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孀 第151章︰權衡利和弊,南北始議和

作者 ︰ 韓詠明

端等十一名革命黨犧牲的第八天,即陽歷月辛年十一月十三日,革命軍的各省代表,歡聚南京,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宣誓就職,並向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其實,武漢起義的時候,孫中山先生正流亡美國。他之所以流亡美國是因為年在日本與其它愛團體合並成立了同盟會之後,一直大力宣傳「驅逐滿韃,光復中華」的革命思想,並且,深受國內愛國志的支持和響應,並且,接連不斷的起義生。清政府驚恐之余,便派遣駐日公使,與日本當局交涉;而日本當局迫于清政府的壓力,便在給孫中山無一萬五千元請他離開日本。

孫中山接到一萬五千元的第三天,拿著錢離開了日本。因為此事並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孫中山離開了日本之後,在同盟會內部引起了很多在爭議。而孫中山離開日本之後,在幾位革命黨的支持下,又在南洋成立了同盟會,並與日本的同盟會遙向呼應,繼續指揮國內的革命志士,動武裝起義。

可是,每一次起義,都需要巨額經費的,所以,離開日本的孫中山先生,因為得到了日本當局給的一萬五千元,和劉青霞資助的六十多萬兩銀子,他便于c7年和o8年之中,在國內起了數起武裝起義。年至11年的武漢起義成功之前,因為起義經費的極度匱乏,孫中山先生的大部份時間都在旅途上他游走奔波于各國華僑、留學生和外國政府之間,籌集起義經費,然而,所籌集的經費卻仍為有限。

所以說,武漢起義的時候,孫中山先生並不知道他在國內的事業,已有武漢革命軍來完成了。當他在報紙上看到武漢起義成功地消息,很感意處,忍不住月兌口而出說︰「革命多年,流血傷亡不計其數,皆未成事,真到,武昌竟成功于意外之中」

孫中山在美國報紙上得知,國內自武漢起義成功之後,各省份紛紛響應,已經有數省宣布革命,月兌離大清政。中欣喜若狂。隨即在海外華和美國的同情之間籌集了一部份資金,于辛亥年陽歷的12月中旬,踏上回國的行程。

上海的民眾听說孫中山生抵瀘的消息,上海民眾便紛紛趕往碼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地,士農國商,皆打著五色國旗,把碼頭給擁擠的水泄不通。當孫中山先生乘坐的輪船,駛進上海碼頭,當孫中山先走出船艙地那一刻起,碼頭上鞭炮齊鳴,軍樂奏起,歡迎孫中山的民眾們便手舉五色旗,振臂高呼︰「孫中山萬歲!共和國萬歲……

孫中山看到此大規模的熱烈場面,不由得熱淚盈眶,欣慰之余,他忍不住想大放悲聲,但他終于克制住了自己地激動,沒有當著眾民眾和革命代表的面哭出聲來。于是,忍著的他便頻頻沖擁擠的揮手致意,高聲回應著民眾地歡呼︰「民眾們萬歲!共和國萬歲……」

孫中山回不時地回應著,聲音仍忍不住哽咽。他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他的這一生,幾乎都是逃亡在外,為了推翻滿清,他奔波游走于華僑、留學生和外國政府之間,而今天,他的奔波和游走,終于有了勝利的收獲。再加上海民眾的熱烈歡呼,和同盟會領導及革命代表的熱情倍至,怎麼不讓他這個在外流亡多年地愛國赤子因為激動而熱淚盈眶呢!聲音哽咽呢!

孫中山回到上海的天晚上,在為孫中山洗塵地公宴上,同盟會領導人黃興提出,讓孫中山先生主持革命大局,成立臨時政府,並決定召開會議,選舉臨時大決統。

黃興地提議。得到了所有革命人士:熱烈響應。

辛亥年地陽歷1在臨大總統地選舉會上。十八省份地革命代表。孫中山先以16票地支持。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原湖北革命軍都督黎元洪。任南京臨時副總統。

12月28日地選舉通過之後。孫中山便于陽歷月1日。陰歷辛年十一月十三日。宣誓就職。並向世人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歷制。以中華民國紀年。公歷稱為民國元年。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後。頒布了很多有利于民眾地條例︰各省官廳焚毀刑具。廢止刑訊;取消清朝律令中地各數「賤民」條令;保護華;禁止買賣人口;廢除主奴身份;禁止賭博、纏足、吸食鴉片等。並在條例中。鼓勵興民眾辦工廠。振興農墾;提昌普及教育……

