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傳奇 第一集:中元節群英砸樊樓 第十二回︰吐谷渾偏關遭吞並 …

作者 ︰ 秦淮

上回說到那麻?在歷城遭李守貞偷襲,打了個丟盔棄甲,損兵折將,落荒而逃。東路戰事就以晉兵大捷結束了。如今來說那西路的戰況︰

且說那雲州偉王于秀,領了將令,率領屬下五個部落二萬余人馬,由雲州出兵,準備由雁門南下,直取太原。雁門守備只有二百余兵卒。眼見關前遼兵蟻聚,知到無法擋抗,忙派快馬報至代州求援。那代州守將復姓慕容,名彥,乃晉陽留守劉知遠的同母異父兄弟。奉命戌守雁北,手下有三千兵馬。今知雲中遼兵大舉入寇,雁門關守備來至代州求援。便一面率領兵馬前往雁門布防,一面又令快馬向晉陽報警。

晉陽留守劉知遠原是先帝石敬瑭的親信部將,屢立戰功。當年石敬瑭柳林稱帝,率師南下滅唐。就委他駐守澶州的。月前石敬瑭彌留之際,立下遺詔,宣劉知遠與杜威等人入朝輔政,扶立太子石重睿登位。詎料景延廣把持朝政,近水樓台先得月,立了石重貴,也未宣劉知遠入朝輔政,嗣後石重貴登位,恐他不滿,便把他晉爵為北平王,又調回任河東留守,入駐晉陽。劉知遠仍不免耿耿于懷。日前又接聖旨,令他引晉陽兵馬進襲幽州。便召集蘇逢吉,楊?,史弘肇,郭威等幾個親信將佐商議,劉知遠說︰「我等調駐晉陽不久,現在御駕親征出師定州與遼人交戰。又有旨令我等全師東進幽州,進擊耶律德光。因此請出各位共議……」

史弘肇連連擺手道︰「不可!不可!河東乃中國西北屏障,我等又到此不久。如今朝廷正與契丹人交惡,雲州契丹各部落對我晉陽久已虎視眈眈,我若全軍盡出,豈不是雙手把這河東送給了遼人?只怕即使我們得了幽州卻丟了晉陽,到頭來咱們反倒無家可歸了。」

郭威說︰「史將軍所說,正合我意。想我晉陽東有太行為屏,西有黃河為障。南有潞,絳為門,北有雁門紫塞。易守難攻,乃是藏龍臥虎之地。一但揮師遠出,雲州之敵必躡足而至,若失河東,汴洛皆危。皇上此舉,實為不智。」

眾人正在商議之際,忽報有代州送來急報軍情,急令傳進。原來正是雲州遼兵犯境。劉知遠笑道︰「果然不出二位所料,我還沒出師,他倒先動手了。這倒好,省得我又要費一番唇舌向皇上交待。」

說罷,隨即命人請出天使,就把代州告急文書給他看了,又命楊?修本上奏,說明只因邊關告急,不能出兵幽州了。

天使領了奏本,不敢稽留,便立即告辭,回朝復命。劉知遠得知軍情緊急,隨即傳令較場點兵,立即便要親自提兵,開赴雁門。

郭威說道︰「那個什麼偉王于秀,癬疥之疾罷了,有末將等前去,包管殺他個片甲無歸。何勞主公大駕親臨?何況主上御駕親征正在定州,只恐早晚有旨意到來,還須主公坐鎮晉陽,應對調度的。」

劉知遠听了,便令郭威為主帥,點起一萬人馬,立即奔赴代州。與慕容彥合兵一處,阻擊于秀。

又令史弘肇為副帥,並听郭威調遣,點起五千人馬,前往偏關,與駐守在那里的白承福五千人馬合兵一處,經朔州出雁門,襲于秀兵馬的右翼。

那駐在偏關的白承福,原來是吐谷渾部落的頭人,因不堪吐蕃侵凌,于二十年前遷徙至涼城,後來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送了給契丹人,他們又難堪契丹人的侵凌,于五年前獲得邊關守備的肯,領著部落回到中國境內,重又歸順晉朝。為了加強邊備,邊將就讓他們常駐偏關,以作屏障。從不差遣,也不調用。

因此,史弘肇听說令他去調度白承福部眾,便問道︰「這白承福一部,住在偏關多年,就如做客般的,只管住在那里繁衍生息,從未受過調遣。末將如今前去調兵遣將,他若不听將令,如何處置?」

