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見宮是個公子哥,在沙龍里談天說地是他的強項,真要是見了真章,就六神無主了。眼見部隊在嘉義受阻,伏見宮整天愁眉苦臉,毫無辦法。可是,大本營不能容忍台灣戰事曠日持久,南方軍司令部決心在半個月之內拿下台南。近衛師團損失慘重,乃木希典坐不住了,一連向伏見宮下了三道命令,要求他無論如何要在三天之內結束嘉義戰事,越過嘉義,抵達太保!
伏見宮無奈,只得強打精神,命令近衛師團向集中兵力,向嘉義城發起更加猛烈的圍攻,伏見宮本來就沒有什麼軍事才能,踫上硬骨頭,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強攻。結果,現代化的日軍竟然在嘉義城下打起了人海戰術,日軍傷亡更加慘重,不過,這種人海戰術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二天,10月2日,東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終于攻佔了紅毛井,算是在嘉義城里打入了一個楔子。
然而,要想再往里攻,卻是千難萬難。
章軍把每一條街道、每一間房屋當成了堡壘,隱伏在街巷間,不斷向進攻日軍發起堅決的反擊,日軍要想前進一步,就要付出死傷數十人的代價,而章軍的反擊更是凌厲,日軍不要說是進攻,能守住紅毛井這唯一的據點都難。好幾次,章軍差點把日本人趕出了紅毛井。
獨立旅在嘉義的頑強抵抗,迫使乃木希典不得不推遲南線作戰計劃。按計劃,南方軍艦隊與第四混成旅團,原定于10月2日,也就是近衛師團發起後的第二天,發起的高雄戰役,與日軍北方攻擊遙相呼應,這是乃木希典的得意手筆,也是一路奇兵,一旦台南章軍主力向嘉義靠攏,第四混成旅團就可以乘機直搗台南。
現在,近衛師團被阻截在嘉義城下,遲遲打不開缺口,情報顯示,章軍主力仍然在台南一帶集結,沒有北援的意思。混成第四旅團如果貿然在高雄登陸,那他們就不是奇兵了,而是一支送死隊!混成旅團只有八千人,而章軍主力達三萬多人,完全可以一口吃掉第四混成旅團。
無奈之下,乃木希典一方面嚴令近衛師團盡快突破嘉義,另一方面,南線作戰計劃無限期推遲。
乃木希典準備的兩只鐵拳,一只不敢出手,另一只倒是出手了,卻打在鐵牆上,疼痛難當!
不過,日軍在嘉義並不是一無所得。章軍的頑強抵抗,打消了南方軍司令部的疑慮。乃木希典決定向台南發起進攻時,司令部內部也有分歧,其中,以參謀長神尾臣光為首的部分參謀軍官就認為,章軍在彰化一戰中取勝,卻沒有乘勝向北部發起進攻,是誘使日軍前往台南地區決戰。甚至有人認為,台南是一個巨大的陷阱。
然而,嘉義戰斗表明,章軍的抵抗異常頑強,而且,從嘉義、太保、義竹、台南一線,章軍層層設防,步步堵截,完全就是一種距地于國門之外的策略。這表明,章軍沒有在台南決戰的意圖。而且,情報顯示,台南地區地域狹窄,沒有回旋余地,章軍很難在台南對日軍形成合圍之勢。
一切跡象表明,嘉義之戰,是章軍的困獸猶斗之舉。戰斗越激烈,就越發證明,章軍丟不起地盤,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嘉義!
