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戰風雲 第十一卷 第十八章 再起硝煙

作者 ︰ 六角小豬

這就是卡拉什尼科夫,這就是A47之父,這就是槍王。看著眼前這位身材矮小,長了一頭金中帶白短發的年輕人,楚思南在心中頗有幾分感慨的說道。三十幾歲的年紀,就成為了蘇聯乃至國際上數一數二的槍械設計專家,這樣的人除了說他是天才之外,似乎沒有別的什麼詞語可以形容他的才能了。

楚思南在這個時代里也算是天才,軍事指揮上的天才,盡管他自己不這麼認為,但是這卻的的確確是所有人對他的評價,而且還是正確的評價。

能夠同一個軍事指揮天才,同時也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同桌用餐,是能夠令所有人感到榮幸的,更何況這個領導人還很和藹,很好說話。

因為在來之前沒有打招呼,所以科學院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安排,楚思南夫婦的午餐,就是在食堂里同那些專家以及軍方的代表們一起享用的。困難時期,伙食說不上好,當然,同克里姆林宮的有極大差距,不過楚思南顯然並不在乎這個,他在乎的,是他所期待的那款A44到底在性能上如何。

在進餐的時候,楚思南專門將年輕的卡拉什尼科夫叫到自己的餐桌上,向他詢問了很多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也都是同槍械設計原理有關的。別看楚思南是軍人出身,要讓他拆卸組裝一把槍自然沒有問題,但是要論到對槍械的原理,他卻並不十分清楚。更談不上什麼設計思路之類專業性的東西了。

席間,年輕地卡拉什尼科夫同志顯然是受寵若驚,這位未來的槍王看上去絕對是紅光滿面,而且說起話來都有些磕巴了。面對楚思南這個外行的詢問,他絕對堪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甚至恨不得將自己腦子里的一切東西都倒出來,一一擺放在楚思南的面前。

通過卡拉什尼科夫的介紹,楚思南明白了一點,那就是這位年輕人的設計出發點,儼然就是簡單的三個方面︰可靠、簡單、造價低廉。而這三個方面恰恰就是本著戰時蘇聯國情為基準的。也正是為了達到這一點,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所設計的槍型。有大量地組件都是采用沖壓工藝制成的,沖壓工藝地好處。就是材料消耗少,最適合于短時間內的大批量生產。

回頭去想想,A地確是具有這樣的特點,而後世的匪徒們,之所以也大量使用這種槍,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威力強大,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它便宜。而且很容易搞到。楚思南心里感覺有些好笑,後世的人們只認識到A槍族的源遠流長,可是誰又會去在一這一槍族出現的歷史背景?說實話,並非是蘇聯人不喜歡設計精巧地武器,而是在現實的歷史條件下,像美國人所使用的那些高精槍械。在蘇聯國土上根本就不適合制造,曾經瀕臨絕境的蘇聯人,承擔不起那麼大的負擔。

在享用完午餐之後。楚思南隨同各位專家以及軍方的代表們,一起去往靶場,在那里試驗各種參演樣槍,並對它們做出綜合性地校評。他甚至親自上陣,試射了幾槍卡拉什尼科夫提交的A44型樣槍,盡管這種樣槍同他所喜歡的A47還有很大差異,但是那強大地後坐力,以及「嗒嗒」脆響的射擊聲,也多少讓他找到了一些曾經具有的感覺。

在過了一把癮之後,楚思南又跟據真正成熟型A47的特點,向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卡拉什尼科夫提出了一些改進性的建議,雖然說他是個外行,但是畢竟對未來槍械的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的建議的確給了卡拉什尼科夫不少啟發,以至于在短短的半年之後,改進型的A44二型面世,而這一型號,就基本上具有了真正的A47的特點了。

就在楚思南身在科學院靶場,抱著一把新型的突擊步槍過手癮的時候,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蘇軍西線戰場,針對德軍最後一戰的大規模兵力調動行動,已經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在白俄羅斯戰役結束之後,隨著德軍主要兵力的進一步折損,以及盟軍部隊在德軍西線的快速推進,以朱可夫為首的蘇軍西線戰區指揮層,明顯加快了戰場推進的速度。

雖然身在莫斯科,而且身邊的國事繁忙,但是楚思南始終沒有忽視過前線戰役的進展問題。雖然說就戰後瓜分德國的問題,他已經同羅斯福、丘吉爾達成了正式的協議,但是他仍舊向西線各個戰線的指揮官們下達了一項死命令,那就是務必搶在美英盟軍之前,奪取德國的首都柏林。

而與此同時,以美英為首的盟軍部隊,顯然也抱著同樣的打算。同蘇軍相比,從西線發起攻勢的美英盟軍,顯然佔據著一定的有利條件,要知道即便是在諾曼底戰役結束之後,德軍仍舊沒有大規模的調動兵力前往德法一線組織防御,在德軍指揮高層看來,他們的主要敵人仍舊是蘇俄,同美英相比,這個紅色的敵人更加具有威脅性。

