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第四十五章 軍備反思

作者 ︰ 無財者無能言財

蘇芬戰爭最終以芬蘭按要求割地結束了,蘇軍在付出陣亡、凍死、失蹤、不治共22萬余人、傷俘60余萬的代價下拿下了他們想要的地峽緩沖帶;芬蘭方面傷亡被俘總計也達到了7萬人,相當于其總可動員軍事人口的三分之一。

與歷史上相比,不用挨過整個漫長的冬季對于蘇聯人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從12月底到3月底這幾個月的時間里面,就算把大軍賴在極地圈附近,作戰效率也是非常低下的,會徒然增大很多不必要的額外損耗。當然,在軍官和士兵戰斗素質和戰斗意志比歷史同期更為疲弱的情況下可以最終完成速戰速決這個目標,這完全仰賴于蘇聯人新投入使用的t-34坦克原型車。

經此一役,蘇聯人對于技術裝備的發展也有了幾個新的重點建設方向,首先是由于柴油機動力坦克在抵抗簡陋的燃燒彈類反坦克武器攻擊時表現出來的比汽油機坦克的明顯優勢,蘇軍開始加大t-34坦克的投入力度,根據蘇軍的計劃,將在近期就蘇芬戰爭中的實戰測試對t-34進行最後的量產前改進,爭取到1941年2季度開始逐步把這款坦克投入量產。

不過也因為此次芬蘭戰役的教訓,讓斯大林認識到了蘇軍中目前還大量裝備的bt-7,t-26等型號繁多的老式坦克也存在進行柴油發動機改造的需要,這些改造工作大量分散了t-34的產能,所以t-34在和平時期的產量最多只能達到750輛

季度,按照蘇軍裝甲部隊的編制(一個坦克師375輛坦克)預計到1942年年初可以用t-34裝備5個坦克師,1943年年初可以達到15個,而因為火炮研發技術的延遲,1941年間生產的t-34仍然只能使用30.5倍管徑比的76mm坦克炮;屆時,蘇聯全部的上萬輛各型舊式坦克也可以完成發動機改造的工程——當然,前提是蘇聯人的戰爭可以撐到1943年才爆發,但是至少目前斯大林自信地以為希特勒是不敢對他動手的,只有他主動動手的份兒。

當然,蘇芬戰爭所導致的蘇聯人的軍備反省也不全都是正面的,至少在火箭炮問題上,芬蘭人的表現著實讓蘇軍感到了困惑,也對之前的一貫發展策略產生了懷疑,bm-13「喀秋莎」的後續完善工作被停滯了,反而把火箭炮的研發力量投入到了逆向研究芬蘭人的火箭炮上面。

沃羅涅日設計局,火箭炮研究室,總工程師庫沃洛夫和一幫蘇軍工程師端詳著面前那幾枚拆掉了引信和裝藥的啞彈,以及幾支前線蘇軍弄回來的被芬蘭人燒糊遺棄了的「薄皮」鐵管——當然,這所謂的「薄皮」是相對于同等口徑的重炮而言的,實際上還是有那麼幾公分的厚度的。

「可以確信是芬蘭人自己生產的麼?沒有德國人的技術的痕跡?」

「應該是芬蘭人生產的,雖然我們沒有听說過德軍有列裝過火箭炮,但是他們用的化學彈藥投放小組用的武器我還是有所耳聞的,那是一種1935年就開始研究的東西,這麼多年了德國人的保密工作就算做得再好也是瞞不住的,看這些鐵管導軌,兩者倒是差不多,但是彈藥完全不同——這些彈藥比我們的還要差,既沒有彈翼,也沒有螺旋噴口,連刻畫膛線的意圖也沒有,根據我們的估計,這玩意兒只要飛出三公里的距離,偏差就可以達到500米左右,毫無精度可言,這次芬蘭人之所以能夠應用成功,完全是因為前線部隊警覺心太差,居然被芬蘭人潛伏到如此近的距離動手——芬蘭人在距離科特卡港不到5公里的地方才開炮,而且科特卡港內當時臨時倉庫眾多,人員密集,不管怎麼打都能打中不少東西。也就是這種特定的作戰環境,才得以讓曼納海姆豎子成名。」

