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第四十四章 蘇芬終戰

作者 ︰ 無財者無能言財

「啾啾啾~」幾陣呼嘯的怪響刺破拂曉的天空,讓數以千計拖著詭異尾焰的彈丸向著蘇聯人在科特卡港的外圍陣地和工事、倉庫飛去。

「怎麼回事?」軍需官狄米奇抬起頭來,看到幾顆還散發著尾煙的彈丸向著自己的車隊飛來,「究竟是哪里冒出來的敵人???」

帶著這個疑問,狄米奇的運輸隊在剛剛開出科特卡港的路上就被炸飛上了天,殉爆的「斯大林之錘」等重炮的彈藥幾乎把周圍方圓數百米的地方夷為平地。

崔可夫軍長被巨大的震響和怪叫驚醒,可是當他拉開窗簾的時候,卻發現遠處那幢原來巍峨矚目的軍需倉庫已經被夷為平地了,停著數百輛運輸卡車的蘇軍車場也化作了廢鐵瓦礫堆積的墳場。而更慘的則是那些「不小心」命中蘇軍駐扎營房的炮彈。

這種爆炸的威力,這種驚人的效果,讓他想到了幾個月前看到過的蘇軍秘密武器測試——當時,作為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得意高足,他才有幸見過那種被視為蘇唯埃最高機密武器的發射威力。

這是火箭炮的攻擊?芬蘭人怎麼可能有這種秘密武器的???這可是蘇聯軍隊的不傳之秘啊!而且,崔可夫不是沒有見識的人,火箭炮的全套系統重量動輒十幾噸,就算退一萬步,芬蘭人從莫斯科偷到了現在蘇聯軍方中全部的20多套火箭炮,也不可能把這些東西從沼澤湖區和雪封山區之間運輸過來的,這不是雪橇可以做到的。

「嘶嘶嘶~噠噠噠~」芬蘭人顯然沒打算給他過多的反應時間,上千發彈藥一股腦兒丟進科特卡港防區後,芬蘭人立刻就發起了進攻,他們的步兵部隊經過連夜的山間跋涉和滑雪,已經在蘇軍警覺起來之前,潛伏到了科特卡港外圍的雪原中。僅僅依靠第一輪密集的火力準備後,在防線上成功撕開了口子的芬蘭人就悍勇地發動了進攻。

「快點干,爭取5分鐘內再打一輪,不要拆那些木殼了,整個塞到導軌發射筒上!一定要在蘇聯人的炮兵反應過來之前盡可能多的消滅蘇聯人的反制力量!」

一群芬蘭炮兵在距離科特卡港不足5公里的雪域丘陵上擺弄著他們剛剛從德國人那里拿到的秘密武器。這種可怕的新武器在剛才突襲的第一瞬間,就給蘇聯人造成了重大的傷亡和混亂。

那是一種用輕盈的德制40mm博福斯炮炮架(注意︰僅僅是炮架)假設的6管火箭炮,使用的是150mm的彈藥,彈頭**裝藥量達到了19kg,爆炸威力比普通的6英寸加農炮還要大。

此時此刻,蘇聯人已經造出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型車,還處在改良測試階段,但是蘇聯的「喀秋莎」系統重量將近十噸,而德國人這批看上去粗制濫造的火箭炮雖然發射彈藥數量山只有蘇聯人的三分之一,但是重量卻不足400公斤——芬蘭人在把炮架和炮身分開移動的情況下,兩幅單人滑雪板就能承載起這種武器。

蘇聯人是沒有辦法想象這種武器的存在的。

蘇聯的火箭炮之所以沉重,德國人的之所以輕盈,這與雙方的設計思路不同是有很大區別的,蘇聯人發射的是尾翼穩定、單火箭噴口彈藥,加工簡便易于量產成本低廉,但是他們的火炮就會更加笨重和昂貴——因為這種火箭彈不會自我旋轉,方向穩定性很差,毫無精度可言,為了不至于讓炮彈打出去後偏離幾百米乃至上千米那麼夸張,蘇聯火箭炮需要一個和傳統滑膛炮炮管一樣長長的發射導軌,這讓其炮管重量比德國人的同類產品重了數倍,而且還需要增加額外的炮架機構來平衡因為尾焰後座行程加長導致的額外後坐力。