就這樣,截止到十月中旬,美英盟軍奪取法國首都巴黎之後,德軍在西線戰場的主要兵力,仍舊只有人員裝備不滿編的六十個師,至于說其中的裝甲師,則只有少得可憐的五個,且每個裝甲師擁有坦克數量不超過二百輛。

不過即便如此,隨著莫德爾元帥奉命西調,在他的有效指揮下,德軍仍舊在易北河沿岸,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線,隨即強有力的阻攔住了美英盟軍的東進。自十月中旬到該月末,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內,德軍同美英盟軍在易北河一線展開了殊死的搏斗,盡管美英盟軍佔據著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而且還牢牢地把握著制空權,但是他們的戰場推進,卻是一無所獲。不僅如此,他們甚至在德軍兩次突如其來的反突擊作戰中,被打的狼狽後撤,一度丟失了易北河西岸戰略要地施騰達爾。

面對這一被動的局面,盟軍指揮官們頗為無奈,只能坐看著自己的盟友,同時也是對手的蘇俄人,一步步的向柏林持續推進。

與美英盟軍的情況不同。盡管蘇軍在前線推進的道路上,面對著德軍殘余主力部隊地抵抗。但是在數年的對德戰爭中,無論是蘇軍中地指揮官。還是普通的士兵,都已經受到了絕對地磨練,他們清楚的知道如何同德國人作戰,如何在有效消滅敵人的同時,保存自己的實力。與此同時,隨著他們在戰場上的推進,德佔區的各國左翼政黨。也相繼發起了旨在配合蘇軍攻勢的起義、游擊戰。從十月初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波蘭等國,先後爆發了大規模地反法西斯武裝起義。他們破壞德軍的後勤運輸線、兵站、飛機場;暗殺德軍指揮官;甚至集中兵力進攻德軍防線後翼防線,在匈牙利,以匈共、匈牙利民族農民黨左翼為首的民族獨立統一戰線,甚至一度組織游擊隊。破壞了布達佩斯外圍的全部鐵路運輸線。

各方面的原因集合起來,從而使得蘇軍在正面戰場的推進相當順利。

十月中旬,以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為主力地蘇軍進攻兵團。在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右翼配合、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左翼配合下,以十六個諸兵種合成兵團、四個坦克集團軍、兩個空軍集團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對波蘭境內維斯瓦、奧德河一線的德軍重點防御地帶發起猛攻。

按照蘇軍最高統帥部地戰役制定計劃,這一戰役的最終目的以及根本企圖,就是為了粉碎德軍A集團軍群並前出奧德河,從而為向柏林實施決定性突擊創造條件。在戰役的安排上,蘇軍進攻部隊的企圖是,先以維斯瓦河左岸地區的馬格努謝夫、普瓦維、桑多梅日三個登陸場為出發點,分別向波茲南方向、羅茲方向以及波蘭北部方向實施縱深的迂回突擊,以撕裂德軍的防線。當這一步戰役企圖實現之後,蘇軍各個方向的進攻部隊,將會向西發動快速突擊,以擊潰德軍企圖前來增援的後備部隊,同時,三個突擊方向于西里西亞工業區西部地域會合,從而對該地區的德軍防御部隊實現合圍。

這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在戰役發起之初就已經基本決定了最終勝負的戰役。為了贏得這場戰役,蘇軍戰前空前擴充了烏克蘭方面軍以及白俄羅斯方面軍的實力,參與這場戰役的四個方面軍,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蘇軍方面軍,而是一個大規模的戰略集團。四個方面軍,共掌握兵力二百二十余萬,火炮、迫擊炮近三萬四千門,坦克、自行火炮七千余輛,作戰飛機五千余架。而在如此龐大的軍力對面,則是看上去渺小很多的德軍A集團軍群。在戰役發起之初,德軍A集團軍群僅有兵力五十余萬,火炮、迫擊炮不及五千門,坦克、自行火炮一千二百余輛,作戰飛機則僅有六百余架。

這樣的兵力對比,儼然就是大人與小孩作戰的趨勢,更何況此時的德軍部隊,還是一個出遭敗績、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的疲敝之師。由于羅馬尼亞的丟失,德軍失去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石油來源地,因此,在這幾個月的時間里,德軍裝甲部隊的油料陷入了嚴重不足的困境之中,各國游擊隊等抵抗組織對其後翼運輸補給線的襲擾,更是雪上加霜。如今時近初冬,在前線作戰的大部分德軍士兵,竟然還沒有換上御寒的冬裝,至于說彈藥、武器的補給,則同樣是匱乏無比。

就在這種情況下,旨在奪取波蘭,打通前往柏林通道的戰役,打響了。

從戰役之初開始,蘇軍的戰場推進就相當順利,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時間里,蘇軍三個方向上的進攻,就基本達成了第一步作戰目的,德軍維斯瓦河、奧德河防線全面崩潰。蘇軍向柏林方向挺進了近一百五十公里,整個波蘭東部地區全面光復。

