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靖宇穿越之前,什麼沒有干過,他在大學,學的就是機械專業,後來在工廠工作多年……雖然以後他月兌離了這個專業,但是多年的研究和專業素質沒有變化。他身上還有助工的職稱,也曾經改造過無數設備。
作為一個武器發燒友,對現代武器的研究,也已經達到了可以制造武器的程度。在二十一世紀,石靖宇沒有機會,也沒有空間制造武器。到了南宋,怎麼能不好好發揮一下。
他本來是想制造機關槍的,可惜的是,在南宋想制造機關槍,難度不是一般的小。不說機關槍上那些零件的制造,在南宋頗有難度,就是子彈的問題,就把石靖宇給難住了。他知道想制造機關槍,難度比較大,畢竟南宋的制造業,完全靠手工業,沒有機械設備,也沒有流水線。
石靖宇考慮良久,才制造了這個和機關槍差不多的機弩,這種機弩和普通機弩又大有不同。從體積和質量上,比南宋戰場上使用的機弩,發射的速度、數量、力量上都優越很多。
機弩是古代以機械制動的強弓。《史記•秦始皇本紀》︰「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元方回《孔府判野耘嘗宦雲南今以餘瘴多病意欲休官》詩︰「跣足遑機弩,氈頭敢荷戈。」
傳說是孫子時代開發的吳越戰爭時用過。再後來比較出名的應該是孔明的連射弩一次可以射十多枝箭。之後是五代十國後漢的劉欲的缺月陣,把長矛當過箭矢,弓弦是用榔頭敲的。
古代的射擊,分弓、弩兩個部分,設計成熟的箭,通常分為箭頭、箭桿和箭羽三部分,箭頭是戰斗部,箭桿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輕而韌的竹、木始終是箭桿的首選材料。而使飛行和下落遵循正確角度,從而飛得更遠,攻擊更加有效的箭羽,則以雕翎為上品,雁鵝羽為最差,並在東周時期就能根據箭桿的浮水狀態,決定其安裝長度了。
商代的銅箭頭已頗陰毒,凸脊、三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蝠般抽出敵人的血液。時至戰國,新興的三稜翼樣式更使箭即便拔出,傷口也更難愈合,並且相應的血槽增至六個。秦代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飛越時代的表面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歷久常鋒。
但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嘗試用鐵制作箭頭,而隨著西漢煉鋼業的發達,全鐵制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采用鑄造,顯然是舍不得銅箭頭樣式的慘毒,不過隨即就發覺其鋒利尚不及後者,于是只得改用鍛制。鍛制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復雜造型必須舍棄,改為如鐵劍的四稜劍身那般易于打造,但優點更為顯著,鍛制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
銅箭退出舞台,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第一種鍛制鐵箭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的基本特征——扁平四稜形,這是利于鍛制的樣式。
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很簡單,發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
對鐵箭種類的細化又是始于宋代,這真是個頗有意思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有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月兌離扁平四稜形的單調,變得更為專業。
南宋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金、元的連綿戰爭迅速使火器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場命運的力量。不過在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還只適合火力覆蓋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會持續到明代,並繼續創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
射是周代時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代最強大的攻擊手段之一。早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東周時期復合技術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儲存的勢能,使人在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力量轉化給弓身,射出更快更遠之箭。
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驚詫,精銳射手竟能拉開七十公斤的強弓,估計有效射程應在五十——七十米之間,最遠射程更是數倍之多。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勞。扳指這項不起眼的發明,卻令拉動強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傷手指。扳指對射手的意義如此重大,以至騎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貴族們,竟最終使其異化成為一種首飾。
弓是以輕便、快速為特點的,這令其在清中期前始終佔據著騎兵遠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當火器的發展淘汰了強弩時,弓也仍能揚己所長與火器平分秋色了四百年。
銅弩機的結構,弩在軍事領域的發展得益于復合弓和銅弩機的發明,否則憑其較短的拉程,是無法與弓的殺傷力較長短的。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準,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根據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擊,射擊的連續性則依靠幾組射手的輪番。不過也有特例,比如唐代騎兵的車輪討敵戰術。
戰國時強弩成了戰車的心月復大患,遠程打擊的強大殺傷力令戰車堅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強並不是當時弩的唯一發展方向,足夠輕巧的弩在簡化射擊步驟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優勢,于是出現了帶有箭匣和活動臂的迷你連弩,這可視為諸葛弩的前身。
西漢對強弩的發展影響深遠。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刻度,使弩擁有了穩定的彈道參照,且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了。劃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達370公斤,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有效射程超過500米,可惜由于實用性不如臂張和踏張,漢代以後就很少使用了。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對抗魏國的強大騎兵,便制成了俗稱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時一種主將戰車,後代指將軍之意。元戎最誘人之處在于機巧而非實用,雖曇花一現,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設計,卻成了被當代人津津樂道的古代傳奇。
剽悍的草原之風,終于為南北朝召喚出巨大的強弩之王——床弩。這種弩戰國亦出現過,當時稱為「連弩」,應是取多張弩聯合一體之意,可惜後代一度失傳。此時的床弩用多頭牛力絞軸上弦,威力已大大強于戰國人力絞軸的連弩,發射以皮或鐵葉為羽的巨大標槍,主要用于攻守城時撞毀樓台、攻城器、城牆等,其宋代極者的最遠射程超過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遠的冷兵器。
賦予床弩以機動性的是唐代,用牛牽拉的車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靈活性和生存機會,更錦上添花的將絞繩與車軸鉤連,行進就可上弦,大為提高了效率。車弩裝置一張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七個發射槽,最遠射程超過一公里,中間槽所用的箭有一米多長。
弩在宋代得到大發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將其視作對抗北方騎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張弩,采用三組輪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發明,使宋軍的有效射程可至370米。床弩則從兩弩至四弩,從小型至巨型,種類繁多,兩床和三床還能在弦上綁一個裝有數十支普通箭的鐵兜子,使床弩擁有了殺傷人馬的功能。
也許是善于騎射的元朝過于武斷,竟干淨利落的手起刀落,將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從宋代的極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極衰,隨著火器的繼續發展,也就再沒機會翻身了。
中國在近代火藥武器的誕生之前,在投擲武器方面一直保持著世界的領先地位,在這期間有七項技術的發明與使用是其他的民族無法比擬的,卓越的制弓術,弩的發明和改進尤其是銅弩機的創制,連弩的發明,弩車特別是多弓床弩的發明,杠桿拋石機的發明,充分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
弩,是中國古代最早使用的射殺武器之一,也是人類軍事史上重要的早期機械武器。
石靖宇曾經專門研究過古代武器,作為武器發燒友,到了南宋,他怎麼可能不研究古代兵器。馬車上的機弩,就是他結合古代機弩,利用現代技術制造出來的。從材質上和技術上,卻是古代機弩無比媲美的。里面利用齒輪和機械力量,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使用,只需要兩個人,就可以啟用機弩,對敵人造成極大的殺傷力。
王氏兄弟目光中充滿興奮之意︰「這是什麼機弩,體積這樣小,卻是如此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