劉知遠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莫非王臣。當年他不服契丹欺壓,投靠我大晉,如今遼兵又侵我河東,他既住在我大晉境內,就是我大晉的臣民。就應有共同守土之責,本官司職晉陽留守,他的兵也就是我晉陽的兵。豈有不听調遣之理?」

史弘肇說︰「主公說的這個理,哪個理的,俺還是听得不踏實。俺要問的是︰要是俺到了那里,他不听調遣,末將如何處置?」

郭威乘機進言道;「如今天下紛紛,這些外族部落入居中國,經常反復無常,實是禍患。前者那個白可久也就一聲不響地叛歸遼國去了。這個白承福留居偏關多年,雖說兵馬不多,但卻財帛富裕,听說他飲食用具,全是金杯銀盞,還用銀槽來養馬,而且還備有三年糧草,可見他積聚之豐,如果一但叛歸遼國,一切帶走,實為可惜。依末將之見,乘此機會,‘擒賊先擒王’,除掉白承福,並其部落人馬,籍沒其財帛糧草,以壯大我軍力,更利主公雄踞河東。即使中原生變,主公也足以獨霸一方以觀天下之變。」

劉知遠點頭笑道︰「郭將軍此論,甚合吾意,此行郭將軍為主帥,史將軍此去就照郭帥剛才說的做就是了。」

史弘肇道︰「剛才郭將軍是說……」

劉知遠笑道︰「王命似鋼,軍令如山。白承福若有不听調遣,敢違抗軍令者,一切俱按軍法從事。明白了嗎?」

史弘肇喜道︰「明白了,明白了。主公這麼一說,俺就明白了。」說罷,點起五千兵馬,飛火流星的,奔赴偏關去了。

接著,劉知遠又命從弟劉崇,點了三百人馬,押運糧草,?日起程,送往代州。

卻說這史弘肇風風火火的來到偏關,白承福見了,迎至帳中坐定,問道︰「將軍如此匆匆忙忙的到我偏關,未知所為何事?」

史弘肇便把于秀引兵入侵,留守劉大人有令,命本帥領人馬到此與你合兵一處,同往雁門關御敵之事,一一說了。

白承福听了,皺起了眉頭道︰「將軍有所不知,俺們來到這里不過是借居,自供自給,從來沒花費過晉國糧餉的。俺們只負守護偏關的責任,要俺們這個小小部落的兵去替你們大晉打仗,恕難從命。」

史弘肇听了,颯地沉下了臉,說道︰「本帥此次,是奉皇命而來,調動你的人馬,守土保國的,難道你敢抗旨不成?」

那白承福原是游牧民族,無拘束慣了的,浪蕩慣了的,不知天高地厚。也正因為是這個原因,所以跟各部落的可汗,頭人都合不攏,在沙陀難以立足,這才投靠石晉,定居偏關。一直也都是不受調遣的。如今听得史弘肇這麼一說,也來氣了,嚷道︰「難!難!難!別說是你史將軍,今日就是你大晉朝的皇帝來了,俺的人馬也不會跟你去打仗的。」

史弘肇听了,拍案喝道︰「王命似鋼,軍令如山。違抗者軍法從事。將士們!這白承福違抗軍令,與我推出去砍了!」

那史弘肇手下早已得了囑咐的,听得一聲令下,便雷鳴般的響應。容不得白承福半句分辯。那刀斧手已經是早有準備的,如狼似虎般的把他推到帳外砍了,接著又搜拿白承福家族至親四百余人,一並處死。

史弘肇的人馬早已四周布防,白承福的部下見頭人一家盡皆處死,個個嚇得臉如土色,紛紛跪下求饒。史弘肇忙安撫道︰「抗旨不尊王命者,只白承福一人而已,與其他人無關。爾等跟隨本帥前往雁門關,共同效忠王事,與本帥手下士兵均同一體,論功行賞。至于爾等部落留居偏關的男女老少,牛羊牧地,本帥自會派兵保護,爾等自可安心。」

說罷,便令偏關人馬立即集合,喚出幾個小頭目,陪同前往各部落營地,安撫一番。留下一百名吐谷渾老兵巡邏保護。又留下五百晉陽兵將,接防偏關。便領著白崇福的部眾,開赴朔州去了。

