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愛玲參加了那次共產黨的大會,一到會場她便發覺時代變了,真的變了,只有她自己沒有變,這「變」與「未變」之間明顯地有了某種距離。作為小說家,她自己心中的「上海」淪陷了。
張愛玲已經清楚地明白她自己心中的那個上海淪陷了,她十分清楚這一點。在發表《十八春》、《小艾》之前,她已經在醞釀另一項秘密的計劃。這計劃幾乎無人知曉,即便是她的弟弟張子靜也毫不知情。
1951年的一天,也就是《十八春》連載完,《小艾》正在寫作的那段時間,有一次張子靜去看望她,問她對未來的打算,她默然良久,沒有回答弟弟。
張子靜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中回憶說︰「她的眼楮望著我,又望著白色的牆壁。她的眼光不是淡漠,而是深沉的。我覺得她似乎看向一個很遙遠的地方,那地方是神秘而且秘密的,她只能以默默良久作為回答。」張愛玲並不回答,她的眼楮望著沒有任何裝飾品的牆壁,透出的是深沉而又執著的期盼。其實就連她自己,也沒有能下最後的決心。未來,未來到底要怎麼走??
她是在想從此離開生于斯長于斯的上海了。然而她又是喜歡上海的,一想到要離開,她心里無法不陷入深深的傷感。到底她以前從未預料到自己會有這一天,然而她又沒法跟別人講,她個人的事情不喜歡有別人介入。
張愛玲的離滬出走至今仍然是個迷。
就像上海解放後,夏衍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夏衍告訴柯靈,他要邀請張愛玲來所里工作當編劇,但因張愛玲的復雜的歷史背景,若馬上聘用,怕別人會有反對,想再等過一段時間,想再等過人們能夠客觀地分析事物時,再正式聘請。(現在想來想去我們猜測當時夏衍恐怕還是因為張愛玲的復雜的背景)然而,夏衍還沒有等到時機到來,張愛玲就離開了祖國去了香港。
就像柯靈一直把夏衍的話放在心上,想尋找合適的機會先將此消息告訴張愛玲。張愛玲听到這個消息時並不明確表示她的態度,僅僅是微微一笑。她的內心實在太矛盾了。
就像文華電影公司的龔之方、桑弧一直與張愛玲有著正面的接觸。龔之方也受到夏衍的委托,在和張愛玲有事接觸之時,曾順便問過她今後的打算和她是否留在上海?張愛玲笑了笑沒有給答案,似乎她正在考慮這個問題,也似乎是默然婉拒,這些龔之方都向夏衍一一做了匯報。
不光是夏衍,還有文華公司老板吳性栽和唐大郎也非常希望張愛玲能夠留下,所以他們一力撮合張愛玲和桑弧的婚事。當龔之方受文華公司的委托婉轉地向張愛玲提起與桑弧的事情,同時代表組織勸她留在上海。
龔之方提了「大家都說的你和桑弧郎才女貌的…….」的事情,還說了︰「听說你最近在聯系香港復學的事,是不是打算離開上海呀?夏衍讓我勸你留下。他是個重才的人,他還想請你去做編劇呢。」
張愛玲的回答依舊是默然良久,只是搖頭、再搖頭、三搖頭,最後說了一句︰「恐怕這兩件事都不大可能了。」她已決意離開上海,這個與她生命最熨帖的地方。
張愛玲對于夏衍的賞識,龔之方的好意,她是感激的。她一生中,只要是得到別人的一些好意,都心存感激,恨不得縫個袋袋兒裝好,長長久久地擱在心上。
張愛玲去意已決,而且她也不願意拖累桑弧。她知道,她與桑弧在一起,桑弧絕不會有好結果的,張愛玲的抉擇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是多麼的正確,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試想想「如果張愛玲與桑弧結婚了」結局會怎麼樣︰
1.如果張愛玲與桑弧結婚了,桑弧還會任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導演嗎???(桑弧53年就開始任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導演)
2.如果張愛玲與桑弧結婚了,桑弧還會有精力編、導那麼多優秀的影片嗎?歷次的政治運動桑弧應該是政治運動的靶心。(桑弧開國以後編、導十多余部影片,如果他與張愛玲結婚,受著張愛玲的牽連,他應該是歷屆「運動員」。)
3.如果張愛玲與桑弧結婚了,桑弧還能拿到那麼多的國內國際大獎麼???(桑弧于1954年《梁山伯與祝英台》、1957年《祝福》分別獲得第八屆、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和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1979年的《她倆和他倆》、和1984年《郵緣》分別獲得國家文化部的優秀影片獎;《亞洲周刊》評選20世紀100部的中文片,桑弧的作品就佔了三部,數量比蔡楚生和張藝謀都多。)
4.如果張愛玲與桑弧結婚了,桑弧會遭到很多的是非口舌。本來桑弧在文藝圈中口碑很好,沒有一點大導演的作風,也從來不發脾氣,更不隨便添加篡改作者的原創作品。如果與張愛玲結婚,桑弧會因為張愛玲的歷史問題而遭口碑是非,這是毋庸置疑的結局。
沒有「如果」。
不管今天人們如何去看待這件事情,至少在當時張愛玲的出走離滬是令熟悉她的和不熟悉她的人都很為詫然。不僅僅是詫然,而且是深深的遺憾。為她而遺憾的有︰
1.首先是她多年的相知柯靈;2.還有她事業的合作伙伴加好友桑弧;3.還有她的朋友們龔之方、唐大郎;4.還有文華公司總裁吳性栽;5.也有她不曾謀面卻對她異常看重的中共文壇元老級人物夏衍。這也算是朋友,另外一種朋友。其實所有這些人都是張愛玲的好朋友。
此前張愛玲與桑弧本來計劃三度攜手合作,拍攝張愛玲的長篇小說改編電影《金鎖記》,然而由于時局動蕩,終究未能如願。然而不管怎麼說,「叔紅」是可謂桑弧的「變身」,是與張愛玲秘密交往的一個見證。他這樣積極地推崇《十八春》,除了視張愛玲為知己的緣故外,或許抱著借此再度合作的心願也未可知吧?
