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聚頂 第二卷︰紫微帝君 第一百八九章︰神話傳說與文化的關系

作者 ︰ 陳觀魚

第一百**章︰神話傳說與文化的關系

紫微斗數,傳聞是紫霞道觀祖師「陳希夷」所創。

歷史命理學中皆有傳說,說紫數斗數,是為天下神算之首,能測盡人之一生。只是千年以來,眾人皆隨口相傳,但真正卻無一人習得過紫微斗數。隨著年代的久遠,如今更是不知從何研究。便是眾星曜之屬性,現代之士,也沒幾人知曉。

而紫微斗數全書,便是詳細解說紫微斗數的一門測算之古籍。如果能尋得這本書籍,應該可以將千年失傳的紫微斗數,還將天下。

而李長安今日所看的這一篇紫微垣的介紹,以他閱讀天下群書的經驗,極有可能便是《紫微斗數全書》里的一頁。只是很可惜,只有區區一頁。不過李長安倒是欣喜,既然《紫微斗數全書》中的一頁能夠在北大圖書館中找到,那麼,千年失傳的紫微斗數,可能還並未消失,正等著有心之人去尋找呢。

李長安心中一喜,便在千百冊道藏之中,一頁一頁的尋找起來。只是很可惜,除了那一頁紫微垣的介紹,其他皆沒有尋得。嘆了一口氣的李長安,有些灰心,不過稍後一想,便也了解。若是在北大圖書館都能找到大部分關于紫微斗數的資料,可能紫微斗數還真不至于失傳。

隨後也未再次找尋,將目光放在剛才看到的「紫微垣」之介紹之中。

紫微帝座,以輔弼為佐貳,作數中之主星,乃有用之源流,以南北斗集而成數,為萬物之蓋以水淘溶,則陰陽既濟,水盛陽傷,火盛陰滅,二者不可偏廢,故知其中者,欺為美矣。寅乃木之垣,三陽交泰之時,草木萌芽之所;至于卯位,其木至旺矣。貪狼天機是廟樂,天相水,巨門水到卯位為之疏通。木賴以栽培,以水之澆灌,三方文曲水、破軍水相會,尤妙。祿存土、巨門水到丑,天梁土到未,陀罹金到四墓之所;或者擎陽金相會,以土生金則金通不為疑。加以天府土、天同水生之,是為金旺土肥,順其德以生成……

這一頁內容,雖然只介紹了紫微垣,但萬星皆是相互聯合的。便是斗數之主的紫微星,若是孤星沒有守會,亦是不吉。是以,他便還有種種組合,排列。其中,這一段意思,便是講的諸星與紫微垣的相會所蘊含的含義。

一字一定讀將下去,慢慢的,體內一股紫握,便是破體而出。李長安心神一動,便停住了運功。待晚上之後,一個人出了住處,來得天台之上。

默讀著紫微垣的介紹,李長安發現,自己體內的紫氣,便慢慢沖開天門,往遙遠的北極星而去。似乎在那里,那顆最為明亮的紫微星,便是紫氣來源所在。

紫氣越飛越高,雖然只是一小股細流,而且,今晚之夜色,風勢較大,但無任是多大的狂風襲來,那一股細流,還是慢慢向上飛去,一點都未被狂風影響。慢慢的,李長安微閉雙目,仔細的感覺著這股紫氣。

這個時候,他居然發現,自己的思想,便能通過這股紫氣,飛躍于諸天之上。

這種境界,玄之又玄。好似元神出竅一般,游過三山五岳,走過四海大山,就這般,如此,一路向前,通往那顆燦爛的北極星宮。

一夜時間,悄然而過。

有點遺憾的是,那股紫氣便算是速度奇快,也未到達北極星。只是李長安並未著急,經過這一夜的時間,他卻是發現,體內的紫氣,已然增長了一倍。而且,摧動起來,比以前更加快速。雖然沒有試過這紫氣的攻擊力度,但李長安卻是清楚。當他將體內的紫氣打出體外之時,似乎天地之氣,也在這個時候,退到了一邊。

好像這股紫氣,便是真正的帝王之氣。

如君臨天下一般,其紫氣,一切都是那麼高高在上,無人可以匹敵。

隨後,李長安長長的吐出一口濁氣,暗自想道,「只要日夜修煉體內之中的紫氣,相信不用多久,體內的紫氣,便能御九天之上,去無窮之地,然後再次上得紫微星中,也是半刻時間。到時候,他便能以紫氣為引,看得一看,那紫微星,到底如何。」

是了,上次與袁老一翻通聊,他倒是說過,周天星斗當中,除紫微垣之外,還有別的星曜。

如今李長安將紫氣修得于體內,他便是知曉,若是突破境界,便只有在體內這股紫氣之上,作出文章。若不然,要成就元神,還真是不可能。他可是知道,千百年來,人世間眾人,便是成就一身,最多也只到了金丹境,但是元神之境,至宋以來,還真沒有一人。

