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翻頁

神馬浮雲記 (五十)朝貢大典三

作者 ︰ 曲甲

武宗始封諸侯之時,雖無公國,但侯、伯之國不少。原雍受封之時,城不過一座,民不過四千戶,便稱伯國,唐樾受封時民數更少,仍是封得伯爵之位。因諸侯不斷開疆拓土與相互兼並,加上邊疆人口增長,大宋諸侯封爵體制也是水高船漲。

宋帝已傳九世,武宗傳文宗,文宗傳宣宗,再傳熹宗、睿宗、景宗、敬宗、德宗,直至今日的崇治皇帝。睿宗在位期間,便完善了有關諸侯分封的體制︰

公爵之國稱公國,侯爵之國稱侯國,伯爵之國稱伯國,以此類推。

大凡封地一府十縣大小,民數約十萬戶者為伯國;封地一郡三府大小,民數三十萬戶者為侯國;封地一省大小,民數百萬戶上下者為公國,公國之上為大公國;

封地一縣大小,民數萬戶者或以下者為男國;封地過于男國,民數三萬戶以上者為子國;

侯國以上設國號男國以地名為國號;凡封地都由國主自行治理,設最高長官國相,國相品級按封國級別與朝廷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同級。因西北邊疆地廣人稀,因此授爵之時,民數常按體制減半。

諸侯國官位、爵位只在本國享受尊榮,大宋認可,但不給薪祿。即便是這唐大公食雙俸四萬戶也是虛的,並不實發。不過,如有哪天唐國給人滅了,國主出奔于大宋,這薪祿才有用。只是那時需得改封建爵位為薪祿爵位,每代還要降爵一級。

大宋諸侯間征戰有種的奇特現象,就是「出奔」。一般來說,只要不是血海深仇,哪怕國主受到了十重的圍攻,只要寫下降表,對方絕不殺戮,反而任你收拾好一定的財物,恭送你離開封國「出奔」回大宋,讓皇帝做冤大頭養你一世。與此同時,戰勝的諸侯會向大宋皇帝陛下獻上禮物與戰敗者的降表,以表示「臣的國土又擴大了一輪。」皇帝會斟酌一番,如果國土民眾都增加了很多,則會封一個更高的爵位來表示祝賀,如果增加不多,勉勵一下就算了。

趙弘這麼一出口,殿上觀禮的官員中見皇上賜了唐城九錫之二,覺得恩賞太過,便立即自發地騷動了一陣。官員們一亂,便立即有贊鳴官出來訓斥,並且記下大聲喧嘩之人的名字,事後追究殿前失儀之過,處罰至少是罰俸半月。

唐棣趕緊離座拜謝,高呼萬歲。趙弘則等他叩完頭才說平身,並讓他再次坐回原位。接著,兩人便開始說有關唐國之事。

于是,唐棣說唐國外來移民龐雜,不但有從大宋沿海城市前來之宋人,亦有眾多南洋、印度、伊斯蘭與非洲,甚至有不少西洋人也自歐洲乘船前來唐國定居。如此一來,唐國須得歸化番外之人,教授國語漢文。移民一多,這教授文化之人才便捉襟見肘。

唐棣此次前來肩負著兩樣使命,一是為了向大宋朝貢,二是懇請皇帝準許在大宋本土招募一批教授前去奧洲,並希望說動大宋知名學校去唐國創設分校,教化人民。另外他還有個私人請求要求拜見皇貴妃,說與其妹多年未見,甚是想念雲雲。這種要求趙弘是微笑著一一點頭照準。

唐國此次進貢之禮極為豐厚,計有黃金五萬兩,白銀五十萬兩,巨型珊瑚數叢,大珍珠一袋,各種香料一車,其它特產數船,還有袋鼠與樹熊各一群。

本朝開國初期銅的比值約為一兩金折八兩銀,一兩銀折錢一千文。時至今日,隨著本土與諸侯國銅的出產越來越多,以及民間對金、銀的需求越來越大,三者的比值已然升到一兩金折十八兩銀,一兩銀約折銅錢一千八百文上下。

因殿外尚有諸國使臣等候,二人無法長談。唐棣不久便起身拜辭,趙弘也笑著給予回賜之禮。

※※※

接下來便是魏國使臣。魏國也是大公國,其始祖乃是武宗七子趙籍,原封于西疆喀什之地。這魏國歷來將才輩出,立國近二百來,屢次西征,皆有所獲。此時魏國北擁有新疆喀什、于闐,西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南沿申河下游兩岸到達阿拉伯海,西南包含尼八刺全境,地域近八百萬方里,有民二千多萬。以民數計,魏國乃是諸侯國中第一。

此次魏國以行人院正卿、外相黃諍為正使前來朝貢,禮單是是黃金五萬兩,白銀五十兩,極品寶石大玉各數件,其它寶玉石二斛,葡萄美酒二十車,其它特產,手工藝品不計其數,另還有各族美女十名。

趙弘待他們坐下後,寒暄了幾句便問道︰「朕有一事不明,煩卿為朕解之。」

黃諍四十多歲,模樣生得有些干瘦,非皇帝所喜類型。見趙弘有問,黃諍連忙說請陛下發問,自己一定知無不言。

趙弘微微點了點頭,問道︰「朕聞魏國之民分為五等。一等是我大陸本土宋人,二等是原來和州、新羅、西北各族最先歸附之民與印度、呼羅珊貴族,三等是本地平民,四等是賤民,五等是奴民。如此分民之法,其中究竟有何道理。」