一旦日軍突破章軍的數道防線,章軍就將被壓縮到南台城里,再也無法施展。
乃木希典下令,向第二師團全軍渡過樸子溪,和近衛師團一起,對嘉義形成泰山壓頂之勢。乃木希典不僅迅速拿下嘉義,打通通往台南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要迫使台南章軍主力北援,為第四混成旅團的南線作戰創造條件。
第二師團過河後,原本六神無主的伏見宮也來了精神,指揮近衛師團對嘉義發起更為猛烈的進攻。
嘉義城的戰斗愈發慘烈了。
……
玉山腳下,的一道石壁前,佇立著一座山神廟。
山神廟不大,只有一進一出,牆壁是青石砌成的,廟頂上覆蓋著青瓦。
玉山是阿里山的最高峰。整個阿里山地區,是台灣原住民的聚居區,這些原住民據說是來自大陸的古越族,不過,年代久遠,難以考證。
阿里山地區的原住民其實很復雜,族群繁多,語言習俗也是各不相同。很難說他們是源于同一個祖先。只是,相對于平原地區的客家漢人而言,他們被統稱為鄒族人。
阿里山地區的鄒族人,大多以狩獵為生,結草為室,連室為寨。所以,鄒族的村寨,大多是茅草屋,依山而建,層層疊疊。
不過,這座小小的山神廟,卻是一座青石青瓦的建築,廟宇的屋檐,還裝飾著福建民居常有的飛檐,與鄒族人的房屋,很不相同,顯得很是突兀。
更為令人驚奇的是,廟里的泥塑山神,不論是相貌還是服飾,與鄒族人信奉的神靈,都是大為不同。在別的地方,廟的神像,相貌凶狠,袒胸露背,頭山戴著象征著鄒族人無上權威的鐵冠。而這里的神像,卻是一個面目俊秀的白面書生,頜下一捋長髯,身上穿著長袍,頭戴氈帽,那樣子,像是一位仙風道骨的老道士,或者更像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儒生。
所以,獨立旅旅長郭二桿一走進小廟,就要磕頭,他以為那上面恭奉的是太上老君。他老婆姚小鳳信道教,在上海的時候,經常去城隍廟燒香,郭二桿也跟著去了幾次,如今見到一個類似于城隍爺的塑像,趕緊學著姚小鳳的樣子,恭恭敬敬磕了幾個頭,心中暗暗禱告神靈保佑姚小鳳母女倆平安無事。這郭二桿也是個性情中人,平日里大大咧咧,遇上了自己喜愛的女子,就變得特別上心。
郭二桿跟著周憲章,和特戰隊一起,奇襲大林後,馬不停蹄,迅速向阿里山轉進,為顏瓊林率領的獨立旅打前站。
獨立旅轉進阿里山,是周憲章這次作戰的關鍵一環,周憲章準備以台南為誘餌,誘使日軍在台南一帶決戰,但是,台南地區地形狹窄,缺乏險要,大部隊難以回旋,很難對日本人形成合圍,反倒容易被日軍各個擊破。周憲章就把目光落到了台南東北部的阿里山地區。
阿里山山高林密,地域遼闊地勢險要,可以容納千軍萬馬,有利于大部隊分進合擊。于是周憲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合圍圈。
在一般的指揮官眼中,章軍據守的台南地區,包括嘉義、太保、義竹、高雄這一個狹長地帶,是章軍的內線,如要在內線合圍日軍,章軍就只能在這個狹長地帶中做文章。
而周憲章卻打破常規,把遼闊的阿里山地區,也納入了章軍內線範疇。
章軍並沒有在阿里山地區駐軍,日本人也沒有進入這一地區,其重要原因就是,整個阿里山地區,被視為荒蠻之地,這里雖然地域遼闊,但是,人煙稀少,物資匱乏,難以支撐大部隊作戰。
更為重要的是,阿里山地區的鄒族人,對外來人員,不管是客家漢人還是日本人,都是非常排斥,在他們看來,不管是來自大陸的客家人,還是來自日本人,都是外來入侵者!鄒族人絕不會容納日本人,但也不會接納章軍。阿里山是個獨立王國,王國里的鄒族人,不歡迎任何外族人打破他們的寧靜的生活。
所以,日軍發起乙未戰爭後,並沒有把阿里山地區看成是戰區,日本人的意圖是,武力征服平原地區,對于山區的原住民,再根據情況,實施懷柔或者討伐策略,分而治之,對于鄒族的征服,不在戰爭範圍內。
所以,一般人看來,阿里山地區,既不是日軍的內線,也不是章軍的內線。
然而,在日軍強大的壓力下,周憲章所部章軍局限在台南一隅,形勢上處于絕對劣勢。即便能夠在局部戰役中佔到便宜,從大局上看,也很難在台南支撐太久。
周憲章要想方設法與日軍盡早在內線決戰,而內線有沒有決戰的條件,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遼闊的阿里山地區也納入章軍的內線。
這是一個極為冒險的策略。
章軍對阿里山地區完全不熟悉,不僅不熟悉地形,也不熟悉民風,而阿里山地區的鄒族人,對漢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敵對情緒,以往,他們就不服從大清國的管轄,現在,大清國地方政府已經土崩瓦解,阿里山鄒族更是自成一體。章軍貿然進入山區,弄不好立腳不住,反倒會被鄒族人趕出來。
不過,周憲章還是打算冒險一試,道理很簡單,鄒族人雖然對章軍不見得會友好,但對日本人也不感冒,反正,這個地區不是章軍的,也不是日本人的,鄒族人處于夾縫中,根本就不可能保持中立,他們總是要選邊的,不選章軍就會選日本人,章軍還不如早一點進入這個地區,爭取鄒族人的支持,要是晚了一步,讓日本人站了先,那就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