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孫中山接任臨時大總統之後。本想大展宏圖。創建一個協合地大民國。可令他想不到地時。難以逾越地第一件大事。就是財政吃緊。

可是,做為革命軍的南京政府,無論是部署繁重而艱巨的北伐任,還是維持百廢待興的南京臨時政府的日常工作,樣樣都需要經費,而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卻一貧如洗。

盡管在名義上,響應革命政府的多達十多個省份,可是,南京臨時政府卻得不到各省都督的財政支持。

各省之所以不在財政上支持南京政府,是因為孫中山這個大總統,他只有革命聲勢,卻沒有革命實力,沒有堅固的軍事基礎。而響應革命的多個省份,除了武漢等地的少數新軍之外,大多數省份都是清府舊官僚的順風使舵。所以,基這些原因,下面的各省份還不能做到對孫中山總統的言听計從。

無可奈何的孫中山,盡管一再致電各省︰賢達有為的都督、司令及百有司,請將應繳款項從完數……

盡管孫中山先生致電各省,

促各省所應交的款項,可是,應卻寥幾。

面對財政的如此匱乏,南京政府便面向社會行軍需公債,雖以多方努力和地動,卻收獲甚微,與實際所需數目,相差甚遠。盡管孫中山先生通過美州洪門籌響局獲得了一百多萬元老派籌款,仍不過是杯水車薪。

南京政府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大力向西方列強舉借外債。而西方列強在對待孫中山為總統地南京政府,和袁世凱統領朝野的北方清政府,以表示「中立」為借口,拒絕孫中山的舉借外債。

在籌款之無路的山窮水盡之時,革命黨人通過牽線,以漢冶萍公司由中、日合辦為條件,指望從日本借款一千五百萬元,以求燃眉之急。但立即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引起全國民眾及官商的普遍反對,不僅借款未成,還給以袁世凱為的北方政府以賣國口實。

在財政一貧如洗的情況下,孫中山先生為了打擊袁世凱地猖狂氣焰,便親自率領革命軍北上與世凱交戰,由黃興為參謀條,兵分六路出擊。在1月中旬,孫中山率領的革軍大敗袁世凱的清軍。

面對孫中山率地革命軍的大獲全勝,打著「中立」旗號的外國列強,卻在暗中支持袁世凱。為了幫助袁世凱,在軍事上德、日等國家地軍艦,趾高氣揚地駛進長江,向革命軍炫耀著自己的軍事武力。同時,在外交上,這些外國列強,拒不承認南京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極度吃緊時,他們拒絕將海關稅收等款項交給南京臨時政府,致使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軍費極度匱乏。

外國列強之所以如此幫袁世凱,是因為他們一致認為,革命會威脅他們地在華利益,而只有中國和平穩定了,他們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證。而能使中國穩的這個人,只有袁世凱;而只有袁世凱主持中國的大局,他們各國在中國的利益,才能得到應有的保護。所以,武漢起義一暴,他們便向清政府施加壓力,逼迫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同時,各國公使團還紛紛截留中國海關地全國稅收,防止落下革命黨之手。

可是,現在清府已經啟用袁世凱了,而南方的革命軍地並無平息,並且,還又誕生了一個南京政府,這對于列國列強來說,戰爭越延長,他們的在華利益,便受到地損失越大。所以,這些外國列強,很希望中國能有一位強權有力地代表人物,出主持大局,而這位強權有力、能主持中國大局的人,他們認為非袁世凱莫屬。

既然外國列強迫切希望袁世凱持中國地大局,那麼,他們也就越希革命軍與袁世凱合平解決雙方的戰爭。

英國外交大臣葛壘公開對外說︰「我們對袁世凱懷有極友好的感情和尊重。我們能希望出現一個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無所偏倚地對待各國,並能維持國內秩序以及革命後展對華貿易的有利條件。這樣的政府將獲得我們所能給予的一切外交援助……」

