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錦商 155撮合,置產

作者 ︰ 靚

)

那天以後,過了沒多久,某天周三娘再次出現溫家大院,帶著她六歲的幼弟,大大方方地跟在外面干活的眾人打招呼。溫氏便讓小松帶周小弟玩,和周三娘在花廳聊了片刻,便帶周三娘去三園。

龔桂子跟文成峰等人正在三園里一畦畦地菜地行走檢查,見溫氏來了,都叫了聲東家。溫氏向文成峰遞了個眼色,文成峰是個機靈的,當即對龔桂子說他肚子有點不舒服,把手中的簸箕往龔桂子跟前一放,撒腿跑了。

簸箕是用來裝拔除的野草,溫氏往果園那邊看了眼,對周三娘道︰「三娘,你要不介意,幫接下活兒,我去果園那頭看看。活兒很簡單,有不懂讓桂子教你。」

周三娘是個伶俐人,知道是溫氏為她和龔桂子創造接觸的機會,爽快地應道︰「慧娘,你去吧,這活兒我能應付得來,真不懂我就問桂子大哥。」

上一次她稱的是龔桂子的姓名,這一次轉口叫桂子大哥,讓龔桂子面上一紅,心里升起一種從所未有的奇異感覺。

隔著幾壟菜地那邊,陳光發等兩名長工心知肚明,臉上笑著,偶爾偷瞄一下兩人。

好兒和明笙兒走進三園,看到的就是龔桂子和周三娘一前一後在壟間行走,手里提著簸箕,不時彎腰查看是否有雜草蟲子。

周三娘對這菜園是充滿驚異和不可思議的,因為這些菜長勢特別喜人,最令人驚嘆的是菜葉都沒有出現蟲眼。走了十幾畦菜地,就只發現了兩三根雜草,連只蟲影都沒看到。

「桂子哥,你們是怎麼把菜侍弄得這麼好的?」周三娘忍不住問道。

龔桂子道︰「東家祖上是種菜的,東家特別會種菜,具體咋弄,咱們也不大清楚。不過,東家對大伙都很好,很多活兒都跟著一起干。過年節時,還會親自下廚燒菜給大伙吃。」

龔桂子的話樸實無華,話里行間充滿了對溫氏的感激和尊敬。周三娘不禁抬眼往果園方向看去,想及蔡家嫂子對溫氏的評價,再看這偌大的菜園和果園,不由得也升起敬佩之意。

「桂子哥,我听說,你把自己賣給了溫家?」

「嗯。東家是難得的好人,對我有知遇再救之恩。」

龔桂子動情地說道,往果園方向看去,又收回目光,認真地對周三娘道︰「是我自個要賣身的。如果沒有東家,就不會有今天的龔桂子。周三娘,我過去被人視為不吉之人,我不想瞞你……東家跟我說了,你是個好姑娘,我這樣的人,東家和蔡家嫂子願意幫我,我心里已經很感激不盡。如果你覺得不能接受我賣身,我不會勉強你。」

說完這番話,龔桂子默默地轉到另一菜壟去。周三娘望著他的背影,有些怔然。

驀地,「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清脆的童聲在身後響起,嚇了周三娘一大跳,回身一看,好兒和明笙兒正拍著手,沖她笑著歡叫。

好兒轉頭往陳光發等人招招小手,再眨巴下眼楮,又朝龔桂子努努小嘴,示意他們快跟過來煽風點火,給他們加把勁兒。

周三娘是個有主見,膽兒也相當大的人,她既然敢提出單獨來偷偷相看男方,過後又再次上門,還帶了自家小弟一起,就說明她對龔桂子是有好感的,想跟男方多一點兒接觸,多一點兒了解。而從龔桂子的表現看,顯然他對周三娘也是喜歡的。

好兒很佩服這樣的姑娘,在這個年代,實在是難得了。既然雙方彼此都好感,那作為旁人的他們,幫兩人添把火旺一旺,促成一樁美事,何樂而不為呢。

「桂子,來來,到這邊來。」陳光發等人放下手中活兒,去擁著龔桂子往周三娘這邊走來。好兒和明笙兒則一邊一個,拉住周三娘的手,兩張小臉笑嘻嘻地。

陳光發率先開口,「周三姑娘,大話我們不會說,我就說大實話,我不是本地人,跟龔桂子共事了這麼久,他話不多,可干活勤快,人老實,心腸好。你們姑娘家要嫁人,就該找他這樣的,會過日子,會心疼人。」

文成峰不知從哪鑽了出來,笑道︰「周三姑娘,我們龔桂子可是識文斷字的人,你還不知道吧,我們東家每天都抽空讓大伙讀書認字,桂子哥學得可認真了,他寫的字比我們在場的幾個都要端正好看。」

識文斷字四個字,讓周三娘眼楮為之一亮。她一直想要找的,不就是想找一個踏實、脾性好,又會讀書認字的人嗎?