要說起這吐谷渾,原也是個頗強大的民族,百多年前原來游牧于河西走廊一帶,後來被日漸強盛的吐蕃侵凌,遷徙至陰山以北地段,受大唐安北都護府庇護。唐亡後,契丹崛起,立遼國。吐谷渾居住的地方,又成了遼國的國土,契丹人又對這個已日漸弱小的民族橫施暴虐。于是,在頭人白承福的帶領下,他們又跑到劉知遠管治下的晉陽找庇蔭。這個民族如今雖然仍有三萬余眾,但這次史弘肇殺了白承福,帶走了五千精壯,所剩下的多是老弱婦孺,難以復興,後來都融入漢民族,自此之後,史籍也不見這個民族的記載了。這是本書故事外的故事,附帶說說,供讀者參考,是否屬實,那就留待史家考究好了。

回過頭來再說這史弘肇,領著這支一萬余人的混編部隊,悄悄的來到朔州。先頭派出與代州聯絡的探子,亦已回報︰郭威人馬已于昨日抵達代州,就在城外安營?寨,以待遼兵。慕容彥則已奉命帶領本部人馬到雁門關協防。

郭威得知史弘肇已抵朔州,遂遣參軍張永德隨探子到史弘肇軍中協調指揮。

那于秀第一日抵達關前挑戰,守將緊守關隘,不出應戰。于秀欺守關將士不多,便下令休兵一日,明日三更做飯,四更飽吃進軍,五更定要抵達關前,一鼓作氣,要拿下雁門關。

不料第二日天色未明,遼兵正向關前行進時,前面的斥候與晉兵的哨兵遭遇。原來昨日慕容彥星夜奔赴雁門,得知日間遼兵來了挑戰,故就在關前立營。如今黑夜之間,兩軍卒然相遇,不免引起一陣混戰。戰至天明,雙方各有死傷。始知雙方大軍相遇,且各歸營寨。

于秀見是慕容彥大軍屯于此處,心想︰「慕容彥既已引兵至此,那代州必然空虛,我何不越關而過,襲取代州?斷他的歸路,再回師攻關,豈不是好。」于是,吩咐副將沒刺領五千人馬在此佯攻,纏住慕容彥。自己領了大隊人馬,趁當夜翻越白虎嶺,明日突襲代州。

沒料到郭威早就防著他可能有這一著。沿邊各路,早就遍布探子,得知于秀偷越白虎嶺,便急忙回報。郭威得報,對左右笑道︰「果然不出所料,于秀這小子見慕容將軍在關上,料我代州無人,竟來偷襲。」隨密密分布一番,左右兩軍埋伏城外山谷之內,中軍匿伏城中。又令快馬報史弘肇,火進軍,堵截其後路。

此日清晨,于秀引兵來到代州城下,只見城門緊閉,四周冷冷清清,城上只有幾個哨兵。禁不住哈哈大笑,揚鞭話道︰「城上那幾個當兵的听著︰今日俺大遼國來取你代州城來了,要命的趕快下來開門,迎你于老爺進城,饒你等不死……」

話猶未了,忽听城上一聲號炮,忽地城堞間涌起一陣殺聲,緊接著箭似飛蝗般的射將下來。于秀忙約著隊伍退了一箭之地。再看時,只見城上一排排士兵,盔甲鮮明,旌旗招展。城下城門大開,兩員將領,各領三百人馬沖了出來。

于秀見了,正中下懷。料定必是慕容彥留下守城的人馬,打諒著充其量也只不過就是這幾百人罷了,一聲號令,身後四員大將便沖將上去,接住廝殺起來。才戰了幾個回合,城上忽地又連響三聲號炮,城樓上來了一員大將,只見他銀盔銀甲,五綹髭須,年紀四十開外,身後一面大帥旗,兩旁四面旗幟各書一個郭字。于秀便知,這是郭威來了。心想︰「來了也好,反正要拿晉陽,早晚都得要拔掉你這個刺頭兒的,你先送上這兒來也好,省得到打晉陽那時扎堆兒。」便高聲喊道︰「姓郭的!你跑到代州來,躲在城樓上干嘛呢?有種的滾下城樓來,與咱家大戰一百合!」

那郭威笑道︰「姓于的你急什麼?不須本帥動手,與你交手的人來了。」說罷,舉手往兩邊一指。說︰「你來看,哪邊有誰來了!」

于秀听了,回頭向兩邊看去,只見兩側坡地上,一陣鼓噪,幾面寫著「史」字的大旗,迎風招展,一隊隊密麻麻的晉兵沖殺過來。代州城內,仍源源不絕的有晉兵殺出。心想︰「不好了!中了這老小子的伏。連史弘肇這冤家對頭也來了。」

兩軍交戰,遭敵軍伏擊是個大忌。一來是這仗打的被動了。敵方有備,自己無備。二來是亂了軍心。心想︰「三十六著,走為上著。」于是,下令把前隊作後隊,邊戰邊退,緩緩後撤。又把後隊作為前隊,敵住迎面而來的史弘肇人馬,殺開一條血路,向雁門關方向退去。

