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很疑惑,自己畢竟對安彝有恩情,為她險些陷入生死危機,在他受傷、勞累昏迷之後居然連外傷也沒有經過處理,雖然背部只是劃破幾塊皮,但也見到了女敕紅色的皮下組織,也是不輕的傷,怎麼安彝一家人只是擦洗一次就行了呢?
有疑惑,也有不滿。這不是小肚雞腸,而是姜義應該得到的,如果此事只是表面上的那樣,那安彝就太對不起姜義了。
「咚!咚!咚!」耳邊傳來重物撞擊聲,姜義這才回想起似乎在夢中也一直有這個聲音存在,原來這是耳朵听到的真正聲音。
不用看姜義也知道什麼聲音,這是木錘舂米的聲音。
很多城市人、學生晨起要晨跑,之後才是洗漱、吃飯,或者先洗漱在晨練,最後吃飯。很多農村人,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清涼的清晨就是一天忙活的時候,勞累之後才做、吃早飯,這相當于是休息。
畢竟是二十一世紀了,即使是農村,用木槌搗石槽中的谷物,用這數千年來的古老方式舂米的地區還是很少,只有極為偏遠山區才會見到這中華傳統文明勢必沒落的一腳。
姜義的衣服又髒又破,而且還有血跡,估計是昨晚換下來就被拿去清洗了,現在他赤膊走門,深秋的清晨讓姜義身體也頓時一個哆嗦,隨後才慢慢適應。
當他有些自得身體的健康時,看到前面一幕頓時讓他呆住了。
這是一塊農家都有的小院子,在院角有一個高一米、直徑也有一米的大圓石臼,一條胳膊粗、一米長的木槌上下聳動,下面一個粗如大腿的木錘不住捶打著谷物,時而飛濺出的碎米粒和谷糠讓幾只老母雞爭相哄搶。
這些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舂米的居然是一個老人,一個至少有八十歲的老人!
昨天傍晚姜義與安逸和老太太就是被這個老人的牛車接走的,當時姜義就听到安逸叫他爺爺。當時他因為傍晚光線和自己身體原因沒有看清其相貌,猜測老人大概有六十余歲,但是現在一看顯然昨晚把對方看得太年輕了!
這個老人留著平頂寸頭,頭發花白,胡子不長,也是「白加黑」。他雖然滿臉皺紋、皮膚上也有老年斑,年紀絕對在八十歲以上!但是很明顯,他相當硬朗,現在他就赤膊上陣,一下一下很有節奏感地舂米。
這木錘顯然被用了很多年,一尺長的木把被手模擦得光潔油亮,而用了這麼多年沒有絲毫損壞,再加上做木槌需要硬木,所以這木頭很堅硬,用的是四川盆地較為常見的硬木青岡樹,這木槌至少有五六公斤重。
如果一個健壯的成年男子連續舉起五十次手臂、肩膀、月復肌等部位肌肉也會酸麻,但是這個老人卻似乎尤為輕松。
姜義看了幾秒,也從剛才的震驚中回過神來,仔細觀看老人舂米過程。
舂米無非就是將木槌舉起來一尺來高,然後力度適中地搗入石凹中,使谷物的谷皮與里面的大米受擠壓而分離,這需要力度、技巧、耐力。
老人的力度和技巧讓姜義震驚,現在老人的技巧同樣讓他驚嘆。老人並不是呆立著用雙手上下帶動木槌上下運動,而是左腿先用力,姜義仔細看後看出老人是左腳前腳掌用力,繃直的左腿使身體向右邊傾斜,接著右腿用同樣的方式發力,使身體挺直。
姜義先看到這兒嘴角露出微笑,一個老年人做這樣「搖風扶柳」的動作太怪異了,而且是在舂米,但下一秒他就不那麼覺得了。
老人在左腿用力的時候腰部、手臂同樣在用力,當他身體向右傾的時候手臂卻帶著木槌左傾,而身體左傾的時候手臂又向著右傾。這些動作是比較奇怪,但是在腰部的帶動下卻顯得那麼協調,在最後老人身軀挺正的時候,他手臂也帶著木槌懸在石凹上面了,接著轟然砸下,就像洪水沖開堤壩。
