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洪水禹建千秋業
且說舜受命天子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後,很快就陷入煩惱之中。當時天下洪水泛濫,到處噩耗不斷,令舜非常憂心。舜畢竟是個勤政愛民的好帝王,無法對天下萬民的安危置之不理,原來他還遇事可以交給堯,現在呢,他自己就是君王,他還能交給誰?
這日早朝,他對眾臣工說︰「天下頻大水,百姓流離失所,自鯀去後,無人續鯀之職,朕甚憂心。望各位臣工能為社稷著想選一能治水之人,則國家幸甚,百姓幸甚!」百官齊推禹繼承父業,治理洪水。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舜對夏禹頗有了解,深知夏禹頗和其父不同,此人雖是**卻無紈褲子弟的華而不實和玩世不恭,為人端方穩重,溫厚仁義,言行一致,以身作則,頗為百姓所敬重。舜思之再三,決定委以重任,于是派人召禹至殿前,據實以告。禹听後甚為感激,感極而泣曰︰「禹父鯀治水無功,空負堯帝及天下之托。今陛下不記父嫌,再次委臣以重任,臣心甚感激,敢不拼死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不成功永不回家!在接受此職之前,臣懇請陛下能答應臣一下請求。」
舜說︰「只要你能治理洪水,解朕憂心,莫說幾件就是幾百件朕也答應你,愛卿但說無妨。」
禹說︰「第一、要天下諸侯皆听臣之號令,為治水之事,征集糧食、人員及一切用度,諸侯不得有違,須竭力配合。第二、臣要益和後稷做臣的副手。其他臣自己可以解決。」
舜說︰「好,朕都答應你,你只要安心治水,一切都可以向朕匯報,你需要什麼朕都會給你提供。」于是,封禹為司空,賜給夏禹上方寶劍一把,持此劍可以號令諸侯,上至諸侯下至百姓,誰敢不尊,可立斬之。
這益和後稷可是兩個人很了不起的人,益是當時的環境部長用史記的話就是「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大概相當于現在的環境部長一類的職務。後稷在當時專司播百谷之職大概相當于現在的農業部長,擅長農業是個農業專家。
做了司空的大禹先做了幾件似是和治水無關的事。先、他號令天下諸侯調有余補不足,救濟天下災民,做好災民的安置工作,使災民做到了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于是天下一片感激之聲。第二件事他帶領益和後稷做了詳盡的水土調查、研究,徒步走遍了從冀州開始一直到雍州的九大州。不但了解了當時水災的災情,還了解了當地的水土、物產及風土民情。他了解的很詳細,每到一處他都詳細的了解了當地的土地的顏色、適合種植的作物,當地出產的特產等等,並一一登記在冊。
一切準備工作做完後,他帶著益和後稷以及他的治水隊伍和數十車植物種子出了。他所帶的那幾個人當然無法完成治水工程。于是他動災區群眾共同完成治水大業。由于救災工作做的很到位,災區群眾對于夏禹感恩戴德,一呼而百應,每到一處就很快聚集起成千上萬的治水大軍,人多力量大,這些人劈山開道,築堤修壩,清理河道很快就完成了引水入海的工程。由于吸引了其父鯀治水的教訓,禹一改前人以堵為主的治水方略。他知道水雖無形無質,但聚多則力大,多築堤壩雖能暫時把水堵住,但久而久之,水越聚越多,堤壩終會崩潰,為害更烈。原來的水害之所以為害天下,一則是因為天時,天經常下大雨。二則是因為人為治理不力。為此,他變堵為疏,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導水入海,很快水息災消。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他還命後稷指導災民根據當地的水土性質,因地制宜,種植了水稻、桑樹、小麥等適合當地生產的農作物,及時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很快災區的生產得到了恢復。禹把這些功勞都推給了舜,于是全國皆感舜之德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大禹的聰明,他把功勞都讓給了舜,舜焉能不喜?
治水成功的禹順便把天下分為冀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大州。于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並根據距離的遠近,以王城為中心,成太陽輻射狀,把天下分為「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二百里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為今後的行政區劃的劃分奠定了基本雛形。
于是,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于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鑒于禹治水有功,天下咸感其德,帝舜薦禹于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和舜一樣有點假惺惺!
禹去世前,照慣例把位傳給了益,益威望不行,人們都不肯跟他益便把帝位傳給了禹的兒子啟。下面我們講一下夏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