我們這里不得不插上一段。幾十年來,桑弧對自己和張愛玲的往事一直諱莫如深,只字不提,不知先後有多少記者、學者、「張迷」去采訪過他,詢問過他,然而他只是回答︰「年數已久,不記得了。」
張愛玲的「張學」研究者陳子善教授曾向柯靈詢問桑弧願不願意談談他跟張愛玲的一些往事,柯靈認為桑弧什麼也不會說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陳子善終于有機會與桑弧面談,果然桑弧在對待張愛玲的事情上很是小心,未容陳子善多說,桑弧便連連表示對以前的事情不記得了。陳子善還不甘心,他與桑弧的兒子李亦中原先是華中師大的同事,李亦中對他的父親桑弧與張愛玲交往的事一無所知。
1995年,桑弧撰寫長篇回憶文章《回顧我的從影道路》,分四期在《當代電影》上開始連載,雖然避不開張愛玲三個字,卻著墨很少,她的名字只是一帶而過,而關于張愛玲參與過的電影編劇《哀樂中年》,桑弧更是連她的名字也沒有提。
張愛玲後來在香港結識好友宋淇曾說過,《哀樂中年》有張愛玲的筆觸。宋淇更深的說︰「張愛玲的touch,桑弧是寫不出來,桑弧沒有那個靈氣。我問過張愛玲,她說你不要提,你不要提。她大概和桑弧有相當的感情,是幫桑弧的忙」。(注︰touch格調、風格、筆觸、潤色)
張愛玲逝世後,桑弧也並沒有寫什麼悼念和回憶性的文章。
然而我倒覺得這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最高敬意,不是夸夸其談,而是緘默如金——只把張愛玲放在自己的心坎上,絕不輕易于口,輕示于人,免得被涂抹,免得弄到最後變成面目全非。
這也像張愛玲自己的作風,她也從不在文字里正面描寫她的男人或她最愛的人。她寫過追悼胡適的文章,卻沒有寫過悼念母親的文章——那是她私心里最珍貴的記憶,不要與人分享它。
我向來認為,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懂得在什麼時候沉默——不過,這對我們這些八卦的俗人來說,也著實是一個遺憾,誰叫我們這樣喜歡窺探他人的私密呢??所以我們都叫做「俗人」!!
桑弧于2004年9月1日在上海瑞金醫院病逝,享年88歲。
靈堂設在茂名路老公寓樓內的桑弧家中,布置得十分簡單︰小小的遺像旁供奉著幾部他生前的代表作vcd,《太太萬歲》也在其中,于冉冉燭光中與他默默相對。
更戲劇話的是,同日晚,導演石峻新排的話劇《太太萬歲》正在劇院演出,石峻且致辭提醒大家9年前的今天,當年電影《太太萬歲》的編劇張愛玲辭世,今天的演出也是對她的紀念。(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尸體被發現與美國洛杉磯公寓里,而法醫檢測,有可能死于一星期前。)
石峻他還不知道,桑弧導演也在這天走了。
張愛玲與桑弧他們倆相隔9年逝世,竟然死在同一天。
這太像是一種約定或者儀式,桑弧他也許可以借著《太太萬歲》作憑證,與張愛玲的靈魂在天堂相認,在那里,桑弧終于可以說出壓抑了60年的心里話了麼??
張愛玲後來在美國改寫《不了情》,《不了情》里的家茵離開了宗豫,而張愛玲離開桑弧,這亦是一段「不了情」。
張愛玲的出走,最終成了仔細權衡後的無奈結果,同時,也在她的生命歷程中再次畫出一個轉折,一個並不歡悅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