十月中旬,波蘭首都華沙解放,左翼地波蘭臨時政府隨即成立,並組建了總兵力達二十余萬的六個集團軍,參與蘇軍的隨後作戰。

十月下旬,波蘭戰役的第二階段戰斗拉開帷幕,蘇軍以四個坦克集團軍部隊為先導,向西里西亞工業區實施快速的迂回包抄,以達成合圍該地域德軍部隊的目的。

在遭遇了連續的戰場打擊之後。德軍大本營的指揮已經完全失控,各方面的指揮官已經喪失了基本地判斷力。從而導致了整個戰場指揮的混亂。

就在蘇軍從數個方向對西里西亞工業區進行大範圍包抄地時候,為支援維斯瓦河、奧德河防線而匆匆趕來的四十個由新兵組成地步兵師。姍姍來遲,不偏不倚、不早不晚的撞進了蘇軍正在布置的大口袋,從而一頭扎進了死亡的深淵。這是最悲慘的四十個步兵師,他們前進的速度太「快」了,而他們的後勤補給部隊前進地速度,則要更「快」一些。以至于當他們發覺自己已經被蘇軍包圍之後,竟然沒有足夠的彈藥來維持上兩三天的戰斗。其中過半數的士兵,竟然只配發了二十余發子彈,大量的火炮,則沒有配備足夠的炮彈。

而同德軍比起來,此時地蘇軍部隊儼然已經完全成熟了,尤其是後勤補給方面。蘇軍的能力更是提高到了一個德軍無法企及的高度。

就在這一場戰役中,承擔著後勤補給任務地蘇軍部隊,近乎完美的完成了任務。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里,僅僅是在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內,後勤補給部隊的運輸量就達到了923300噸,各方面作戰部隊,在戰役發起之初,炮兵部隊的彈藥量高達三到四個基數,汽油、柴油四到五個基數,航空燃料十四到十五個基數,士兵給養始終保持在二十到三十個日份。

「俄國人的進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發展著,很清楚,他們的最高統帥部完全掌握了組織大量機械化集團軍進攻的技術。在維斯瓦河和奧德河之間所發生的一切是難以描述的,歐洲自羅馬帝國滅亡後,還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針對蘇軍在這場戰役中後勤部隊的完美表現,德**事歷史教科書上做出了如此評價。

到十月底,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蘇軍解放了波蘭全境,同時擊潰了二十五個德軍師,全殲了三十五個德軍師,通往柏林的通道被全面打開,同時,德軍在東線的主要主力已經完全灰飛煙滅。

就在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正式展開的同時,蘇軍在中路地區、南路地區同樣也在發動攻勢。十月初,以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第三方面軍為主力的蘇軍中路部隊,正式發起了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攻擊。以弗里斯那為指揮官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無力抵抗,被迫向後方轉移,企圖返回奧地利境內再次組織防線。

但是,德軍的計劃被以朱可夫為首的蘇軍東線指揮部看破,于是在朱可夫的指揮安排下,剛剛完成對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進攻的原蘇軍草原方面軍快速向被西北挺進,在不到一周時間內,擊潰了奧地利南線的德軍F集團軍群主力,從而在南線截斷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西進的道路。

與此同時,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主力開始向西挺進,先是粉碎了德軍在小喀爾巴阡山倉促組織起來的防線,繼而強渡摩拉瓦河,從北面突入奧地利境內,截斷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後撤的道路。

蘇軍的快速進攻,徹底打亂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戰役安排,並直接陷入了被全面合圍的巨大困境。

到十月中下旬,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撤退到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附近地域,而蘇軍也隨即完成了對維也納的全面合圍,近二十萬德軍困守孤城,最終于十月底被迫向蘇軍投降。

兵敗如山倒,這句話如今充分的體現在了德軍的身上。從一九四一年,希特勒下令對蘇聯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以來,歷時三年,德軍在東線先後投入的數百萬大軍,幾乎全數被蘇軍殲滅。此消彼長,隨著戰事的推展以及東線德軍被一步步的削弱,蘇軍在西線的兵力卻是一步步擴大,而隨著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光復,大批原屬各國的抵抗力量加入進來,進一步充實了東線盟軍的力量。

在維也納戰役結束之後,蘇軍以及東歐各國的盟軍兵力已經超過了七百萬,其中,僅僅是南斯拉夫鐵托領導下的民族解放軍部隊,就有將近六十萬。

就這樣,在進入十一月份之後,以朱可夫為首的蘇軍東線指揮官們,認為對德軍的最後一場戰役︰進攻柏林的戰役,已經具備了正式發起的條件,因此,在朱可夫從莫斯科返回西部前線之後,戰役的前期準備工作,便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新二戰風雲最新章節 | 新二戰風雲全文閱讀 | 新二戰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