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貴公子 第一卷 潛龍在淵 第二十章 書籍是最好的揚名工具

作者 ︰ 會飛翔的魚

趙永泰一邊為護衛隊的擴充準備工作忙得腳不沾地,一邊在心里不住抱怨︰「真是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腿。」護衛隊一下要擴充到一萬人,場地和營房都不夠。還好以前就有考慮到擴充的問題,直接將南面和東面的圍牆推倒,加建一個訓練場,圍牆內都建上營房。同時,在西面靠山腳的地方建了一個射擊訓練場。

天啟六年七月,新一期學堂學生又畢業了,這次雖然有四百多人,但願意升為二年級生的只有不到四十人。畢竟升為二級生最多就是當講習,而現在工坊里的一期生很多已經升為了初級賬房、初級管事和初級匠師。工錢差了幾倍不說,名聲地位也不一樣,看起來進商行和工廠前途更好一些。

對此趙永泰毫不在意,在他看來,現在商行對初級人才的需求更高,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卻沒有那麼迫切。這樣的人員分配方式更符合現在商行的發展需要。而且高年級學生以後更多的是進行實做研究學習,沒有興趣想要出成果基本不可能。基礎的東西已經教得差不多了,更多的東西需要他們自己去研究發現了,太深奧的東西現在講給他們听他們也听不懂。

現在,二級畢業生已經可以獨立設計一些簡單的東西了。新學期開學後,趙永泰讓他們去工坊里學習各種器械的操作與應用,讓他們實際了解各種幾何結構與力學應用的關系。

八月,新一期的學堂學生再次超過了5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新並入合興泰的其他家族產業人員子女,因為現在學堂已經屬于合興泰商行,所有合興泰產業所屬人員子女都可以免費就讀,費用由商行支付。另外還有附近的一些中等收入人家的子女,不過他們要繳納一定的費用,費用不算高也不算低,中等收入人家基本上能承受。吸引他們的關鍵是學堂有通告說只要在學堂正式畢業就可以分配到合興泰各產業實習,這可比千、萬人進一的科舉現實得多,也容易得多。

經過楊世正和陳煒的榜樣示範以及推薦,又有不少貧寒秀才加入了學堂老師的行業。使得學堂里的語文師資緊張狀況松緩不少。不過這些人都需要學習一段時間才能正式上崗,因為他們一開始都不太適應學堂的白話教學方式。根據趙永泰一直以來所要求的統一化、標準化,學堂正式出版了各科的教材,使得各位老師不至于在上課的時候抓瞎或者天馬行空的亂講一氣。為此,趙永泰還專門召集工匠制作了一台水力活字印刷機。

為了讓這台機器不至于平時閑置,又告訴學堂的老師可以翻譯或者自己寫書來出版,只要通過審核就行。而且只要出版了還有稿費和出版分成。當然,目前稿費更現實一些,畢竟誰知道出版後能賣出多少?對于這種名利雙收的好事,讀書人肯定是非常歡迎了,不過趙永泰提出只針對白話文有稿費讓他們有點兒不爽。不過在趙永泰的強勢下,沒得反抗只能接受了。

不過就算這樣大家對此也很熱情,要知道現在想要出版書都得自己掏錢,或者上呈給官府,等官府通過了才會少量出版。速度慢不說,能通過出版的機會也不多。現在這里只要通過就能出版,翻譯為白話還能有稿費,多好的事兒啊,這里的審核肯定能比官府快和容易不是。

台州能免費出書的消息迅速在江南地區傳播,很多有名氣或者沒名氣的讀書人帶著他們的著作開始向台州聚集。能名留青史是讀書人的最大夢想,但能在史書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何其不易,出書流傳于後世就成了最好也最容易實現的方式。

突然涌來這麼多人想要出書讓趙永泰始料未及,審核工作巨量增加。本來看古文就看得很郁悶的趙永泰直接成立了台州書局,專門成立了一個出版審核委員會來負責審核工作。趙永泰直接撂下一句話︰如果讓我知道誰糊弄我或者以權謀私我會讓他知道現在的生活有多美好!然後就不理書局的事情了。

但是他低估了這個時代讀書人對出書的熱情,或者說對名聲的熱情,聚集到台州的讀書人以驚人的速度增漲著,城里的客店住滿了,民房也開始有人入住,最後連官府都驚動了。畢竟審核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再加上趙永泰之前對審核委員們的威脅,大家就更得仔細審核。

趙永泰的二舅何文淵不得不找到他想辦法解決。得,自己招惹的麻煩自己解決吧。首先得讓這些人有點兒事兒干,要不大家都眼巴巴地望著書局,一旦時間太長,萬一由怨生恨就麻煩了。

第二天,在書院門前發布了一個公告︰有50人以上聯名推薦的書可優先審核,每個出書人半年內有一次推薦權。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茶館、客棧等讀書人聚集的地方開始有人找人推薦。但是這一個人半年才有一次推薦機會,誰能輕易給人。

