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天長天 第十六篇 丹霞日出

作者 ︰ 江南一水

母親常說,吃的燒的一般多。可見,柴在過去對于一家人來說是何等重要。

過去缺吃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我的印象中,燒鍋的柴火似乎也十分緊缺。現在,每當看到一堆堆樹葉被無情燒掉,在感到痛惜的同時,我就想,如果時光倒退幾十年,這些樹葉該做多少頓飯啊。

一年秋風起,寒霜來臨。一大早,母親把我叫起,挎一小籃,拿一小竹 到樹園或有樹的地方去摟樹葉。去晚了,樹葉會被別人摟走,一天燒的可能就沒了著落。木薯桿和花生苗也成了人們爭搶的對象。男的拉一大把木薯桿,在地里一遍一遍來回搬,搬了一把又一把。女的則一墩一墩把花生苗收成一堆,用滕捆綁起來,擔回家曬干後當柴火。玉米穡也有,稻草也有,還有芝麻穡和豆稿。玉米穡和稻草,因其根系發達,不容易拔,且拔出來帶泥土多,得曬上一段時間,相對費事些。最容易拔的是芝麻穡和豆穡。這兩種穡,拔著容易,像在地上拾一樣,基本不帶泥土,可直接當柴燒。現在遇到容易解決的事情,有人還用「像拾豆稿一樣」來形容。因為芝麻穡和豆穡拔著容易,所以,記得生產隊還像分東西一樣,經常分到各戶,統一拔。

秋後柴儲備的多少,直接影響一冬天的燒鍋和取暖問題。因此,那時誰家院子堆上一大堆柴,那是很令人羨慕的。小時候,我一放學,母親就讓我去地里拾柴火,就這母親還嫌我家的柴垛不夠大。記得我鄰居一個伙伴,他拾得比我勤奮,柴垛比我家高出許多,母親就時常拿他當我學習的榜樣。

假如柴火不夠燒的時候,于是就想方設法「拼」柴火。大多時候,我和幾個人背上干糧,拿一根扁擔步行去幾里的山林里打柴。山林里打回的柴,我們叫「林場柴」,木質硬,填到鍋台里耐燒。耐燒是耐燒,可上山林打柴不是件容易的事。來回往往需要半天時間,一百多斤柴,挑幾里回來,肩膀和腳板是何等模樣。

除上山打柴,為了應急,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弄到燒的。母親是生產隊的飼養員,喂豬吃熟飼料,需要燒很多柴,生產隊也派人上山打柴,來滿足喂豬的需要。冬天,村里的高樹上總會有幾個老烏鴉窩。這老鴰窩,可是老聒一冬天遮風擋寒的家,沒了燒的,有人就顧不許多,爬上樹用一長桿,三下五去二把它搗下來。一個老鴰窩,大的可以燒幾頓,而且燒起來火特別旺。還有一種可以當柴燒的東西,說起來不可思議,但卻是千真萬確的。這種東西就是牛屎糞。牛吃了草,過月復後似乎並沒改變性質,拾回家,涼干,填到灶膛里照樣可以把飯做好。

缺吃和缺柴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除了一些落後農村還在燒柴,柴這種曾是居家過日子放在首位的東西,已經過時了。(續)——

作者有話說——>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悠悠歲月天長天最新章節 | 悠悠歲月天長天全文閱讀 | 悠悠歲月天長天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