德國人的火箭彈則不同,德國人從1935年港開始研發火箭炮的時候,在炮彈方向控制上采用的就是多噴口螺旋噴氣推進的方式——與蘇聯火箭彈的1個噴口的火箭彈不同,德國人為了追求最高的射擊精度,在最多的時候給測試彈體安裝了多達26個沿著彈體外部均勻圓周分布的噴射口,每個噴射口都按照線膛火炮慣用的14°螺旋角側傾,使用這種噴射口發射出來的火箭彈可以模擬線膛火炮發射的那種炮彈一樣的自我螺旋特性,從而保持彈道精準,因為彈體螺旋飛行,因此也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安裝安定尾翼。

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螺旋彈的精度可以和線膛火炮媲美,進度遠遠高于蘇聯人幾乎等于胡亂壓制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是德國人追求精密的天性所極力追求的;劣勢則是火箭炮彈藥加工非常復雜——蘇聯人只要加工一個火箭發動機尾噴口,而德國人需要加工14個到26個,其工作量上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德國人的做法還帶來了一點算得上是附加價值的優化,那就是德國的火箭炮系統可以做的非常輕盈。因為火箭彈的飛行方向是依靠高度平衡的自螺旋噴射來控制的,彈藥不依靠炮管和導軌就可以達到很高的自穩定性,所以德國火箭炮無需那種又長又重的發射導軌和抵消長後座的沉重炮架。

這也就解釋了德國人用幾乎等同于日式九二式步兵炮那樣粗短的炮管長度和區區40mm博福斯炮的制動炮架,就可以扛起這些發射150mm口徑彈藥的大炮。在同樣的單次彈藥投放量的情況下,德軍火箭炮的重量連蘇軍的20%都不到。因此也就能在蘇聯人認為「不可能通過重型火力裝備」的地形上完成這一軍事機動上的奇跡,就好像漢尼拔把戰象運過聖伯納德隘口,也好像拿破侖把大炮運過聖伯納德隘口。

維勒安一直在德軍山地部隊中測試這種輕便的重炮的使用,只是一直沒有什麼需要快速機動推進的作戰需求讓這種武器發威罷了。隨著火箭炮研發的進展,德軍中僅有的那幾百門過時的1938年型火箭炮也就被作為援助物資一股腦兒丟給了芬蘭人——唯一的條件是,芬蘭人必須把這種「粗制濫造」的武器來源說成是他們自制的。

因此,在兩百門輕型火箭炮齊射的那一刻起,蘇聯人的命運就被決定了,在這種不可思議的突襲下,以蘇聯軍隊的應變能力和軍心士氣,想要不崩潰是不可能的。崔可夫中將急的猶如被捏住了蛋蛋的銀賊,把督戰隊全部派出去阻攔亂竄的蘇軍士兵,但是這些意志崩潰的士兵寧可被督戰隊排隊槍斃也不願意活著看到自己的**被這些可怕的彈雨撕碎。

崔可夫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了,現在唯一正確的做法是立刻收縮固守待援,並且向赫爾辛基方向的攻城部隊求援。

…………

1940年12月5日,芬蘭軍隊使用自制的簡易火箭彈迫擊炮——按照芬蘭人的宣傳口徑,他們是學習了其他國家慣用的火箭推進炮兵武器,然後自制了一些沒有膛線和尾翼的滑膛火箭炮——作為奇襲火力,一舉偷襲突破蘇聯軍隊在科特卡港的防御陣線。

就像是為了證明他們的說法,芬蘭人還在炮擊中發射了幾十發既沒有尾翼也沒有多個螺旋噴口的粗制濫造的單噴口無翼火箭彈,並且無一例外是啞彈,好讓這些炮彈事後能夠被蘇聯人繳獲。

