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風雲譜 第五章 短命的秦德公

作者 ︰ 笑傲江湖

第五章短命的秦德公

武公死後沒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白,而是傳給了弟弟德公。秦德公即位時,恰逢齊、晉稱霸。這時秦的力量還不足以和齊晉相比,既然無法和他們爭霸,那就踏踏實實展生產吧。

為了更加放心的展生產,他還把國都遷到了雍城大鄭宮(今陝西省鳳翔縣)。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遷都于此是正確的,自此後秦的子孫一直展到了飲馬河。他遷都後不久,大臣梁伯、芮伯迫于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

這在當時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這件事所造成的轟動效應,不次于現在的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訪問了朝鮮!

秦國在當時的地位類似于今天的朝鮮。孤傲而又孤立。在主流國家齊國、晉國等眼里秦國是蠻夷之族,在蠻夷之族西戎眼里秦國又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是文明世界里派來的奸細。因此秦的地位無疑是里外不討好的。

這種地位養成了秦人強大而又孤傲,重然諾而又灑月兌不羈,向往文明而又好爭強斗狠,強悍而又敏感多疑,知理而又不拘于理,崇尚制度而又過于相信武力,豪氣干雲而有貪婪無度的民族性格。這種性格始終貫徹于秦國建國而至于稱霸最後統一中國的整個過程。

秦德公初次確定了秦國的三伏節氣。這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o天,中伏有的年份1o天,有的年份2o天。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o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o天。確定三伏的日期要從干支紀日法說起。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來記載日的順序的方法。天干又稱1o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稱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可得到6o個干支「對子」。這樣,三伏就是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按節氣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間到8月中旬的一個月里。此時,地面儲存的熱量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氣溫最高、天氣最熱。末伏以後,天氣逐漸轉涼,便進入秋季。

不要小瞧了秦德公的現。這是秦國由蠻荒民族向文明國家過度的標志,是秦國由一個靠征戰劫掠的民族向農耕民族過度的標志。自此後秦國由奉旨搶劫開始向農耕立國過度。這使秦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展。從此後秦國靠農耕和征討逐漸征服了整個中國。

秦德公實際上是準備甩開膀子大干一場的,可惜天妒英才,秦德公在位兩年就去世了,或許如果他不去世的話,他有可能會做出一番大的作為。至少他采取的政策是正確的。正是他和武公的近十年的所采取的和平展的政策給大秦的稱霸奠定了基礎。

德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宣公即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史記人物風雲譜最新章節 | 史記人物風雲譜全文閱讀 | 史記人物風雲譜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