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的那些事 第二十二章 人哪去了

作者 ︰

粉絲廠、澱粉廠的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工廠里更加忙綠,為保證按時足量的交貨,全面履行合同,廠里著手制定了嚴格的考勤制度、獎罰規定。

工人們開始加班加點,有的村民因為無法應付工廠工作與家務活的雙重夾擊,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導致家人吃不上熱飯菜、雞、鴨、狗餓得到處亂穿、拼命叫喚,菜園的蔬菜快渴死了,地里莊稼也疏于管理。

原來的生活秩序完全打亂了,有人開始喊苦喊累,有人退出不干了。這事反映到村委會,王大春感到確實是個問題。

一來村民們懶散慣了,從來沒有時間觀念,按時按點的上下班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束縛,應該有段適應期。二來農村的工廠畢竟不同于城市,有著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差異,大部分工人是本村的村民,他們具有雙重身份,進了工廠是工人,回到家里抗起鋤頭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農民的本分是種好地,多出糧食,抓好農業生產是村委最重要的頭等大事。沒有糧食吃,空著肚子能上班嗎?都不種地了,上哪買吃的?上哪買工廠生產用的原料?

農業是根本,農業是基礎。

王大春打算到兩個廠子轉轉,計劃再招一批工人,跟班實習,盡早熟練掌握操作技術,以應對越來越多的生產任務,盡量減少加班加點,農忙時間空出人手,保證莊稼的管理、收割。

走進車間,發現幾個崗位都空著,人哪去了?仔細詢問,得知村東頭李爺爺病死了,本家族的人和親戚朋友都去奔喪了。

在北方農村,紅事(婚事)叫,白事(喪事)到,就是說,誰家有喜事,喜主自己逐個通知親戚和朋友,或者下喜帖,通知到每一個想邀請的人。

接到通知的你根據平日交往,可以選擇去還是不去參加婚宴,沒接到通知的人是萬萬不可到場的,你貿然前去,不只是沒有你吃飯的坐位,還會引起喜主的反感。

不通知你總是有原因的。

倘若誰家辦喪事,家屬的哀嚎就是通知,家人會懇請祖里有威望的老人操辦喪事,既主事人包辦一切。

左鄰右舍、親戚朋友口口相傳,電話通知,自動到場燒香燒紙,表示悼念。平日里有些小矛盾小摩擦的村民,會借著這個機會主動示好,這一行動能得到大多數人稱贊,事主不接受會被村里人鄙視。喪事歷來是村里化解矛盾的最佳機會,所有參加吊唁的人都是不請自到。

同族的人必須到場幫忙,除非你有充足的理由告知,例如你病了爬不起來,或家里有大事實在走不開。無原因不到場是永遠和事主絕交的表示,以後很難趕好,矛盾會越來越深。

有人調侃農村的這一習俗。

喜事叫,不叫不到,誰參加喜宴不得帶銀子,先餓一頓再敞開肚皮大吃,很少有人能吃回來,說白了,喜帖就是罰款單,農村現在最少一百元才拿得出手。

白事到,農村參加喪宴只需帶一個燒紙墩,最貴的六元錢,喪宴飯菜不比喜宴差,多劃算啊,而且是全家去吃。

難怪廠里工人不做工,跑去參加喪事了。一些人是不得不到場幫忙,一些人是蹭吃蹭喝了。

看來每個車間小組不能是同姓人,不然,一有喜事、喪事全部走光了,機器不得停嗎?