黃錚听皇帝這番問詞頗有些責難,便拜服于地,磕了個頭,然後才起身道︰「回皇上問話。不僅是臣國,我西北、西南諸侯多有此般分民之法。其中主要原因便是我西北、西南諸侯國原宋民太少。以臣國為例,原宋民只佔半成,連同原先和州、新羅、西北各族早先歸附之民也佔不到二成,如不提高他們的地位,則無人願意移居去西北、西南之地。原宋民太少,長久看來終是隱患。」

「其次,印度本來的等級劃分就頗為森嚴,其通行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與首陀羅。其中前兩者才能為官從政,吠舍只能做些普通營生,那首陀羅便是賤民,如臣國不將其等級區分開來,則婆羅門、剎帝利勢必不滿,連吠舍也會羞于和首陀羅為伍。至于奴民,既然已賣身為奴,便自然是位于社會底層。如今臣國雖實行了等級制度,看似與前元的等級制度相似,頗有歧視之嫌,但各等級民眾並無怨言,反而覺得是天經地義。至于呼羅珊雖不如印度那樣等級劃分森嚴,但民眾心態則與印人有共通之處。」

趙弘覺得他答得不錯,讓他回位坐下,繼續問︰「卿的說詞倒是有理。朕亦知爾國中原宋民稀少,當地之人多是信奉伊斯蘭教或者印度教。不過,朕卻只听聞有印度各邦印人遷往魏國,而不聞魏國印人遷往印度各邦,這又是何故?」

黃諍聞言,起身長揖道︰「回皇上問。其中原因以臣看來有五。一是臣國賦稅低廉。以農為例,自有之地,田稅官府只百中取十,如租用官地也只是五取其一,徭役與人頭稅全免,凡官府需征用民力,一律按市價給予勞資。印人邦國均是由各地王公貴族把持,視民為奴,賦稅超過四成,役民太甚;」

「其二,臣國自獲入印度以來,任賢選能。雖分民五等,但用人只憑能力與功勛。即便是首陀羅,只要有功有能,臣國亦不惜封之高位,拔為貴族。社會低層民眾有了指望,便甘願為官府效力。印人心中不知有國家,只知種姓與行會。臣國揀拔低層印人,為臣國管理事務,形成了新的社會新貴,印人對此十分歡迎;」

「其三,臣國仿效大宋,遍開學校,普及國語漢文,從前這印人識字者百中無一,經此教化,讀書識字之人已約有一成半,惠及國民,此舉甚得普通大眾民心;」

「其四,臣國自入印以來,興施水利,修建道路,改良農具,所做利民之事甚多,不比印度王公或伊斯蘭蘇丹只知榨取民膏;」

「其五,臣國與天朝同氣連枝,互市互惠,治下地方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因此這印人皆願移入。」

這番話說得十分動听,趙弘不由叫好一聲,贊道︰「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屈其所而眾星共之。’,爾國是深得教化萬民之法。」

他頓了頓,再深看黃諍一眼,道︰「朝廷商議過了,魏國之請朕今日便準了。傳旨,封魏國加德滿都牧魏紀為釋侯,世襲罔替。」

原來魏大公年老,甚愛第四子魏紀。但魏紀乃嫡次子,不得繼承國位爵位,便將國家一分為二,將尼八刺這一帶領土給魏紀立國,歸于朝廷治下,以防日後兄弟鬩牆。

黃諍一听,再拜于地,口呼萬歲稱謝。

趙弘待他起身,便笑問道︰「按慣例,魏國一分為二,釋侯當變更姓氏,不知是否更姓為釋?」

黃諍見所請已準,自己不辱使命,心中甚喜,便恭恭敬敬地道︰「皇上聖明,釋侯正是欲更姓為釋。蒙皇上與朝廷收釋國于治下,此刻釋侯已更名為釋紀。」

趙弘听罷不由哈哈大笑。此時,他心中對黃諍好感已增加不少。

再說幾句,黃諍便拜辭出殿。

※※※

唐、魏後,便輪到了另一大公國韓國使臣。韓國之始祖名公孫策,乃是武宗同門師弟。先師唐游共收三名弟子,從長到幼分別為武宗、公孫策、葉遁。公孫策封韓國,葉遁封越國。

公孫策原被武宗封國于新疆庭州,前元名為別失八里。經百多年的諸侯征戰,大家的地域不斷變化,韓國領土逐漸西移到欽察草原之上。在與哈薩克汗國大戰百年之後,韓國終于將此地蒙人盡數趕去伏爾加河以西或部份南下烏茲別克,其它游牧民族則歸于韓國治下,向其稱臣。此時韓國已佔有幾乎佔有整個哈薩克汗國的舊地,地域超過八百萬方里,人口一百二十萬戶,在西北諸侯國之中實力最強。

韓國如同所有西北諸侯國一般,都效仿著唐國來治理沙漠,百多年來都是成效顯著,氣候與地表大為改善。韓國煤、鐵、銅蘊藏極大,每年出產銅、鐵極多,又盛產棉花、煙草等作物,這使得韓國的國力位居于西北其他諸侯之首,每年歲入都在一千五百萬貫以上。

韓國的貢禮也是不凡,乃是金三萬兩,銀三十萬兩,珠寶玉器以及其它土特產各若干。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收藏此書

加入書簽

神馬浮雲記最新章節 | 神馬浮雲記全文閱讀 | 神馬浮雲記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