姜義呆住了,他現在看明白了老人的舂米方式。這方式其實很簡單,但是要想到這方法並做到這麼協調、完美絕對是一件難事。
這方式很簡單——「之」字形運動法。眾所周知,上坡會讓人勞累,但是有一種方式卻能省力很多,那就是斜著走,即斜著向上。當到了路沿再折回來,如此往復,這雖然走的路程更遠,但是速度卻不會比直接走上陡坡慢,而且更省力。
老人的舂米方式很簡單,左右腿的依次用力就是一個循環的「之」字形運動法,接著雙臂再來了一個,兩者在腰部的帶動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所以老人這樣舂米至少要比站立不動只用雙手舂米省力三倍,以前雙臂干的活現在有雙腿、腰部的幫助,而且雙臂在也可以運用更省力的「之」字形方式。
姜義最初想去幫老人的,但是現在他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去添亂了。
「公公,我來吧。」姜義走到老人旁,幫忙談不上,學習是可以的。
「起床啦?」老人停下來,轉頭看著姜義。
「嗯。」姜義有些尷尬,在農村起床很晚是一件很丟人的事,這是衡量勤勞的重要標準。
姜義走到老人身邊,就要接過老人手中的木槌,眼楮往石凹中一掃,微笑的神色瞬間愣住了︰數公斤的谷物在青褐石凹中靜靜躺著,大米就如月兌去衣物的少女,露出雪白的身軀,雜亂的谷糠蓋在它們身上。
很顯然,姜義來遲了。
老人呵呵笑著,將木槌遞到姜義手中,驚訝的姜義一時沒回過神,險些將木槌掉到地上,那木槌與他所料不差,果然很重。
老人在院中快速攤開一張巨大的塑料布,然後走到石凹邊。姜義知道他要干什麼,連忙放下木槌準備上千幫忙,但是就在他彎腰起身之後就看到老人左手抓住石凹沿,右手扣著外面底部,一聲一喝竟將其翻轉了過來!
這石凹高一米、直徑一米,即使中部是空的,但重量也至少在兩百斤以上,但現在居然被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直接翻轉了過來!
「咚!」老人將石凹放回地面,這是姜義才發現石凹周圍方圓一平方米的地面比周圍的要低一些,看那兒的泥土堅硬無比,顯然是長期被這樣夯實過的。
在姜義的呆滯中,老人赤腳站在塑料布上,用一把鏟子鏟起被倒到上面的大米和谷糠,然後用力像天上拋去。
山區清晨的風較大,半空中的谷糠紛紛被風吹到一旁,而大米只是比原來略微偏移了一點位置,最後落在塑料布上,甚至都沒怎麼彈射和滾動。
老人再次鏟了一鏟,然後再次上拋。這次姜義看仔細了,老人不是像普通人用鏟子鏟沙子,甚至與北方農民們用同樣的方式祛除糧食外殼的方式都有些不一樣,他同樣是雙腳先用力,然後一挺腰,雙臂上揚,但在最後身體卻有略微的一頓,在前握鏟柄的右手上提,左手在後壓,以一個很巧的力將大米和谷糠拋到天空。
姜義突然明白了,老人用這樣的方式出力更少,而且效果更好,因為他的大米落地有與常理不和的無滾動和彈跳。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老人這樣揚出去的大米與普通方式揚出去的糧食不一樣,這些大米出去的時候不僅有向上的力,而且有重心不穩向下的力,所以大米在空中在快速旋轉,落地的時候旋轉之力抵消了彈跳之力,這才使大米較為平穩地落地。
勞動人民的智慧真的是無限的,只不過有很多沒被人發現或者忽視掉了。雖然姜義估計這個老人不明白他這樣發力的奧妙,但是他知道這樣的優勢,即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又怎樣,這是最實際、最本質的東西,只要將最基礎的掌握好了,何愁沒有好收獲?
