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龍騰 第七十五章 藩鎮之權

作者 ︰ 德遠

經過這二十多天的趕班加點,四眼井的煉鋼平爐建設已經接近尾聲。

這些日子以來,陳規和李立功不時來工地查看工程進展,然後趕回兵器監秘密制造已經定型的燧火槍。燧火槍的制造依然處于秘密進行當中,由于涉密人員嚴格限定在那麼十幾個人範圍之內,造槍的進度不是很快,但是,也生產出了那麼二百多條了。張越先望著這些嶄新的劃時代兵器,心中充滿了激動之情。陳規和李立功當然是更加的高興,但是,他們依然期盼著煉鋼平爐的早日建造完成,以便生產出優質精鋼,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火炮出來!

靖康元年六月二十七日(壬戌),有史以來第一座煉鋼平爐在大宋境內杭州府余杭縣四眼井村建成並點火。自此,鋼鐵生產進入了工業化規模試驗生產階段,大宋王朝終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鋼鐵工業雛形。

同一日,大宋河北、河東兩路宣撫使李剛兵京師,開始了大宋王朝第二次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

已經被罷免河東宣撫使官職的種師道前去送行。望著迤儷而去的大宋禁軍,種師道仰天長嘆︰兵可憂矣!!!

種師道為什麼會斷言李剛此去必敗呢?當然有很多理由支持種帥的預言了。

而李剛在之前接到任命敕書時,在大殿之上對宋皇欽宗所說的一句話,恰好道出了其對戰事的預測︰「臣書生,實不知兵,在圍城中,不得已為陛下料理兵事。今使為大帥,恐誤國事。」

早在斡離不圍困京師兵退以後,身為朝廷重要臣輔的李剛(尚書右丞、知樞密院事)自知責任重大,經過仔細的反思,向朝廷上表,奏備邊御敵之事,大致內容如下︰

其一,唐之藩鎮,所以拱衛京師,雖累有變故,卒賴其力而。且及其弊也,有尾大不掉之患,祖宗鑒之,銷藩鎮之權、罷世襲之制,施於承平邊備封鎖。事則可在今日則手足不足以捍頭目為今日之計,莫若太原、真定、中山、河間建為藩鎮,擇帥付之,許之世襲,收租賦以養其將士,習戰陳相為辱嚙以捍金人,可無深入之患。

其二,河北保甲凡五十餘萬,河東保甲凡二十餘萬,比年以來不復閱習,又經燕山、雲中之役,調科率、逃亡流移,散為盜賊。今所存者僅及一半,宜遣使團結訓練,各令置器甲,官為收掌,用印給之,蠲免租賦,以償其直。

其三,自祖宗以來,養馬於監牧,擇陝西、河東、河北美水草高敞之地處之,凡三十六所比年廢罷殆盡,更為給地牧馬,民間雜養以充數,官吏具文以塞責,而馬無有善者。又驅之燕山,悉為敵人所得。今諸軍缺馬者大半,宜復祖宗監牧之制,權時之宜,括天下馬量給其直,則不旬月間數萬之馬可具也。

其四,河北溏濼東抵海,西抵廣信安肅,深不可涉,淺不可行舟,所以限隔騎,恃為險固。而比年以來,淤澱乾涸不復,開官司利於稻田,往往泄去積水提防弛壞,又自安肅廣信以抵西,山地形下低處可益增廣,其高仰處即開乾濠及陷馬坑之類,宜專遣使以督治之。

