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的西面聳立著一塊山脈環繞的高地——山西,它東以太行山毗連華北平原,南以中條山及黃河鄰接河南省,北依外長城及陰山支系接壤察綏兩省,西臨呂梁山及黃河接境陝西省。山岳圍繞,懸崖峭壁,宛如一大天然城郭。自古以來,被譽為「表里山河」的三晉一直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無論哪一個朝代哪一個政權,如果得不到山西,在華北就很難站穩腳跟。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隆隆槍炮聲中,一個來自五台山腳下的27歲的年輕人乘機發跡並掌握了山西的政權,從此開始了他對山西長達38年之久的統治。[]他就是閻錫山。
那是一個不安分的年代,群雄並起,主義泛濫,災禍不斷,戰爭的輪子一遍又一遍地碾過古老中華的土地。1917年,當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傳來時,閻錫山驚恐地說︰「看吧,赤化全世界的大禍,快要來到中國了。」1925年大革命以後,他又說︰「國民黨終究打不過**。」在山西,他寫了《防共應先知共》的小冊子,發至學校和機關,並親編《防共歌》,讓在民間流傳;又編了一本《**的錯誤》,批評馬克思「把失業恐慌、經濟侵略戰爭的交易病誤認為分配病」。
1930年,羽翼漸豐的閻錫山聯合另一軍閥馮玉祥,同如日中天的國民黨領袖蔣介石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中原大戰」。此戰以馮、閻的失敗而告終。馮玉祥從此一蹶不振。而一年多之後,閻錫山卻起死回生,重回山西當上了土皇帝。為了加強統治,1935年,他領導成立了「自強救國同志會」,提出了人人必須遵守的信約︰「我們的使命是主張公道」、「我們的任務是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我們的途徑是︰民族革命的途徑是挽救危亡,復興民族;社會革命的途徑是實現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我們的目的是造成公道森嚴富強文明的社會」——這不過是籠絡人心的空話。他的日趨腐朽的統治只能使一切走向反面。他早已接受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德國與日本的軍事化國民教育,認為明治維新是中國政治進步的好榜樣。他常贊不絕口地稱道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軍閥的法西斯強盜政治為「飛機式的進步」。
而此時,一支衣衫襤褸的隊伍經過二萬五千里的長途跋涉,到達了同山西一河之隔的陝北。這支代表中國最先進思想的隊伍迎來了她改天換地的新曙光。
在歐洲,已顯露出大戰的跡象;在亞洲,太平洋上的島國日本正加緊備戰,其侵略魔爪已由中國東北伸向華北。《塘沽協定》的簽訂和「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偽組織出現之後,國民黨政府實際上已承認了日本佔有中國東北三省和熱河省,並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軍自由出入的地區。華北五省,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整個華北已置于日軍監視之下,為日本進一步控制華北,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準備了條件。此時此刻,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感受到了來自日本的巨大威脅。
自18世紀中葉以來,整整100年間,中國,這個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國度,不停地在血與火的**中浮沉。而抗日戰爭,卻激起了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因此,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當日本人的鐵騎席卷而來時,在山西這塊土地上,注定有一場規模不小的戰役,這便是抗戰初期有名的太原會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