就在西方列強在軍事和外交上對京政府施加壓力的同時,俄、日兩國又屯兵東北,虎視眈眈,拭目以待,集結待命。

外國列強不但在軍事和交上,對南京政府施加壓力。同時,又揚言說︰中國之大局,非袁世凱莫屬。

而南京政府的一些舊官僚也趁機向孫中山進言︰革命軍與袁世凱再打,也是中國人打中國人,這樣,只等讓全天下的勞苦民眾陷入更深的水深火熱之中,而讓外強坐收漁利……。

一時,議和的呼聲鋪天蓋地,議和的浪潮是一浪高過一浪,軍政要員談議和,官員談議和,商賈談議和,學生談議和,民眾談議和,連街巷里的小孩童也唱起了議和歌︰「北項城,南孫文,兩軍交戰傷軍民;妻無夫,子無父,白老人喪子哭;快議和,快議和,南北一統大共和……」

面對財政的吃緊,面對民心的恐慌,面對軍費的匱乏,面對軍心的不穩。面對列強在軍事和外交上的施壓,面對列強的揚言,面對內部人的進勸,面對從大街上傳來的兒歌,孫中山動搖,他也想到了自己孫中山在離開美國回國之前,也曾興致勃勃地前往倫敦,請求英國政府繼續支持中國革命,但英方給他們答復是︰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所有外國人都將支持袁世凱出任總統。

怎麼辦?即使沒有財政吃緊,僅僅外國列強這一關,南京臨時政府也跨逾不過去呀!何況現在,是內外交困。

面對才剛剛成立地南京臨時政府,面對革命軍用生命換來的革命成果,面對才剛剛就任一個多月的總統職位,孫中山卻陷入了山窮山盡、無路、寸步難行、內外交困的艱難境地。

孫中山先生衡量利弊,如果一定硬打下去的話,南方軍未能勝,未必是袁世凱的對手。因為袁世凱是戎武出身,能征善戰,以練兵著名,熟懂軍事。而且,袁世凱手下的親信,個個威猛無比,多是沙場能征善戰地驍勇之將才,如︰徐世昌、王世珍,馮國、陳光遠、王佔元、張懷芝、雷震春、田中玉、6建章、段芝貴、曹、吳佩、段瑞、徐樹錚、張作霖、唐繼堯、6榮廷、張勛、趙秉鈞、張宗昌、張敬、孫傳芳等,這些猛將都是他袁世凱的左膀臂……。

孫中山想到這這里,不禁傷感。自己原來只是一個從醫,經過多年的在外流亡,現在也只是一個名義上地總統,手里一沒有革命實力,二沒有雄厚的部隊。並且,自己從未帶兵打過仗。而同盟會的革命黨,除了武漢地革命軍,也多是些文商之人。假如與袁世凱一拼到底,那最終的勝利,有可能是袁世凱,而不是革命軍,如果這樣的話,

軍豈不白白做了犧牲品了嗎,那武漢起義還有什麼義八個省份的宣布月兌離清朝而獨立,又有什麼意義,豈不都作了犧牲品了嗎!況且,革命軍無論在裝備上,或是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相抗衡;再說了,各省地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並以被推出的領導為核心,現在全國的革命勢力根本就沒有集中在自己手里,像一駕的馬車,向四面八方撕扯,力量用不到一個方向……

孫中山想到這里,決定與袁世凱議和。可一有這個想法,他的內心深處,立時騰升起一股勢不可擋地屈侮。這種屈侮,有來自內心深處的不甘心,有來自對袁世凱地憎恨,更有來自把革命成果恭手相讓給袁世凱的舍不得。可是,不走議和這條路,又實在無有出路。再說了,自己沒回國之前,南北之間,也有議和地跡象。可是,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南京政府想與袁世凱議和,可怎麼與他袁世凱議和呢?像袁世凱這樣地人,在大清既有權力,又有實力。而既有權力又有實力的人,身邊自然不缺金銀。除非把民國這個大總統讓給他做。再說了,袁世凱也是漢人,只要推翻滿清王朝,由漢人來駕馭大中國,誰做這個總統,不都一樣嗎!況且,他袁世凱即懂布兵打仗,又懂用人之道,在清政府的朝野主持大局多年,做總統更有經驗……。

