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太平洋艦隊在黃海海戰後跑得滿世界都是,波列維斯特號等四艘戰列艦返回了旅順,皇太子號戰列艦和一艘驅逐艦及一艘輔助艦跑到了青島,最終被德國人解除了武裝。有兩艘驅逐艦跑到芝罘(煙台),巡洋艦帕拉達號居然一口氣跑到了馬尼拉,其後被美國人扣留,戰場上受損嚴重的列特維贊號和巡洋艦阿斯科爾德號、狩獵女神號及兩艘驅逐艦則跑到了上海。
按照中立條約,清政府有權要求避難的俄**艦限期離境或是將其解除武裝之後進行扣押,但鑒于逃入煙台港的俄**艦在解除武裝後清政府不能提供有效的保護,被追蹤而來的日本軍艦強行拖走,俄國公使雷薩爾擔心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逃到上海的俄**艦身上,立即照會清廷外務部要求上海方面能按中立條約辦理,同時電令駐上海總領事闊雷明盡可能與上海道台袁樹勛進行交涉,必須確保俄艦的安全。
上海道袁樹勛又感到頭疼,這種與洋人交涉之事,辦得好了能得到朝廷的重視,很快就會得到晉升,但如果引起紛爭,那離下課也為期不遠。
在12日數艘俄艦抵滬後,袁樹勛立即按國際公約的規定,要求俄艦必須于24小時內離境,否則將按照中立條約,各艦立即解除武裝,由清政府出面進行扣留。
但俄領事闊雷明則于13日回復,根據清政府頒布的局外條規的相關內容,拒絕拆除軍械,表示俄軍艦因受傷進口修理,不受24小時的限制,只同意在俄艦修峻之後24小時內出口。
對于俄方提出的待戰船修峻後24小時再出口的解決方案,日本堅決反對,認為中國如準俄艦盡行修理,足以恢復其戰斗力,有悖中立條規允戰國兵船止能行駛至最近口岸的規定。日領事小田切萬壽奉日本政府令,照會袁樹勛,提出以下解決方案︰或令俄軍艦立即出口,如不願,則不許修理,並起卸一切軍器、子彈、緊要機器,停泊口內,直至戰畢。表示若不能就以上兩方案擇一而行,日本將采取適當手段,自行解決,由此引發的事端,概由中方負責。19日中午,日本又向上海道面交照會,要求俄艦修期減至二日方為妥當,指出如中國準其盡行修理,日本將自行采取適當手段加以解決。
在日本人的壓力下,沙俄政府最終同意將軍艦上的武器拆除,按照中立條約的規定由中方出面對俄艦予以扣留。
現在整個東亞,能夠容納一萬三千噸的戰艦進塢修理的船廠只有五個,其中兩個屬于俄國人,一個在旅順,另一個在海參崴,但現在都在日本人的封鎖之下。另有兩個剛剛建成的一萬五千噸船塢屬于日本海軍部下屬的橫須賀造船所和吳港海軍工廠。另一個擁有這樣船塢的就是林鑠開辦的滬東造船廠,而德國人開辦的青島造船廠規劃中的一座一萬五千噸的浮船塢還未建成。
日本人在全力支持重工業的發展,其鋼鐵工業和造船業不僅能獲得免稅的優惠而且能得到政府的獎勵資金扶持,在這種舉國體制的支持下,日本的重工業獲得長足的發展,日本的鋼鐵年產量已經接近二十萬噸,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
雖然清政府也意識到了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但卻是漫無目標,毫無目的性和計劃性,這一點林鑠也無可奈何,一人之力怎麼也比不上一國,他唯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力縮小兩國在發展中的差距而已。
讓林鑠稍微感到欣慰的是,至少現在沒有人會再阻礙自己開礦辦廠,而且朝廷還規定國內開工建設的鐵路要盡先選用漢陽鐵廠所生產的鋼軌。
在軍艦被解除武裝後,俄國人的根據中立條約努力爭取,日本人無奈同意受損俄艦可以進塢修理。戰爭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而受損嚴重的俄船如果不進行修理,在碼頭任由風吹水浸,最後報廢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英商耶松船廠率先搶到了俄國阿斯科爾德號巡洋艦和格羅蘇福意號驅逐艦的修船合約,但對于列特維贊號他們卻無能為力,因為耶松船廠此時最大的船塢也只能容納6000噸的艦船。
滬東造船廠順利拿到列特維贊號和狩獵女神號等三艘俄艦的修船合約,合約中修船用費共計六十七萬銀元,這其中需給俄領事闊雷明四萬元的回扣,在除去人工和材料等款項,預計共能淨得二十五、六萬,這已經足夠滬東船廠再建成一座兩萬噸的大型船塢。
林鑠在搶購匯山碼頭時順帶從麥邊洋行手上接管了四艘老舊的客貨輪還有這家洋行手上的三條運輸航線︰上海到漢口,上海至天津和上海經廈門、香港至新加坡,相比下來,林鑠更為重視手上的這條國際航線。
這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外國輪船公司展開競爭,不過好在當初麥邊洋行與太古、怡和達成過運價協議,不過是因為麥邊洋行規模太小,手中輪船落後又無法更新這才敗下陣來。林鑠接手後,最初南洋航線的利潤還算相對穩定,不過有近期種種跡象表明,雄心勃勃的日本郵船公司將在日俄戰爭後加入到南洋航運的爭奪中。