是以,現在的李長安,便一心修煉體內這股紫氣。

只是中天之上,以紫微垣為中心的,古書介紹,便有三百六十五顆星曜。如今單單是一顆紫微垣,便讓李長安受用無窮。若是將三百六十五顆星曜之屬性找得,便是沒有紫微斗數全書,李長安也能靠著自己的天賦,創造出一套自己的修煉之法。

只是上次李長安與袁守仁的一翻閑聊,倒未有將星曜之性情深談,可能是袁守仁本就是知道一些,或者是不願深談。要知道,千年以來,紫微斗數也都失傳。便是單單一顆星曜之介紹,也都是極其寶貴,袁守仁未說得詳細,也是可以理解。

想通之後,李長安便悄悄下得天台,往圖書館走去。

若是單獨找得袁守仁尋問,這也未必不可,但袁守便是對自己重視有加,也未必會將這些秘術告知自己。而且,李長安也不是那種願意白白受人恩惠之人。是以,在李長安回得圖書館之後,他便來得電腦之上,寫上了一份資料。

這份資料,題目是為——論神話傳說與文化的關系。

看上去是一份論文,不錯,李長安正想靠著這一篇論文,送于袁守仁處。

只是這個題目,若是對普通的學者來說,還真是困難。

雖電腦訪問然大都數搞學術的皆認為,中國神話傳說一定與文化有著深刻的聯系,幾十年前,還有眾多學者聯合起來,想提供一個全面介紹,但是,研究來研究去,總是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是以,這個論題,也就不了了之。便是近幾年來,也鮮少有人再度研究。

而李長安,便是想將這一論題,全面研究出來。

說起來,這個題目,對于李長安來說,雖不能算是簡單,但也不困難。除了李長安博覽天下群書之外,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修真者,對于自古相傳的神話傳說,他可是有著獨到的見解。其中便有幾個傳說,便能拿出幾個直接的證據。

不過,這個論題,便要一步一步得來。

第一句話,李長安寫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謂的太極,易也,變化也。

太極之初是為無極,無極是為道,道之變化的過程,便是太極。

只是道之意思,無人可以描述,是以,便只能以一個太極圖表示。雖然單單是一個太極圖,但其中之意,便是蘊含無窮。

兩儀,陰陽也。

太極變化之時,動者稱為陽,靜之是為陰,是于,太極又生兩儀。

兩儀演化天地,天地之中,又有萬物之主人,是以,便生三才,是為天地人。

三才過後,便是生出四象,四象或是四靈,或是四季,或是四相,或是四星……

四象易,化為五行,是為金木水火土。

五行再生**。

**是為上下四方,古往今來,天地宇宙。

又有七星,再演八卦,乾、坤、巽、兌、艮、震、離、坎,加上中宮,是為九宮。

這便是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七星,八卦,九宮。

此一至九,便是中華道學的精髓。

諸多神話傳說,人物異志,神通法寶,便是中醫理論,儒家文化,也都是靠著這一些演化而來。是以,李長安上述所言,便是論神話傳說與中華文化的總綱。

隨後,便是論據。

要說論據,李長安在此中,例舉了一個朝代。

這個朝代,是為宋朝。

說起來,宋朝是一個不完整的朝代。因為不論是宋朝至創立還是到結束,都未有統一過中國。一邊是北邊有遼,南邊有大理,西邊有西夏。整個宋朝,便是在天下各國圍困之中。也不知道為什麼,大概歷史是漢族人編寫的,那一個不完整的朝代,仍將其稱為中華正統。

言歸正傳,宋朝是一個奇特的朝代,他便像一個分水嶺一般。許多學者,也都發現了這一點。不管是地域問題,還是文化問題,宋朝嚴格來稱,都是一個分水界。

而神話傳說卻也在宋朝之後,瞬間大規模減少。

至宋以前,先不說夏商周時期,更或是夏之前,那里可是神仙滿地走的社會。便是宋朝之前的唐朝,那歷史人物的唐玄奘,也都化為神佛,又有當朝大官魏征,還有袁天罡,更有觀世音等等。只是至宋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多少神仙。自然,神話傳說,也是沒有。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神話傳說繁榮之時,諸多教派也是繁榮,文化也是鼎勝。可一旦神話破滅,不說天下道門大幅減少,便是,也是單調之至,再無以前的輝煌。

這是何故?