「可是,這種武器連同炮架在內也只有400公斤左右,發射筒組和炮架分散運輸的話,每個組件不到200公斤,就是一頭騾馬都可以駝動,甚至不需要馬車和雪橇——這對于山區機動確實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優勢啊。上面已經對這種新武器很感興趣了,我也不瞞你們,目前蘇唯埃正在策劃的下一步戰略方向就是在羅馬尼亞方向,哪里是德國人的石油命脈,只要解決了羅馬尼亞的傾向問題,把安東內斯庫那個反供的獨裁者推翻掉,我們僅憑石油資源上的差距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這些,都是軍備委員會的人和我透底的,要我們在這個項目上上心一點。我們現在的bm-13喀秋莎在東歐大平原作戰方面確實有無與倫比的優勢,但是對付羅馬尼亞的話,我們就要考慮到喀爾巴阡山區的問題了——英國人在納爾維克的拙劣表現說明了德奧系的山地部隊是非常強悍的,我們在卡累利阿地峽的受挫,也顯示了我們蘇唯埃軍隊在不適合平原大兵團展開決戰的場合沒有明顯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優勢便捷的火力覆蓋裝備就非常重要了。這個項目目前已經得到了總樞機的特別交辦關注,我們對于bm-13喀秋莎的改進目前暫時停止,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一款以輕量化為首要目標的火箭炮設計中來,可以借鑒芬蘭人。」

總工程師庫沃洛夫的一番話,讓眾多蘇聯設計師都傻了眼︰在蘇聯人的軍備設計要求中,從來都是只卡作戰性能指標,諸如火力射程裝甲防護,最多還要考核一個速度,但是對于「為裝備減肥」這樣的設計指標,幾乎是從來都沒有出現過,蘇聯人也習慣了設計傻大粗黑的玩具。如今一個「輕量化」的指標就讓蘇聯人徹底郁悶了。

最終,僅靠著芬蘭人留下的那些毫無價值的啞彈和鐵筒導軌殘片的誤導,蘇聯火箭彈設計部門花了一兩年的時間搗鼓出了一個四不像︰為了減輕火箭炮重量的同時保持略為可觀的精度,他們放棄了已經在bm-13「喀秋莎」上得到驗證的132mm火箭彈,把諾門坎戰役時在日本人身上撈到了便宜的82mm小口徑火箭彈重新撿了起來,通過加大管徑比來提高精度,制造出一顆和芬蘭人投放的無尾翼無螺旋多噴口的長徑比火箭彈,精度上倒是勉強達到了德軍1938年型火箭炮的水平,但是82mm火箭彈的裝藥威力連德國人150mm火箭彈的五分之一都不到——這種東西拿來打打飛機或者精確攻擊坦克頂甲還是可以的,前提是你可以命中~至于用它來範圍火力壓制、覆蓋,則完全成了一個後來戰史上的笑料。

…………

與蘇聯人一樣,利用芬蘭戰場測試自己的武器這種事情,德國人也是毫不猶豫的,只不過與直接參戰的蘇聯人相比,德國人要偷偷模模地多,而且多是通過一些受過嚴格訓練和考驗的精銳小隊執行,這場戰爭中,隨著蘇聯人為了取勝不惜放棄「秘密武器」的保密性,德國人也在其中深受震動。

至少無論是希特勒還是航空還是裝甲還是火炮設計單位的負責人們在收到軍方測試單位傳回來的報告後,都對維勒安部長之前的「料事如神」欽佩不已——那些維勒安部長在幾年前就「通過秘密渠道刺探到」其存在性或者蘇聯人有研發意向的秘密武器,有許多在這次戰爭中都露面了。

最讓德國人嚴肅對待的自然是t-34坦克,這種裝備的出現首先驗證了當年維勒安部長力排眾議力挺柴油機和動力後置結構坦克的巨大優勢,雖然目前德國人月兌胎換骨後的4號坦克在t-34面前也是完全不怵的——現在的4號坦克除了裝甲的跳彈性能、生產簡易性和持續行程方面和t-34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以外,在機動性上已經和t-34相當,反坦克火力尤有反超。總體來說,目前的4號坦克在小範圍的攻堅決戰中是優于t-34的,但是在大範圍機動作戰中,t-34的續航能力和長途奔襲的動力穩定性仍然可以讓其佔有一定的優勢。