內外交困的孫中山考慮再三,決定與袁世凱議和,決定承讓袁世凱做大總統,條件是讓他停止對抗南軍,驅逐滿清退位。

決定之後,孫中山立即付之行動,連夜召開了南京臨時政府會議,將與袁世凱議和的事情,正式拿到了桌面上。讓孫中山沒有想到的時,一旦將與袁世凱議和的事情拿到會議桌上,與會代表皆紛紛響應︰

「如今,袁項城佔盡優勢,不但擁有威猛如虎的北洋軍,還被各國駐華公支持擁戴。

如果他能同意:退清滿,此乃共和之。試想一下,我們革命軍多年來呼吁革命,流熱血拋頭顱,目的不就推翻滿清嗎?現在,袁項城如果能逼退清滿,我們還有什麼不同意呢!這可是求之不得的大快人心之事呀……」

「如果我們真的與袁世凱量,只不過是兵荒馬亂,即使我們革命軍偶爾勝了一仗,也不知有多少革命軍的人頭落地呢!有多少家庭留下孤兒寡母和年邁的老人;況且,就這樣較量下去,我們革命軍也未必能勝……」

「天意難違,我也應該順應潮流,我們革命軍的口號就是驅逐韃虜,光復中華。現在,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做到這一步,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只是在名義,是我們向北方曲服,而實際上,則是我們的勝利……」

「我可是已與北洋軍較量過了,其力強盛,訓練有素,可不是我們革命軍所能及的。我個人自參加革命以來,早將生死置之度外,死不足惜,但不能眼看著共和大計落空,如果我們就這樣死抗著,計較一個總統的位置,那他袁世凱就會死保清廷,與我們革命軍死抗到底,到時候,兩敗俱傷,受益的卻是滿清政府……」

「這權衡利弊,看起來,和乃是唯一的共和之路,這樣,我革命軍即有了」

……

天地之間,陰陽組合也。放眼看歷史,何朝代都是正反兩方;放眼看人世,皆好人壞人之混雜。所以,在這個會議之上,有支持與袁世凱議和的,就有反對與袁世凱議和的︰

「袁世凱乃口是心非之人,,就是因為他的告密,才有維新六君子被斬……」

「寧可玉碎,不可瓦全,他袁世凱算什麼,就這樣輕而易舉的竊取了我們革命軍的成果……」

「就怕他袁世凱是面上贊成議和,背地里對我們革命軍下黑手,借以將我們革命軍斬盡殺絕……」

「如果萬不得已,非走議和這條道路,我們也要有制約他袁世凱的辦法,這樣,我們才不至于一敗涂地,否則的話,到時候後悔莫及……」

「是的,萬事皆給自己留條後路,我們不能太輕信他袁世凱了。那人,真是老奸老奸巨滑,連圓滑的大潮朝都被他玩于鼓掌之中,更何況我們這些真誠之志干呢……」

……

本來,孫中山對于與袁世凱議和,還心存愧疚革命,還心存悲傷,還心存屈辱,經過與會代表如此辯解,他心中的屈侮,便不那麼強烈了。議和歸議和,只是議和,但決不能示弱。再說了,他自己也是考慮再三,才決定與袁世凱議和的。所以,對于反對與袁世凱的議和的一方所提出的「就是與袁世凱議和,也要有制約他的條例」這一項,很贊成。心里也立即有了制約袁世凱的辦法,並與各與會代表講了出來。

與會代表听了孫中山講出來的這些制約袁世凱的辦法,皆表示同意。

于是,有了制約袁世凱任總統之後的辦法,會議結束之後,孫中山便給袁世凱寫了一封誠懇而又洋溢的信︰舉國上下,呼吁議和之聲不絕入耳;袁公如若能清除,光恢中華,孫文薦袁公為中華民國之總統……

副總統黎元洪,本來就與袁世凱的關系甚好,當然也不甘示弱,在會議結之後,也寫信給袁世凱︰以項城之威望,果能歸來乎,與吾徒共扶大義,將見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項城,將來大功告成,民國之選舉總統時,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漢族之華盛頓,惟閣下之是望;如果項城不將滿清搗毀,即便和了,公有何威望獵取總統之位……

黃興也給袁世凱寫信︰望公以拿破倫、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倫、華盛頓之事功。直搗滿清黃龍,滅此朝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遺孀最新章節 | 遺孀全文閱讀 | 遺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