在農村做事要處處考慮到村里的風俗習慣,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阻擋的,只能逐漸蠶食它、疏導它,改變它。

存在即合理,一切現象的出現都有它正面的地方,不只是糟粕。人們對葬禮的興起也是褒貶不一。

听老人們說,無產階級特殊時期期間,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四舊,立四新,紅衛兵小將們勇敢的把村西頭的土地廟搗毀了,把每家供的祖譜燒了,誰家敢供奉,拉出去游街。

那時結婚,自行車上纏上大紅綢帶,中間結一大紅花,車座上鋪一紅線毯,**倌自己把新娘接回家,不拜天地,不拜爹娘,拜偉大領袖毛主席,拜中國共產黨,拜完不能入洞房,隊長親手交給新郎和新娘每人一把鐵鍬,先到地里翻片地,再回家,以示勤勞過日子。

喪事就更簡單了,族人幫忙,把逝去的人入土,中間沒有繁瑣的儀式,到場的人也很少,喪主準備四大盆不同的素菜,撈上一鍋大米飯,或蒸出一鍋饅頭招待幫忙的人。

記不清從什麼時間開始,婚事喪事越辦越隆重,越來越復雜,花費數目驚人。村西頭土地廟重新建好,有模有樣,起脊伸沿,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灰瓦房,用來給死人報大廟、送盤纏。

婚宴、喪宴,一般的村民花費都在一萬元左右,這給村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事主也心疼,可不得不順應習俗,免得被他人笑話。

王大春決定去李爺爺家看看。

李爺爺得的是癌癥,從發病住院到停止呼吸堅持了一年半時間,享年八十三歲。

先是手術,再是化療、放療,期間配合中藥輔助治療,去過省城、到過北京,無數次看醫生,名貴藥品、鄉間偏方吃了無數副。療效只是暫時的,人還是一天天衰弱下去。

李爺爺養育了五女二子,孩子們都還可以。生病期間,倆兒子負責藥費、生活費等各種費用,女兒參與看護,孩子們輪流值班,一人一天,一星期一換班,子女們也算盡心盡力侍奉了老父親,其間磕磕絆絆,嘰嘰歪歪,生出了許多的矛盾。

李爺爺大兒子在省城一中學當老師,兒媳在省立醫院當醫生,得天獨厚的醫療條件使老李頭沒受多大委屈。開刀住院期間,兒媳全程監護,大兒子包下了所有費用,讓多少無錢醫治的村民羨慕啊。

李爺爺家實行的是傳統養老方法,倆兒各有一座老宅,李爺爺兩口子住在大兒的房中,與小兒相鄰,日常生活起居由小兒照顧,老兩口也常常到省城大兒子家住上一段時間。小兒子和媳婦在村里粉絲廠上班,生活富裕,家庭和睦。

李爺爺只管跟倆兒子要養老費,從不用女兒們掏生活費。說什麼︰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閨女上門是客,理應好飯好菜招待,沒有付飯錢的道理。女兒們平時不給父母錢,每年八月十五送一只雞,生日送一百元,過年再送一百,這就是養女兒得來的回報。

大女兒和小女兒嫁在本村,都是一般人家,在村里生活也屬于中等水平。二女兒雖然外嫁他村,可在鎮上小學當語文老師,中午多在爸媽家吃飯、休息。

李爺爺家里從來不斷人,吃飯時總是熱熱鬧鬧一大桌,女兒們常常帶來新鮮的蔬菜和肉品,有時搬來新推制的面粉。

李爺爺固執的付錢給女兒們,時間長了,女兒們已成了習慣,給父母買的東西一定要收錢的。有一次,小女兒到集市上給媽媽帶了一斤豆芽菜,花了兩元錢競伸手跟媽媽要,這一幕恰好被小兒媳撞見,瞬間臉就變了色,沉默了片刻,轉身出門走了,從此一個禮拜沒有登婆家的門檻。

村里開始風言風語議論女兒們,傳來傳去,添油加醋,風快傳回了她們的耳朵,太讓人難堪了,臉面往哪里放?女兒們就暗暗的恨起了弟媳。

父親住院期間費用理所當然由兒子們掏,她們出力陪護已經是怨聲載道了。小女兒提出︰看護費伙食費也應該由兒子付,兒媳不服,你照顧自己的父親,還要弟弟付工錢,我們找誰要去?

自此,兒女們面和心不和,不過所幸沒有耽誤李爺爺的治病和照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俺村的那些事最新章節 | 俺村的那些事全文閱讀 | 俺村的那些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