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然清楚地知道,我是顧念皎玉公主的情分,不想太觸動南詔的利益,所以才有所遲疑。當下,岑參近一步地解說道︰「那些名品在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號為第一;在湖州有顧渚之紫筍;在東川有神泉、獸目;在峽州有碧澗、芳蕊;在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在夔州有香山;在江陵有南木;在湖南有衡山;在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在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在婺州有東白;在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在壽州有霍山黃牙;在蘄州有蘄門團黃。凡此種種,遍布大唐東西兩川以及長江、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如若將這些老品名茶依照殿下之法焙制,舟車相繼,售賣于內境外域,那將使我大唐的財政收入,生怎樣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又能使多少民眾飲衣食無缺,甚至因此而富裕起來?望殿下細思!」
听了岑參的話語我心中矛盾不已︰歷史上,劍南巴蜀就是中國茶業的搖籃,于玄宗皇帝時漸盛。每臨科舉,朝廷為了除去科考人士的疲乏,常送茶湯入試場,被稱為「麒麟草」,因此飲茶風俗漸及于文人。以後隨著前來大唐帝國朝拜和貿易的外國使者及商隊,走向世界。茶與絲綢一樣,給中國也帶來了許多的利益和榮譽,幾乎成為了中國的代稱,我怎麼會不知道茶所蘊帶的能量呢?然而,雖然我並沒有與南詔講明,是獨一的合作,抑或是可以在別處隨意經營作坊,但是。在道義上,我應該對南詔的經營狀況負責,何況其中還有皎玉?我如果按照岑參的話去做,會不會使新制茶業剛剛建立的南詔瀕臨困境呢?
看著我依然處在矛盾之中。岑參適可而止地轉移了這個話題,繼續言道︰「其二,往日長安城外,別的河渠姑且不論。只算鄭、白二渠,溉田有四萬余頃,而今富戶大賈,競造碾碨,止溉田一萬許頃。長安是一個擁有百萬人口以上的繁華大都,現今糧食長途販運繁忙。南糧北運規模浩大。微臣以為,在長安周圍的河渠上,特別是鄭、白二渠上,不可以大量興建了用水力作為動力的碾,即便是建有些許碾,也應該收歸朝廷。如此一來,既增大了糧食的產量,緩解兩京間的糧食供應,又可利用碾做磨粉、釀酒、釀醋、制醬等糧食深一步的加工,為我大唐國庫增添財富!」岑參的這一個建議說罷。李郭二人連連點頭。我暫時不再思考茶作坊之事,思緒隨著岑參的話語運轉著。富豪之家為了獲得巨利,確實阻拒水流,私作碾坊,連楊妍所交付給我的產業中,就有碾坊十余座!
現在我對岑參將要提出的建議更是期待了,包括李、郭二人也精神貫注地听著岑參提出的方案,臉上都滿帶著沉思。岑參見大家暫時並沒有提出什麼疑問,當即又出語道︰「其三,往年有道‘北方善織絹,江南盛產布’,而今我大唐不只絲綢行業、麻紡織業及棉紡織業達,頻頻售往外邦。即便竹草編織品的制作水平和貨賣的範圍也不容小視。其中,絲織業有三大主要地區︰一是河東區,包括河南、河北二道;一是巴蜀區,包括劍南道和山南道的一部分;一是吳越區,包括淮南、江南兩道的大部分。麻紡織業以益州的麻質量上乘,最受歡人稱道,時稱‘蜀麻’。竹草編織品中有蘇州的白角簟、草履、草席;常州的龍鳳席;滄州的柳箱、葦簟和蘄、饒、澧諸州的竹簟等等不僅是貢品,更是在周邊各國也負有盛名。因此,微臣以為,應該在揚州、蘇州、相州和益州另設行署,或名為織造,統籌管理,以成規模,以養萬民!」
聞听于此,我驀然記憶起,明朝時期,曾在江寧、蘇州、杭州三處各置提督織造太監一人,專掌絲織品織造事宜,以供皇室消費。後來,清代沿用明制,于這三府設織造衙門,除了掌織造事宜外,並兼管機戶、征收機稅等事務。而岑參的這條建議,較之明清兩朝所作的安排設置,在年代上早了六百余年,在涉及的範圍上也較為廣泛,由此看來,意義似乎更為深遠,倒可以細加商椎。
