸與始皇議功德于海上,立石于瑯邪台下。
趙亥︰秦倫侯建成侯
成︰秦倫侯昌武侯
馮毋擇︰秦倫侯武信侯
王戊︰秦卿
趙嬰︰秦五大夫
楊樛︰秦五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