其五,河北河東州縣城池類為頹圯湮塞,宜遍修治。而近京四輔諸郡畿邑皆須築城,創置樓櫓之屬,使官吏兵民有所恃而安。

其六,河北河東州縣為敵馬殘破蹂踐去處,宜優免租稅以賑恤之。往年方(方臘)賊擾浙東猶免三年,今三鎮之民為朝廷固守,安可不議,所以大慰其心者。

其七,河北河東諸州最以儲峙糴買糧草為急務,宜復祖宗加抬糧草鈔法,一切以見緡走商賈而實,塞下使緣邊諸郡積蓄豐衍,則敵不敢動矣。

其八,陝西解鹽無煮煎之勞,而給邊費足民食其利不貲,自行東南鹽法而解鹽地分益,狹西邊益貧,願復祖宗舊制以慰關陝民心。

第一條話說的很明確,就是要給前線主帥以自由調度便宜行事的權力,以便前線作戰的主帥能夠根據戰場形勢作出正確判斷,適時出擊,而不是听從後方的遙控指揮,捆手捆腳,無所適從。但是,李剛忘記了一點,那就是,恢復藩鎮是朝廷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而他在奏事表中公然建議朝廷把太原、真定、中山、河間建為藩鎮,允許主帥職位世襲,並有囊括一州的財權,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朝廷里,尤其是宋皇欽宗,已經被外敵金軍的強猛勢力嚇破了膽,如果在太原、真定、中山、河間建立藩鎮,就等同于在大宋內部又扶植起了幾處內患,內外患交加,還要不要皇帝活命啊!!!

因此,當宋皇欽宗看了李剛的奏事表中第一條目的時候,立刻驚出一身冷汗,把紙卷拋到地上,半天沒有說話。如果在平時,欽宗早就降旨罷免李剛了,但在那時,朝廷實在選不出主管樞密院的人選了,因此,宋皇欽宗強壓怒火,沒有作,但李剛的備邊御敵八事表章,也就不可能被朝廷所采納了。

李剛在此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他不應該把建立藩鎮的事情放在奏表的第一條款上,如果他把這一條放在後面,其他一些對于關系大宋王朝安危的幾條就有可能為欽宗所采納,但是,天不保佑大宋,宋皇欽宗對此置之不理,于是,那些急需在幾個月內完成的事情,終于沒有去做,才有了後來亡國的奇恥大辱。

其實,如果李剛在四月份局勢稍稍穩定的時候,堅持自己的飭武備、修邊防策略,積極向宋皇欽宗解釋說明執行此策略的迫切性與必要性,更聯絡吳敏、許翰、徐處仁等主戰大臣,共同向皇帝進言,陳說其中的厲害,憑欽宗的見識,不會不采納其建議的。可惜。自從欽宗把他的備邊八事奏章留中不用以後,李剛再也沒有堅持自己的主張,而是任憑那些隨聲附和皇帝的權臣們專心清除老皇帝在朝中的勢力,大肆進行「秋後算帳」,不懂得先安定人心,整軍備戰,而是把徽宗皇帝的舊臣如蔡京、童貫、趙良嗣、蔡攸、侏湎等人,追遙罪責,徐徐罷官,甚至誅殺。

而李剛面對朝中的混亂局面,不思對策,甚至縱容放任,並樂中于擔當少皇帝與老皇帝中間的矛盾調停人,向新皇帝邀功買好,簡直糊涂之極,因此遭到朝中另伙主和派如耿南仲、唐恪之流的極端嫉妒與仇視,導致後來領兵援救太原期間處處遭到掣肘,舉步唯艱,終于敗績。

身為同知樞密院事的許翰在私下里偷偷對李剛說出了宋皇欽宗之所以要派遣他去指揮解圍太原軍事行動的原由︰「公知所以遣行之意乎?此非為邊事,欲緣此以去公,則都人無辭耳。公不起,上怒且不測,奈何?」

言外之意就是朝廷里主張議和的那些人不喜歡看到李剛堅持對金強硬,想要趁此機會讓他離開朝廷,那麼,其他人等沒了李剛做主戰派的領,就不敢在朝廷堅持對金采取強硬政策了。話里話外,皇帝依然對金采取議和的策略的,那些人,如耿南仲、唐恪之輩,只不過是秉承了皇帝的意思才堅持主張讓李剛為救援太原軍的主帥的。至于他能不能打贏這個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情已經那麼明了了,李剛前去,還能夠打贏這個仗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龍騰最新章節 | 大宋龍騰全文閱讀 | 大宋龍騰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