「微臣所陳述的這三點,乃是由近日的所聞所見而得,基本算是沒有加稅賦于萬民,若能增益于民眾,微臣則深感榮幸!」岑參最後簡潔地結束了自己的論述,靖安堂上一陣沉靜,各人深深地思索著。
良久,郭子儀緩聲說道︰「微臣認為子明所言,俱是強國良策,如果付諸實踐,一定會有驚人的回報!不過,其中有一個環節,需要殿下注意!」我和李泌、岑參聞言一怔,我看著郭子儀開口問道︰「不知子儀有何見教?」
郭子儀的神情帶有思索地言道︰「如今的宮市已經鬧得民怨漸起,若是收撤碾坊,並在揚州、蘇州、相州和益州另設行署,只怕一個不當,更是激起民怨!」,「宮市」起源于開元年間,就是內廷日常所需派專人主持,到京城市場上直接采購。這個制度做法原本是無可厚非,甚至是很好的,但是,因為近年的宮市宦官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逐漸使它走了樣,變成了低價強購,所以使得民怨漸起。我初理朝政,兼辦婚事,一時倒也無暇問及此事,此時听到郭子儀提及,卻觸動了我一些的思緒。
當下,我開口言道︰「這宮市之事,本太孫可以轉由內侍省內宮局專司監管,凡稍有欺市擾民、低價強購者,一經證實,立時杖斃!」我想,有些時候竣法出規矩,在這個嚴厲的諭令下,宮市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的營運。
待岑參把我的諭令記下,我繼續言道︰「其實,本太孫認為,當前有兩件大事急需待辦,如若這兩件大事辦理好,那麼子明所提出的方略,實行起來則可事半功倍!」李泌三人聞言,不禁側耳細听,一付恭然受教的樣子。我略微梳理了一下思路,便說出被郭子儀觸動的想法︰「其一,商賈推動了各行業的繁華、展!加強了各州府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在整體上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甚至有一些村鎮因商而逐漸上升為縣治!因此,本太孫認為,應該革除歧視和抑制商賈的弊病,將商賈的地位提至一般平民的位置上!如此既是順應現在的展,又能使貨賣的集市更加活躍!」唉,也許是我的政治經濟學沒有學習好的原故,明明知道商人與經濟的關系,但是,卻不能簡單淺明地轉化為李泌三人完全可以理解的語言。
我此言一出,李泌等三人臉色微變,我這不啻是違反祖制。要知道,自古以來,商賈的身份地位都相當低下。雖然在立唐後,為了展隋末大亂之後凋敗慘淡的亂攤子,而鼓勵貨暢其流,疏通商貿,對民間商人基本上采取了相當的放任和自由,甚至還有某些鼓勵展的措施。但是,在政治上、生活上歧視民間商者的政策,仍與歷代統治者的做法並無多大的不同,並嚴厲防止商賈憑借資財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如,唐律中亦有明文規定商賈妻子不得乘奚車(高**車)及檐子(以竹蔑編扎而成的肩輿),而且也杜絕了他們的子弟入仕為官的途徑,在服飾及喪葬方面,朝廷也有歧視商賈的明確規定。
不過,當今的玄宗皇帝就曾累次破除祖制,相形之下,只要貼合實際合符民心,破除祖制倒也不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我這一舉措最大的抵觸之處,就在于人們長期以來歧視商家的觀念。現今的官吏豪強們甚至有些平民認為,為商者,只是投機取巧、惟利是圖的小人而已,根本就是賤類,完全不可以登大雅之堂,更不要說出仕為官了。而李泌等三人之所以臉色微變,也是因為有這一絲歧商的觀念做祟。看來,在這個問題上,我不該這麼急功近利地直接提出來,即連李泌三人都有如此心態,更遑論他人?嗯,如何消除這一傳統觀念,我倒要細加謀劃,或者循序漸進地慢慢而來,才為上策。
轉而,我繼續說道︰「其二,自有唐以來,世間錢幣名目繁多,甚至惡錢流通。開元之後,隨著貨暢商通,不僅銅錢紛紛外流,而且貨物錢幣的攜帶也大有不便。因此,為了斷絕大量惡錢的流通,為了防止銅錢的外流,為了解決巨額銅錢的運轉困難,是否可以創制一種致遠而輕捷的方法?如果這個問題得以解決」我這一個想法來自于唐憲宗(八零二年至八二零年在位)時,實施的「飛錢之制」。不過,我並不想直接說出來其中的方法,我想看看李泌等三人會有什麼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