再說那慕容彥早已得郭威密令,等待于秀撤軍時掩殺沒刺。次日晌午,沒刺正指揮著遼兵攻關。忽見右邊山路上,排山倒海的遼兵狼奔犬突的敗退下來。心知不妙,忙令部下撤退。慕容彥見遼兵從那邊山路上敗退下來,關前沒刺的人馬又匆忙後撤。知是代州郭威方面已經得手,一聲令下,揮軍隨後掩殺過去。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于秀從代州敗退下來的大隊人馬,把沒刺的人馬一沖,一收腳不住。只好領著這群殘兵敗將,沒命的往北而逃,從鴉兒谷逃回雲州去了。

郭威領著三路人馬,追殺了一天一夜。見遼兵一直退回漠北,我方斬獲無數。只因恐有伏兵,也就回師代州。計斬獲遼兵級五千余,獲取戰馬七千余匹,糧草資重無數。先命史弘肇把偏關繳獲白承福的糧草財物與代州之戰的斬獲,統統押回晉陽。隨又留下慕容彥依舊鎮守代州,自己領著人馬,繞著雁北一帶的關隘據點,巡視一周,並囑咐各處守軍不得怠忽,仍要嚴防遼兵偷襲。

這日巡到饅頭山據點,守將報道︰「……饅頭山北麓,有一個山洞,不知里面有多大,洞口常年雲霧彌漫,據附近老者言說,當年李克用駐守雁門之時,曾在此處屯放了很多糧食,近幾年來,洞內經常有旋風刮出,騰空而去,人們說哪是一群妖魔偷盜里面的糧食……」

參軍張永德道︰「你別老兜圈子說的鬼話連篇,只說說你們有沒有進去看過,哪里面究竟放了多少糧食。」

哪守將道︰「小將帶了幾個人去了,離洞口遠遠看去倒沒什麼的,但走近前去時,那洞里突地一陣風刮了出來,把咱們都刮到山腳下去了……」

張永德忙問︰「後來呢?」

哪守將囁囁嚅嚅道︰「……後來就再沒去過了。」

張永德還要話,見郭帥擺了擺手,便不再言語。郭帥听得山洞藏有糧食,道︰「既然他們也不知底細,咱們倒不如找幾個知情的老者問一問,再作定奪。」

張永德听了,領著幾個將領,到附近人村中,找了幾位老人,來見郭帥。問起山洞的事兒,幾位老人都說︰小時曾听長輩說過,當年李克用駐守雁門關時,花了三年時間,把雲州的糧草運到這個山洞里藏著。後來李存勖南下洛陽當皇帝去了,但這洞口卻由于原來曾經用泥石封堵,栽上樹木,山下又駐有士兵,閑人難以走近,以後就連洞口都找不到了……

張永德道︰「你等說的是找不到洞口,但如今我山下的駐軍卻說看見了洞口,不過就是進不得去,這又是怎麼回事?」

老者們道︰「十多二十年前,有一天,突然風雷大作,轟隆一響,哪兒就塌下了一大方,露出了洞口,此後,每逢天色晦暗的日子,即有黑風烏雲從洞里涌出,往西方刮去,所過之處,多能見有糧食灑落。附近村民記得洞里是晉王李克用藏糧的,估量是甚麼神道在搬動。因此,每逢饑荒,大伙都想進去找點來充饑……」

郭帥道︰「里面有糧食嗎?」

老者們道︰「咱們誰都沒進過去。就如剛才這位將軍說的,只要有誰走近洞口,里面立馬刮風,能把人刮到山下。因此誰也沒進過。」

郭帥听了,沉吟不語,命人送出幾位老者,回頭對張永德道︰「看來洞內真藏有糧,看來還不是個小數目……」

張永德道︰「大帥的意思是……」

郭帥道︰「明兒你派幾個人去,探探虛實,咱們在遠處瞧著,看是怎麼個究竟。」

張永德領命,次日,派了一隊士兵前去察看,自己與一班將領陪著郭帥,就在山下一塊開闊地里,遠遠的?望。果然,哪些士兵甫近洞口,洞內便陰風黑霧,蜂擁而出,刮得眾人無法站立,慌忙退回山下。

正是︰甫逐遼兵離邊陲,又與妖魔奪存糧。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趙匡胤傳奇最新章節 | 趙匡胤傳奇全文閱讀 | 趙匡胤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