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錦商 187細說

作者 ︰ 靚

)

「哈哈,我替咱全村謝謝邱老爺子您了。」村長笑得甚為開懷。

邱三彪見小貨郎家表了態,村長的兩只眼楮炯炯有神盯著自己,壓下心中的肉疼,說道︰「我家日子好過也沒多久,想越也越不過去村長和里正家。我就代表我一家,出八十兩份子錢。」

那邊,林大梅一听,就忍不住跟陳小鳳道︰「真是摳門要死!」

常四嬸道︰「大梅,別說這話,人家出多少是心意,就算一份都不出,也是人家道理。」

「四嬸,我就是看不過眼……」林大梅沒有說完後面的話。

邱三彪家都跑宜城開鋪子去了,據說今年又開了兩家,宜城離落日村遠,大家也不知是做什麼行當,就知道邱三彪家的確是賺了大錢。私底下還曾有人拿邱三彪、小貨郎家和溫家比較,議論誰家賺的錢更多。議論的結果是,小貨郎家多年積聚,賺錢應該是比溫家還要多,邱三彪家可能不如溫家多,估計也差不遠,要不他家能使奴喚婢,王月蘭能穿金戴銀,天天綾羅綢緞身上披?瞧他家兩兒子,都肥成啥樣了。現下竟然只捐八十兩,不少人就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村長家的大兒子負責登記造冊,村長等人開了頭捐錢,其他人家也就不甘落後,紛紛排隊上前捐款。捐多少都隨自個心意,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要看自家情況量力而行。

這其中,捐的比較多的有,常四叔家捐一百兩,萬永林家捐三十兩,黑五家捐二十兩,劉寶亮家捐十兩。而二崽子家跟著吳二伯家,同捐了三兩銀子。

等到全部人都捐了錢,村長和里正等人清點兩次數額,確定無誤,向大家公布集資總數,統共是一千三百一十五兩銀子。

王月蘭大聲問道︰「村長,建一所學堂用得了這麼多錢嗎?這要是錢多出來用不完,是不是該退回給咱們?」

村長放停手中大煙筒,呵呵笑道︰「你就是不提,我也是要給大家伙說說這個用錢問題的。」

「上瑤村的瑤田私塾,大家都知道,都看見過吧?就幾間屋子,一個小院子,建那樣的私塾,是花不了多少錢。但是,我剛才也說了,咱要建,就建一所上規模的學堂,讓咱村的學堂,日後名聲遠播,十里八鄉的孩子,都想來咱村的學堂念學為榮。」

村長說完,取出那張學堂設計圖展開舉起,繼續說道,「大家看,這就是咱村要建的學堂平面圖,初步設定學堂佔地十畝。是一座三進大院,帶東西跨院,全部用青磚黑瓦,好木梁建造。這就得請專門造房的工隊來建房子。學堂內,學堂門前及周邊,也要進行改造、美化,這就需要種植樹木花草。」

「如果在咱村有合適的位置,買地費用就能免去,如果咱村找不出合適的地方,就得跟別村交換土地,還有可能得掏錢買地。這是其一。請造房工隊,咱得支付工錢,包吃住,這是其二。學生們上課用的桌椅,學堂里的其他設備等等,這是其三。請管事,請夫子,這是其四……」

村長逐一地細說每一項要用錢的地方,全村人都安靜專心地听著。

最後,村長收起平面圖紙,對大家說道︰「為了讓大家放心,建學堂的所有費用支出,都將詳細記錄賬上以供查閱。如若有多出的錢,就成立一個學子基金賬戶,剩余的錢,全部用于學生和學堂上。」

大家就都紛紛點頭說這樣好,有賬可依查,就不怕有人渾水模魚吞錢。王月蘭不吭聲了。邱老爺子撫著下巴的山羊胡子,含笑點點頭。

村長又道︰「籌建學堂,需要有人管理監督。我有個提議,讓出錢出物最多的幾家,每家出一個人,共同管理,互相監督。大家可有意見?」

村民們相互交頭接耳一番,大部分人就出聲說沒意見,人家出錢多,該人家管理監督。

邱三彪立即表態沒意見,他家就他去管理。邱老爺子則點了二兒子的名字。于是,由村長做統管,由阿旺、常四叔、里正、邱偉光、邱三彪、萬永林、黑五爹、王寶亮八個人組成的管理隊伍成立了。

邱三彪問道︰「村長,這麼多人管理,具體誰都管些什麼?」

村長道︰「不急,等確定學堂建立的地點,大家再坐下來商討這個問題。」

散會後,村長、里正和阿旺三人,立即在村里外尋找合適的位置。落日村的人家本就不多,統共二十四戶,如今搬到落日河對岸的人家,就有常四叔、萬永林、黑五爹、吳二伯,里正以及村長自個家。徐大才最近也在對岸買了地,不久也要起房。據說還有三四戶也有打算,想搬到對岸居住。