老人將塑料布外延慢慢收攏,使大米聚集在中間,任由幾只母雞啄食被風吹到遠處的谷糠。將二十余公斤大米收集到一起後,老人右手抓住塑料袋,然後一個扭身、甩手,二十余公斤被他單手甩得斜向後旋轉向上,最後穩穩地落在他肩上。動作輕松瀟灑之極,似乎這二十余公斤對他來說只是一顆白菜。
「公公,你如果這樣扛得久了是怎樣換肩的?」姜義突然問了一個似乎莫名其妙的問題。
「嗯?」老人猛地轉過頭,眼中沒有疑惑,而是一種怪異的微笑。
姜義很期待,又有些尷尬。
老人沒有多說話,右臂抬起來,肩部用力一聳,頭向前低伏,左肩下踏,二十幾公斤的大米順勢就劃了過來,左手再上舉牢牢地抓緊塑料包,整個動作也很流暢。
姜義張大了嘴,然後又閉上,看著小屋頂冒起的聊聊炊煙。
「你是不是還想問用扁擔挑時怎樣換肩?」老人突然笑道,似乎猜出了姜義的想法主動問出來。
「等以後給你看吧,現在,我們先吃飯。」老人說得很淡定,但是姜義卻能听出其中的自信,似乎自己以後真的能看到,並還會與他呆在一起很長時間似的。
「公公,你會武嗎?」姜義最後還是問道。現在叫「武術」,小說中尤其是武俠小說中有傳奇色彩、帶內功的叫武功,而我國民間大多都是直接一個「武」字,似乎有兩者兼備的內涵,姜義現在這樣問就是取的這種模糊不清特點。
「哈哈,你說呢?」
姜義一震,道︰「公公,你知道《易筋經》嗎?」
估計沒有幾個中國人不知道《易筋經》,畢竟金庸武俠小說對國人影響太大了。這種具有傳奇色彩的武學「秘籍」在人們認知中就是每個練武之人的無上寶典,只要得到這本書,那麼成為絕世高手是遲早的事。但姜義畢竟是二十一世紀的人,現在問這個問題有些奇怪了。
「哈哈,我只是一個農民,種種莊稼,哪里知道什麼《易筋經》?」老人搖頭笑道,但是姜義能感覺到︰他絕對知道!
「世界上的高明武學似乎都是由農民發明的——畢竟高深的武學都有很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年代久遠,而數千年前幾乎人人都是農民啊,哈哈。」姜義半開起玩笑。
「小伙子,你的眼力不錯,知道的也不少。沒錯,我知道,但是你知道我會哪些嗎?」
「《易筋經》的起源比較模糊,但至少是上千年了。其最初是我國民間的傳統健身術,由農民從農活中總結衍變而出,所以很重的「農民」味兒,呵呵。」姜義隨著老人走近小屋。
「剛才公公的動作大致就是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的前幾種,分別是︰搗杵舂糧、揚風淨糧、換肩扛糧。當然,第二式扁擔挑糧公公你沒有使出來。」姜義看著將米袋放進木櫃的老人,「哦,這叫推袋垛糧!」
「哈哈。」老人笑道,即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只是端過一個大銅盆︰「洗臉、吃飯!」
姜義笑了,順手接過通膨,準備去打水洗臉。
「咚!」姜義手抓住銅盆就像模到燒紅的鐵條,銅盆掉在地上發出一聲巨響。
(現在說「廢話」即使字數超過五百字,讀者看也不要錢,所以廢話幾句。
1、鄙人前面也說過,雖然有的題材或許讀者會有接觸過,但是你們絕對沒有多少熟悉感,因為鄙人走的是與眾不同的路。此章對《易筋經》的介紹是鄙人在學校圖書館借到的書上的介紹,那是一本六幾年出版的書,幾十歲、幾百頁,羅列了一些列「武學秘籍」,這是有權威的書。任何想象都離不開基礎,鄙人喜歡找最真實的資料,然後加上鄙人的思想,由一個穩定的原點出發去創造一個美妙世界。
2、鄙人寫書或者說很多用心的作者都會在書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書中能找到很多他們生活的影子,鄙人當然也是。說實話,鄙人一歲時就是留守兒童或者說幼兒,由公公婆婆(外公外婆)養大,對他們的感情超過對父母。
鄙人公公真的是一個能人,多的不說,說點與此章有聯系的,他老人家十年前六十二歲,能挑起八十多公斤重的糧食,雖然人在慢慢變老,但是身體依舊健朗,總想種莊稼,現在挑六十公斤也不是問題。正月十八,他度過了他七十二歲的生日。過年前,鄙人用上本書的稿費,也是人生的第一筆錢給他買了一套保暖內衣,不說「貼心暖心」這種借口,因為那微薄的稿費買不了別的什麼啊,哈。
鄙人一般不嘮叨,一嘮叨起來就沒完沒了,耽誤大家時間了。如果還想听鄙人嘮叨的,那就給拙作一點支持,最好是書評,讓大家多多交流。)
綠色小說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