這種情況的出現,讓德國陸軍部門高度重視,也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趁著1940年冬季的空閑,新一代主力作戰坦克的全面升級定型工作也被陸軍納入了討論。

除了坦克之外,蘇聯人讓德國人為之反省的還有sb-2m轟炸機和蘇聯人的「喀秋莎」火箭炮。

前者是蘇聯人在轟炸赫爾辛基時使用的轟炸機,在最大航程方面還不如德國目前的ju-188d,但是在防護和自衛火力方面則讓德國人產生了警覺——雖然當時芬蘭空軍總共只有不到200架老式戰斗機,但是蘇聯空軍在不使用戰斗機護航的情況下多次轟炸赫爾辛基的表現還是讓德國人對重型轟炸機引起了必要的關注,一貫對重型戰略轟炸機不怎麼重視的戈林元帥不得不重新審視這種武器。

sb-2m轟炸機是1938年型sb-2的改進型,因為只是換裝了更加強勁的發動機,機體結構沒有什麼大改,所以編號上只是增加了一個」m」的後綴,以示其適用的是m103型1050馬力發動機,比原先出力僅800馬力的老式型號增強了不少,而sb-2又是從1934年是就開始設計的sb-1轟炸機演化而來。在西班牙內戰中,德國人不是沒有見過sb-1和sb-2的表現,但是因為bf-109g在當時逆天的表現讓德國人從來沒有真正重視蘇聯人轟炸機的性能。但是蘇芬戰爭改變了這一切,至少,它為德國人點名了一條思路。那就是,轟炸機不一定要靠戰斗機護航,或者本身空中格斗能力可以抵擋戰斗機才有保命的可能,保命的方法有多種多樣,護航和機動只是其中兩個方面而已。

重裝甲、強火力乃至高速月兌離,都是轟炸機單獨行動取得戰果、保存自己的法寶之一。蘇聯人的sb-2m只是借著芬蘭人劣質的戰斗機拋磚引玉罷了,如果見過米國人的b-17g或者英國人的「蚊子」的話,那麼對于這兩種手段就會有真正的認識了——當然,此時此刻b-17還僅僅停留在自衛火力孱弱的老式型號階段,而英國人的「蚊子」更是連設計都沒有開始呢。

在德國空軍中,原本是一貫有多兵種配合作戰的需求的,的國轟炸機的自衛火力和裝甲相對都比較薄弱,因為在德國空軍的作戰思想中,超出戰斗機護航航程太多的轟炸機都是一種危險的存在——這更是因為德國資源匱乏,飛行員訓練不易的傳統造成的。即使是目前可以達到1500多公里作戰半徑的中型轟炸機ju-188d,其存在也是因為有bf-110c這種雙發重型戰斗機的配合存在而得以發揮的。

但是一款追求航程的戰斗機,發展到bf-110系列乃至後續的210、410系列已經算是黔驢技窮了,所以在戰略轟炸機的使用上德國人一直投入不是非常大,fw-ta400戰略轟炸機和me-323戰略運輸機的項目雖然一直在維勒安的秘密支持下得以完成前期的技術積累,可是在量產方面一直沒法讓空軍的人下定這個決心。現在,蘇聯人的sb-2m轟炸機讓德國人看到了轟炸機編隊**使用下確保生存性的可能,戈林本人也開始心動起來,下面的一線空軍將領更是開始轉變思想。

至于最後的火箭炮問題,在一開始希特勒本人出于保密考慮,對于把1938型火箭炮這種「秘密大殺器」轉讓給芬蘭人還持保留態度,但是在維勒安就「蘇聯人在此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絕對不在帝國之下」的勸說之後,還是勉強答應一試。結果沒想到這顆煙霧彈卻吊出了一條大魚——就在1941年1季度,蘇聯人把之前敝帚自珍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從保密裝備列入了列裝部隊武器的範圍內。隨著德國情報機關的高效運作,很快蘇聯人在火箭炮上獨樹一幟的做法就給了德軍很大的啟發。蘇軍火箭炮制造簡易、成本低廉、容易形成規模、便于大規模快速部署的印象逐漸讓將來會面對大平原大兵團決戰形勢的德國人對其認真起來。

在這個和英法全面開戰之前的冬天,帝國的軍事機器進入了一條瘋狂自我進化的軌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最新章節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全文閱讀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