遭到突襲陷入混亂的蘇軍部隊在崔可夫中將的指揮下不得不收縮固守,等待援軍。

在援軍的幫助下,蘇軍在12個小時內擊退了這股芬蘭軍隊,己方傷亡在兩萬余人,殺傷芬軍士兵7000余人,但囤積在科特卡港的供赫爾辛基攻城部隊使用的大批武器補給在芬蘭人的破壞下損失殆盡。

得到這個消息後,赫爾辛基方面的蘇軍攻城部隊終于松了一口氣,部分攻城不力的將領立刻向克格勃部門舉報——由于負責科特卡港後勤補給基地的崔可夫將軍假公濟私談污軍備物資數額巨大,為了防止事情泄露,才勾結芬蘭人偷襲科特卡港,讓蘇軍的過冬物資徹底付之一炬死無對證。

貝利亞接到舉報後向伏羅希洛夫元帥通了個氣,想看看元帥的處理意見。因為芬蘭戰事進展緩慢而自身難保的伏羅希洛夫元帥自然是沒有這個精力去庇護自己的得意門生了。于是,崔可夫中將毫無疑問地在牆倒眾人推的「構陷」之下被斯大林同志下令處決,伏羅希洛夫元帥作為芬蘭戰爭總指揮官,負有連帶責任撤職關押,芬蘭方面軍總司令一職由鐵木辛哥大將接任。

蘇聯人在科特卡港補給基地被毀後,嘗試過恢復卡累利阿地峽運輸補給線,也嘗試過讓卡車從芬蘭灣的冰面上開過去為科特卡港運輸補給,但是因為芬蘭人加大了對陸上運輸線的偷襲封鎖,蘇軍的武器彈藥補給漸漸陷入困境。

12月10日,德國元首希特勒發表一項聲明,對目前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形勢表示關注。並表示為了維護芬蘭**、保障瑞典安全,希特勒照會斯大林希望蘇軍可以停止對赫爾辛基的後續進攻,以恢復到「蘇德密約討論的範圍中來」。

為了表示德國方面對于維護東歐地區和平穩定的誠意,德國方面願意劃出波蘭維斯瓦河中上游三個波蘭人聚居省份的土地為「非軍事自知區」,邀請蘇聯方面監督,以示德國方面絕無貪圖非日耳曼人聚居土地的野心和誠意。

德國人的這一高調表態為希特勒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望,除了英法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對于希特勒的這一誠意舉動表示了尊重,並希望蘇聯可以重新按照國聯的渠道解決芬蘭問題,避免戰爭擴大化。

12月15日,在扭捏了數日後,蘇聯方面考慮到冬季作戰的後勤補給困難,順勢下坡表示「鑒于庫西寧領導的芬蘭g政府願意與同一民族芬蘭現政府就和平組建聯何政府一事停戰磋商,」「愛好和平的蘇聯軍隊願意在芬蘭割讓維堡至卡累利阿地峽的陸地領土給蘇聯後,退回到卡累利阿築壘地區。」

兩天後,芬蘭方面與「庫西寧政府」達成領土「交換」意見,蘇聯方面正式撤軍。後來「庫西寧芬蘭」在次年年初就主動要求加入蘇聯成為了蘇聯的一個成員國。

芬蘭問題解決後,蘇德就東歐問題進行了更加細致的磋商,在德國的要求下,包括立陶宛、拉月兌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四國也被拉入會談之中,德國方面以蘇聯承諾「不在波羅的海三國及芬蘭使用武力手段解決領土及派別問題」為條件,從波蘭中部三個省份撤出軍隊。

當然,這種條約是不能夠維持多久的,在德國人與英法的戰事重開之後,斯大林仍然會蠢蠢欲動企圖東進,但是對于希特勒來說,這個緩沖帶只能是熬一天算一天,就算只能爭取一點時間和在東歐國家之間的國際聲望,這麼做也是值得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最新章節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全文閱讀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