慢慢的,就有人開始在各個聚集區宣傳自己的書。怎麼宣傳,只能是把自己書里的內容或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說給大家听,希望引起別人的共鳴從而聯名推薦自己的書。漸漸的,隨著宣傳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這些宣傳者所講的內容。畢竟大家都是讀書人,熟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發現與自己書里的內容差不多的就會站出來比比,觀點完全相反的更是要爭個高低了。

此後,茶館都不用再請說書先生了,天天都有無數的文斗,偶爾還會加入一點兒武斗。

這台州出現大量讀書人比斗文才的消息再次傳開,結果引來了更多的讀書人的加入,甚至一些頗有名氣的文人也開始向台州進發。用文人的話來說︰這樣的文壇盛事可比得上京師三年一次的大考了,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大家在這里不用為科考準備,只要考慮怎麼在文學上比過別人就行了。

听到消息的趙永泰也有點兒傻眼,沒有想到這招引來了更多的人。來就來吧,總不能把人趕走不是。趙永泰緊急調動了一支剛組建的工程隊在台州城西青山綠水間修建了大量的宿舍和階梯教室。這些是為了滿足台州城內越來越多的讀書人的現實需要︰宿舍給那些貧寒的讀書人居住,階梯教室給那些宣傳和比斗的人提供場所。現在城里的茶樓和客棧已經完全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文人士子們表現的需要。

但是讓趙永泰驚恐的是宿舍和教室的需求數量居然在不斷增加。現在這些教室前邊的講台已經成為文人士子們獲取聲望的最好地方。為此,趙永泰不斷推出各種管理規章︰比如不許打架。現在每間教室每天都會上演幾場武斗的戲。比如演講、辯論需申請。現在演講的東西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當然最多的還是對經史的見解。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也要解決啊,這建了一個食堂還不夠,現在開始建第二個。要養活這麼多人也是很有壓力的,所以宿舍和飯食都不是免費的,不過價格很低。不過總有一些士子家境太過貧寒,連這也負擔不起。所以趙永泰又讓人安排讓他們做兼職︰比如一些記錄工作或者撰抄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居然有越來越多的人有把這里當做長期抗戰基地的打算。在這里生活只要低廉的房租與生活費,卻有很多人可以交流學習。而且這里還提供一些工錢不高但是簡單的兼職,這樣基本上自己就能養活自己,不用再擠佔家人不多的工錢。實際上有些頭腦靈活的士子已經寫信讓家人也一起過來,在這里做工或者進農場獲得的工錢都比家里高許多。

隨著建築物的增多,各種規章制度的增多,人員的增多,趙永泰發現這個地方居然越來越有成為大型書院的趨勢。自己本來計劃再過幾年再組建一個書院,現在居然不聲不響的就已經有了基礎,實在是讓趙永泰既驚喜又郁悶。因為這一切太突然了,很多東西都不健全甚至沒有,比如這個書院沒有祭酒、教授。現在只是一群年輕士子自己在那里交流學習。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也算是一個不太糟糕的開始。隨後,趙永泰開始對院區進行規劃。將各個宿舍樓和教室分為不同的科目區,一個區域只接受這個科目的士子的入住和演講。並聘請當中一些比較有名氣的文人士子為客座講師,專門為他們準備時間進行講授,這個時間當然比申請演講的時間長,頻率也相對較高。文人士子們也把這種客座講師的聘請當做被台州當地承認的標志,自然大家對成為客座講師就開始熱心起來。

這里的客座講師的文壇地位逐漸被大家捧高,以至于有更高名氣的文人或因為面子或因為這里的學術氛圍來到這里。這里就像是一塊磁石,不斷將周圍的鐵屑、鐵粒吸附過來,現在對大的鐵塊也有了影響。

天啟六年十二月,仙台書院正式掛牌成立了。它里邊又分了書經分院,文史分院,醫學分院,數學分院和術理分院(也叫雜院,因為地理、物理、化學、天文、農學都在這個院)。這個書院沒有什麼名家、大家,但是其現在的名氣卻可以與國子監比肩。

這里最大的特點是自由學術氣氛濃厚,沒有固定的課業。沒辦法,沒有足夠的教授和管理人員,而且之前已經形成了這種風氣。它的好處是容易產生新的文明火花,壞處是不要想在這里進行系統的學習。客座講師講的內容還有一些連續性,自由演講的內容那就基本上毫無章法,毫無系統可言。但是一時半會兒,這種現象又無法改變。

看到這所意料之外的大型書院成立了,趙永泰是既激動又郁悶︰它實在是太不像一個正規書院了。趙永泰決定高薪挖一批牛人來鎮鎮場子︰什麼宋應星、徐光啟、徐霞客、湯若望的,不管他是洋人還是中國人。這個要求被迅速傳到了商行的各地分號。

天啟六年八月,陝西流民發動武裝暴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朝貴公子最新章節 | 明朝貴公子全文閱讀 | 明朝貴公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