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天長天 第十七篇 檀木的木杵

作者 ︰ 江南一水

我家在一個山沖的小坳里,家的屋後是條小溪,沿邊生產隊種有十多畝水田。每年產生的谷全靠臼成米,生產的木薯干也用這種辦法臼成粉。

家里有一個石臼靜靜地臥在那里;臼巢里直立著一個檀木的木杵,木杵腰間榫接著一個木長柄,連接在臼旁的一個木架上,這是用來舂米的米碓。家里米不夠吃了,或者利用農閑時儲存點米,就扒一簸箕稻谷,倒在石臼里,腳踏在木杵長柄的另一頭,一用力,木杵高高翹起,一松勁,木杵砸下,臼內的稻谷受到木杵的沖擊,沿著石臼四壁聳然涌起,瞬間落下。有節奏地用力踏著木柄,不斷重復著這種沖擊;在沖擊及摩擦中,稻谷的外殼剝月兌了,粘著在米粒外層的糠屑磨下了,潔白晶瑩的米粒沉入臼底,灰黃粗糙的稻殼存留在表層。從臼底取一捧稻殼和米的混合物,吹去輕浮的稻殼,若米中沒有未月兌殼的稻粒,就完成了舂米的操作。接著把臼中混合物扒到圓竹匾,簸去稻殼,再用篩子篩去米糠,就是可以用來做飯的米了。

家里的腳碓,我只見用過一次。那是臨近春節,急著要用糯米,數量又不多,就扒了兩簸箕糯稻,幾個人都搶著去試一試這古老的臼米操作。用一只腳壓木杵的柄,看上去動作簡單,卻單調、乏味,很累的。由此想到手碓,那是用雙手舉起木杵沖擊臼中的稻谷,或一人,或兩人,一上一下。彎腰撅,更是花時費力。

我生活在溪邊,後來家家戶戶都是把稻谷挑到水碓上去加工的。水碓利用水力相對手工是一大進步。築一道長長的水渠,利用地勢高低的落差,把溪水引到碓房,讓它沖動木制的水鼓。鼓軸上安了幾個撥爪,像人腳一樣踏動木杵木柄的另一頭,于是完成了對臼內稻谷的沖擊。嘩嘩的水不斷沖入水鼓,水碓一上一下橐橐連聲,守在一旁看著白雲青山,真有一種古情古味。

在水鄉沒有水碓,卻有一種叫籠的竹制工具,圓餅似的上下兩盤,用竹片做成籠齒,像石磨一樣。加工時把稻谷倒在中間的漏斗里,推動磨柄使上盤旋轉,分離的稻殼和米粒就由四周撒落下來。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村委會有了碾米機,周圍農村的農戶都把稻谷挑到那里去加工,加工廠門口終日排著長長的隊伍,機器轟鳴不歇。因為有風車分離稻殼和米糠的方便,雖然有的人挑著稻谷要走幾里路,但還是閑置了米碓。自此,米碓成為了歷史上的一種記憶;屋後的石臼里常年積著雨水,上面浮著些竹葉和青台。(續)——

作者有話說——>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悠悠歲月天長天最新章節 | 悠悠歲月天長天全文閱讀 | 悠悠歲月天長天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