作為未雨綢繆的措施,也是因為滬東船廠在投產後一直開工不足,林鑠決定自己建造兩艘五千噸左右的新式客貨輪。
由于國內根本沒有建造五千噸輪船的經驗,林鑠還是決定先從引進開始,由提供船塢建造和設施的伏爾鏗船廠負責兩艘輪船的設計,為此滬東船廠將支付5000英鎊的設計費用。
林鑠數百萬銀元的船廠設施定單讓正在著手在漢堡開辦新廠的伏爾鏗船廠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資金的問題,所以對于這份來自東方的合約自是極為重視,立即派出了一支由優秀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組成的小組來到中國。
當然這期間的花費還得由林鑠支付。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近代國家的強盛,永遠離不開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在後世已經是公認的真理。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需要大量從新式學堂里培養的人才。
中國近代教育始于1866年左宗棠和沈葆楨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其後李鴻章于1880年創辦了北洋水師學堂,之後于1895年創辦了北洋大學堂,這也是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庚子之後,慈禧太後意識到舊的科舉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國家強盛的需要,開始推行「新政」,鼓勵各地開辦新式學堂,以培養精通近代科學技術的人才。
在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富有遠見的封疆大吏支持下,廢除科舉制度已經成為大勢所趨。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了管學大臣張百熙制訂的《奏定學堂章程》,從而奠定了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基礎。
1903年,張謇在林鑠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學校屬于中等師範性質,主要培養小學教師。課程設置主要有︰國文、修身、教育、倫理、算術、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博物、圖畫、手工、體操等,基本上適應高、初等小學教學的需要。後來根據需要又增設簡易科、測繪科、蠶科、農科和土木工科。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工科教室、農學教室、農場、博物苑、測繪所等。這些設施已超過了一般中等師範學校的範圍,具有大專學校的基本建制規模了。
張謇極為重視師範教育,他從愛國主義角度明確指出︰「欲雪其恥(國恥)而不講求學問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求普及國民之教育則無與,欲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校須從小學始,尤須從師範始。」
其後,林鑠在上海創辦了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並在開辦滬東造船廠的同時,在楊樹浦船廠北段開設了上海商船學校,主要培養工科人才。
軍隊自然是他今後立身的根本,林鑠接手棟軍後,即在崇明島上開辦了棟軍隨營軍官學堂,這些軍官生大部分是從台灣內渡的棟軍和新楚軍官兵子弟,也有一部分來自在江南招收的學員。
這個時代,各省都開始開辦武備學堂,但真正能在今後民國政壇上呼風喚雨的軍人集團,一是出自北洋武備學堂的軍官生,另外就是留學日本的士官生。這個時期棟軍還沒有投入北洋系,林鑠只能在江南各省上下打點,在各省武備學堂保送日本留學軍事的名單中擠出一些名額。
從棟軍隨營軍官學堂中選拔而出的第一批十二名優秀學員按計劃應當在1904年前往日本,不過由于日俄戰爭爆發,只能一直滯留在國內,棟軍北調灤州後,這批學員駐進上海商船學校補習日語。由于上海商船學校為留學日本的學生提供免費的食宿,這一時期,也有不少的國內留日學生聚集在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