落日村就靠在落日河邊,村子三面都是莊稼地,出村的路很好走,去鎮上路程也近,可說是交通便利。三人在村里外轉悠,一邊商討著,最後一致相中了村頭那片地兒。一丈量長寬,正好七畝地。

阿旺指著旁邊兩塊田問道︰「村長伯,這是誰家的田?」

村長看了看,說道︰「這是德興家的田地,左邊過去那些,是上瑤村的。」

阿旺道︰「如果能把這幾塊田地圈進來用,基本夠了。」

這幾塊田種的都是稻子,再過兩個月就能收割。且不說人家願不願意讓出,更換別地方的田地,如果想這個月就動工,那也不可能的事。

里正道︰「能圈進來用,正好這地兒方正。先別想那麼多,先找人打听下,這幾塊田是上瑤村誰家的,過去跟人商量看看能不能出讓更換。德興家這塊應該不成問題,益咱村子孫後代的事,他一家也是通情理的。」

三人商量後,村長和阿旺親自去上瑤村找其村長打听,里正則去常德興家勸說這事。

卻說阿旺和村長萬友田找到上瑤村村長莫易綱,先詢問那幾塊田地是誰家的,再把來意說明。舉人老爺親自登門拜訪,莫易綱頗是榮幸,忙將二人請進堂屋上茶招待。待一听是要建學堂,就納悶不解了,這不有家瑤田私塾嗎,附近的娃兒都是來這念學,咋還要建學堂?

阿旺就笑著將建學堂的初衷和想法說了,又將建立一所上規模的好學堂的種種好處詳細列舉。

莫易綱專注地听完,也生了自個的想法。瑤田私塾不成氣候,一是學堂窄小,居于村里頭,二是請不來好夫子。當初也就是讓娃兒們能識文斷字,沒想那麼深遠。

如今听了阿旺的暢想和展望,莫易綱也心動,尤其當知道阿旺當初就在瑤田私塾念過學,後來是轉到縣城的東風學堂,才考取秀才,後又考取舉人。縣城的東風學堂有名氣,莫易綱是知道的。如果能在自家門前建一所像東風學堂那樣的,再請來好的夫子,還愁不出人才嗎?

莫易綱是個風風火火的性子,說他也想帶村人加入湊份子錢。當即就讓阿旺和萬友田等候,他立即召集村人到自家門前空地開會,將籌集資金辦學的事情說了。

上瑤村人听了後,有的認為村里頭就有私塾,沒必要再湊什麼份子錢辦學,有的人覺得這鄉下地方,哪個會來?有的則表示听村長的。

一時間眾人紛紜。阿旺和萬友田互相交換眼神,覺得莫易綱雖有心辦這事,只怕村民是不願意,或者說是沒那個意識。

這幾年,在溫家的帶頭和幫助下,落日村得益最大,全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溫家把固定種菜也發展到鄰近幾個村子,在不影響種稻麥的前提下,這幾個村大部分人家都成為溫家的固定菜農,平均每戶種植三到五畝的菜地,每戶人家種的菜種也不盡相同。

而收割菜蔬,運輸,需要不少人手,那些沒有種菜的人家,就給溫家打短工增加收入。一些人口多的家庭主動要求成為溫家的佃農,是因為溫家不苛刻他們,這也為他們增了收入。此外,溫家還從他們當中,選招了一些人去鋪子做伙計,這又是一項收入。雖然和落日村相比,還有點差距,但也不大了。

而落日村人口少,萬友田早年也是見過一些世面的,從阿旺和四兒身上他又看到了另一種希望和期盼。

溫家的長工下人,個個都識文斷字,連帶在溫家做事的村民也跟著識了不少字。他們常日跟溫家接觸,多少也受了些兒影響,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回了家里,又在有意無意中,將這影響慢慢地浸到自家人腦子里。這也是萬友田召集全村人開會能順利取得響應支持的原因。

不出阿旺和萬友田所料,莫易綱並不能說服自村人也參與建設學堂,只好作罷。叫了那幾塊田地的兩主人留下,萬友田便把來意說了,希望能更換那幾塊田地建學堂用,並把更換的位置給說明。

兩人想了好一會,又走到邊上去咬耳朵,才過來說更換是可以,但他們有個要求,就是學堂建好了,他兩家的娃兒也要送去學堂讀書,束脩減免一半。(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隆重推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農門錦商最新章節 | 農門錦商全文閱讀 | 農門錦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