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日的商討,各位「德高望重」的河東大儒終于也把皇帝封禪的禮儀逐一確定。此外,皇帝同意參拜孔廟,也徹底讓他們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
秦代建立之初,秦始皇就登封泰山。秦二世也隨之登封過。西漢武帝劉徹前後封了七次。漢代最後一次登封是安帝延光3年124年。其實當時的道教思想並不是很完備,加上秦始皇更多的是以從西方來的征服者的姿態來到泰山的,恐怕也只是儀式上高于政治意義。漢代的皇帝,特別是劉徹,大概也是把登封泰山作為一個合格皇帝的征服標志。
漢代以降,中華分裂動蕩了三百多年,人們十分懷念當初王朝的威嚴和榮譽,因此才把登封泰山當作國家統一,尋根問祖的象征。不巧的是,隋代的國教是佛教,文帝楊堅于開皇15年去泰山並不是「封禪」,而是開壇來祭奠。因此唐代第一次重新用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來進行「封」與「禪」正規的儀式,也算是終于把這個傳統給續上了。
唐代之後再次進入混亂狀態,直到宋代才恢復了封禪。此外,宋朝一確立,皇帝就跑到孔廟參拜了孔子,加上他立下不殺言官的訓誡,造就了中國政治史上吏治最「民主」的時代。也得以讓王安石的具有革命意義的「變法」得以推行。雖然失敗了吧,但也是給後世以有益的啟發。
到這里讀者們也許會問,為什麼不是北岳恆山,也不是大夏族和秦始皇眼皮底下的西岳華山,也不是南岳恆山,也不是中岳嵩山,各地這麼多名山大川,卻偏偏是東岳泰山呢?
從古人類古老的遷徙軌跡來看,他們是從中亞往東方遷徙的。據人類學的說法,古代人類追逐太陽,認為太陽代表著火種,是人類精神的象征。因此現代人走出非洲之後,是從中東地區往東方遷徙的。人類基因組測序也表明,最古老的人種留在非洲,以及太平洋群島的地區。現代基因測序的成果顯示,在遷移路線上,已經滅亡的古代人類尼安德特人在現代歐亞大陸人體內留下了2.5%的基因殘留;而在非洲人體內卻完全沒有這種基因特征。另外,另一種古人類,發現與俄羅斯境內丹尼索瓦洞穴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在現代巴布亞和新幾內亞的一個獨特的特別又丑又黑的族群體內,留下了5%的基因殘余。這充分說明,他們是較早一批走出非洲的現代智人,他們沒和尼安德特人搞一起,而是遇到了丹尼索瓦人,然後繼續往東。隨後走出非洲的智人則是和尼安德特人搞在了一起,追隨他們的腳步繼續往東。因此,東方對于歐亞大陸上,至少是對東亞的人來說,是祖先追求的方向,有著特別的含義。
隨後,在漫長的歷史中,無數的種群和部落都滅絕了,在新石器時期晚期,在中華大地上,剩下了三個主要類型的文明。第一種是仰韶文化,他們的遺址最早在7000年前,屬于農牧文化,收割粟米,有許多的牲畜,有人殉的習俗,因此也有了很多牲畜的肩胛骨用來佔卜,也因此誕生了「甲骨文」。這個類型的文明,是建立和聯絡中華文明的主要力量,黃帝一般認為是屬于這個系統,他們後續發展為4500-3500前的齊家文化。
第二個文明是長江流域的文明,在長江中下游發現,他們的特點是種植水稻,收割時不使用刀,而是把稻谷整個拔出來(汗一個)然後月兌粒。他們的房屋和仰韶文化的半地穴不同,使用的是木材。長江中游屈家嶺文化的城頭山遺址(6000年前),下游河姆渡(7000年前)和良渚文化(5000年前)的遺跡,也說明他們有修築大型城池的習慣,並且用二鳥朝陽的圖騰,並沒有出現龍或者大蛇作為圖騰。
值得一提的是,遺跡發掘顯示太湖邊良渚文化(5000年前)曾經被毀滅過,征服者摧毀了城市,帶走了很多人口,此地後來的文化就從城邦退化,再一次變成分散的小遺跡。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個毀滅的同一時期,該地湖熟文化的很多特征在北方出現,比如大量的玉質禮器和農具。良渚文化的古城面積足足有290平方公里大小,相當于一個頤和園,它位于杭州市余杭區良渚鎮。
第三個文明就是山東的龍山文明,準確的說就是泰山腳下的大汶口文化(6000-4800年前),龍山文化(4500-4000年前),岳石文化(3900—3600年前)。這一只並不是仰韶文明的華夏族,而是東夷族。他們有非常奇特的屈肢葬,青春期拔牙,人工枕骨變形等奇特的風俗,與其他地區很不一樣。這也是後來中國東部,南部地區的拔牙習慣的發源地。有很多證據顯示,他們的圖騰也不是龍,也是鳥。他們的特產是質地最好的黑陶。
關于黑陶的技術資料不少,簡單的說,它是一種使用細膩的河泥的,陶器的終極階段。在黃帝的傳說中,他生于4700年前,如果這個時間是準確的,他還沒有打敗蚩尤,因此中原還沒有從良渚文化(也許就是蚩尤?)哪里得到水井和黑陶的技術。
可以想象,當黃帝從甘肅天水的姬水帶領他的族人和依附他的部落,一步一步的征服東方的時候,他帶著征服者和掠奪者的態度,樹立自己的標志,殺死本地的薩滿和智者,留下自己族人的傳說和圖騰,並且再也沒有回到那遙遠的西北高原。
因此,中國東方和南方民族的的祖先被遺忘了,只有吃米,種稻,青春期拔門牙旁的牙齒這些不需要文字和知識記載的習俗沿襲了下來。而中原的皇帝,也把這種封禪作為了征服東南方土地的獨特的,重要的標志。
同樣,也無怪乎戰國時期,只有齊國的學術和技術是最發達的。第一本工程技術書《考工記》,正是齊國所作。開創百家爭鳴時代的稷下學宮也是齊國人創辦,幫助秦朝統一六國的總工程師墨家的墨子,也是魯國人。傳說中的魯班,也是魯國人……
因為他娘的當時最有文化的人,本來就是黃帝從良渚古城哪里搶過來,安置在泰山腳下的啊!不過,齊國也繼承了那些「被征服者」的傳統,那就是打仗不行。
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揭示了古代中國一只長期被忽視的政治力量。得不到齊地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思想家的支持,這個朝廷恐怕也辦不下去。不說遠的,唐代時名滿天下,勢壓皇室的河東士族,你能說和齊和趙的傳承沒有關系嗎?他們本來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大族,更遠的看,是黃帝時代有名的大姓,更往古了看,那就是部落中的王族。他們的子弟,生下來絕不會是富二代,官二代暴發戶那樣的不肖子孫,而是帶著家族榮譽感和使命感,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淘汰才選出來的「時代精英」。這樣的傳承,才是河東「五姓七家」千年不倒的真正原因所在。至于孔子……
雖然是現在最牛逼的古老家族,可在唐代,他們也就是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家族,遠遠達不到後世吹捧的高度。並且從此因為要搞孔教,徹底的失去了造福中華的功能。注︰本書對孔教並無成見,在發展中,也並不會給儒家穿小鞋。但是本書在後面的發展中,會逐步用現代的政治技術來闡述,為毛孔教是不利于社會發展的。
此刻,在大唐的朝堂上,提前實現了隨後三百年的思想界的任務。與此同時,另一批更加激進的變革,正在悄悄的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