李長安先沒有解釋,但是,他卻是引出了神話傳說與文化的聯系。

而後,便是具體的論據。

李長安先拿「道德」二字說起。

道德二字,並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一為道,二為德。只是如今,大都人皆將道德是為德之意思。但是,以文化的源頭說起,便是先有道,再有德。

支持這一觀點的論證有《黃帝內經》里的「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听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從上古,中古,至聖人,賢人,便是由道向德的轉變,如此,至從道之缺失,德之過來,天下間,便沒有多少神人。

所以說,道德二字,便是先有道,再有德。

此中之道,便可以說,先是道引導文化。

……

一時之間,洋洋甩甩,李長安功底本就深厚,一翻寫將下來,二個時辰,便是幾萬字寫出。其中不少論證,皆是數一數二。再加上,李長安又將無數玄學內容,用通俗的話語加以描寫。隨後,又有聖人古籍之中,找到該論斷。

其中無數先賢,受到神話傳說的影響甚大。不少言語之中,雖是一兩句提到,但便是精華所在。若是沒有熟讀天下群書,而後又不理解玄學之意的學者,恐怕要將此翻論述說將出來,便是困難重重。

仔細的檢察了一翻,李長安便將他打印出來。隨後看了看,心中極其滿意。心道,拿著這份資料送于袁老,那禮尚往來之時,李長安再問什麼紫微星曜屬性,那便是很好開口。

心中激動,拿著資料,便去得袁守仁的住處。

「長安,來,來,來……」

袁老老伴去的早,只有他一人。

兩人一翻客氣,便在院子之中,泡上了一壺茶。

「長安,看你最近一直在圖書館中閱覽群書,可有收獲。」

「圖書館藏書甚多,如此看了許久,便有一些感受。是以,今日便來得袁老處。」

說罷,李長安便將手中的一份資料,遞于袁守仁處。

「哦,我看看。」

袁守仁來了興趣。他可是清楚的知道,以李長安的水平,若是寫出一些什麼,絕對是一方學術之權威。是以,在李長安將資料遞至他手中之時,便急忙看了起來。

「論神話傳說與文化之關系。」

袁守仁默念了一句,略微抬起頭,他可是清楚的知曉,這個論題,雖看起來簡單,但要論證,實屬艱難。當年的他,便也加入其中。但是一翻忙碌,仍是不得而解。想不到今日,這李長安的第一份論題,便是這個。

只是袁守仁對李長安有很高的評價,便也不想過于表示,便先看將起來。

半個時辰之後,袁守仁終于看完。只見他神情激動,不由自己。爾後,又快速的再看一遍。最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連忙深呼吸一口,說道,「長安,了不得呀,了不得。」

這個當年有百位學者都未攻克的論題,便由李長安一人完成。

「袁老過獎。」

「長安不必謙虛,此論文若是發表,你絕對能在一夜之間,聞名天下。」

「是了,袁老,我來得袁老這里,便是為此事而來。我本是山中之人,對于學術問題,也只是愛好,暫且不想被外界的因為打擾。是以,便想將這份資料放于袁老處,隨袁老處理。」

「長安,你這……」

听得李長安一言,袁守仁卻是鎮重起來。想了一會,便說道,「長安,你是否還有事找我?」

「不錯,小子最近研究諸天星斗,卻是沒有多少進展,上次與袁老一翻痛聊,似乎記得袁老對紫微一系星斗,有著很深的造詣,便想求得袁老指點一二。」

「哈哈哈……」

听得李長安一言,袁守仁便是大笑起來。

「所以長安你,怕老朽不想告之于你,便先想將我這個老頭收買下來。」

袁老哈哈大笑,好像並未生氣。

「正是。」

被袁守仁識破,李長安有些尷尬。但隨後,卻是鎮定下來。

「長安,中華國學,何其多也,我這老頭,便是一生學問,死後,也是再也留不得什麼。你便是直接來問我,只要我知曉之,便是全部相授。今日長安此舉,卻是令老朽……」

「袁老剛正一生,小子得罪,還望勿怪。」

李長安這才汗顏,自己與袁守仁一比,便是小人之舉。

「長安,你也不必如此,你且將這份資料收下。」

隨後,袁老便令李長安稍等,回得房間之中,拿出了三頁書卷,「紫數斗數,已然失傳千年,我幾十年的時間,也才尋得三頁,今日送于給你。若是你能有所悟透,定是中華之福。」

「這……」

李長安無功不受祿,本要推遲,但是,這份資料,對他太過重要,李長安很是心動。

「長安,你且收下,若是你覺得受我恩惠,老朽倒有一事相求。」

「請說。」

「近來北大考古系,開了一個「中國道教史」的課程,若是長安有空,不妨為老朽上得幾節課,你看如何?」

「這個,袁老,我只是區區山中之人,未受高等教育,若是擔得講師,恐怕會誤人子弟。」

「若是以長安的學識,還不能擔當此任,恐怕北大全部講師,也都要下崗繼續深造。」

「既然如此,長安願意為袁老上得幾節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花聚頂最新章節 | 三花聚頂全文閱讀 | 三花聚頂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