「周三姑娘,不是我們吹,龔桂子這樣的男人你如果錯過,我擔保你會悔得腸子都綠了。」

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地,龔桂子早已尷尬得滿臉通紅,又心知大伙是為他好,想責怪的話就楞說不出來,看了看周三娘,最終還是選擇了沉默。

溫氏靜靜站在菜畦最外邊上,唇邊帶著一縷微笑,龔桂子的確是個適合過日子的好男人,端看周三娘的選擇了。

鄭文祝帶來了好消息,說他隔壁村大新村有人要賣地,共有五十六畝,沒分散,都集中在一處,讓溫氏帶人過去看看。鄭文祝是樂民村的,離落日村也就十里路左右,大新村就毗鄰樂民村,距離等同。

溫氏當即帶上黃炳、李東信兩人,驅車前往大新村相看田地。好兒和明笙兒自然不能放過出外的機會,也跟車前去。

鄭文祝所說的幾十畝田地,處在水田和旱田地界,也就是說,這五十六畝田地,有差不多一半,是屬于旱田,另一部分屬于水田。水田部分三面毗鄰別家的田地,呈個長方形狀,連接的旱田部分,延伸到了山坡附近。好兒看了看那些山,石頭居多,都不高,頂多只能說是丘陵,不能稱為山。

黃炳和李東信都是種田把手,兩人仔細察看後,說水田的土壤不錯,如果買下來的話,再翻松施肥一次更好。而那些旱田,種小麥玉米或豆類都很好。

李東信想了想,對溫氏道︰「東家,我來了這麼久,就沒看到有人種甘蔗,我去的幾次鎮上,也沒見有人賣甘蔗。在我們那,這樣的土質,大都拿來種甘蔗,種豆類,種紅薯。」

好兒听得眼楮亮晶晶地,她來了幾年,就沒見過甘蔗,更別說吃了,想想甘蔗的清甜美味,她就想流口水。曾經問過常四叔,都說那是正南方的物種,彭城這邊,沒人種,他們也還是听常樂說起過的。

「東信叔,如果我們要種甘蔗,這里的氣候適合嗎?還有,要怎麼才能弄到甘蔗種呢?」

李東信道︰「這得看你想在什麼季節種,如果是正月二月種,六七月就能收,如果秋天種,那就是冬天收。至于甘蔗種……東家,如果您信得過我,我可以回去老家一趟,買好蔗種帶回來。不過現在過了最好的時節,不能種,要種得等下半年了。」

溫氏以前也听過甘蔗這東西,卻沒見過。听李東信說也不難侍弄,有心買下,便問鄭文祝價格。

「水田的貴點,每畝五兩五銀子,旱田每畝四兩銀子。」鄭文祝就說道,「原是鄭五爺家的地,他見旱地收成不好,索性一塊出手。鄭五爺家上千畝地,人不差這點地。」

鄭五爺是樂民村的鄉紳,居于大新村的這幾十畝地,是以前買下的。鄭文祝還直言不諱地說,他打听過了,當初鄭五爺買下時,水田每畝才四兩五銀子,旱田三兩五銀子。這等于是說,人家如今轉手,從中賺了一筆小錢。

買還是不買?溫氏一時有點想不準,問鄭文祝還有沒有旁的要出手的土地。鄭文祝說有兩處,離得比較遠,他就不打算跟溫氏推薦,因為離得太遠,不好管理。

「要不這樣吧,溫老板,咱也是老熟人了,你回去先想想清楚,不急,我這邊,給你拖一拖,再幫你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鄭文祝熱心地說道。

這正中溫氏下懷,忙謝過鄭文祝,帶人回了溫家大院。

過了五六日,鄭文祝這邊尚無動靜,高山那邊卻傳來了好消息。等阿旺、小樹沐休日,溫氏便帶上兒女們一塊同往相看。

高山幫找的是一個莊子,位于北封縣轄下的文秀鎮不遠,含兩百二十畝田地,一百一十六畝山坡,帶小片林子,一個大水塘,一座兩進的農家院子,一個單獨分開的養豬養雞院子。

此外,原本有三戶人家在莊上干活居住,如今莊子易手,有一戶人家被原主帶走,剩下兩戶。原主解釋說,帶走的那一戶,跟他家的管家有親戚關系,因而跟著一起。余下兩戶,也都是老實勤快的,對打理莊子都有經驗,也願意留下繼續。

原主開價是五千二百兩銀子,還可商酌議價。好兒一家在莊子內外轉了一圈,覺得交通挺方便,離北封縣也就十七八里遠。莊子也夠大,田地土壤也好,又有現成的人手。而自家在北封縣開有鋪子,如果買下,今後在莊子這邊種植糧食、蔬菜、果樹、養魚等,供應自家外,還能就近售賣,實在是最好不過。

鄭文祝得到溫氏點頭,便帶了陳六聲跟原主議價,最好以四千八百兩的銀子將莊子買下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隆重推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農門錦商最新章節 | 農門錦商全文閱讀 | 農門錦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