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理工天下 一九九 炮擊大非川

作者 ︰ 話糙理不糙

祿東贊帶著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向伏俟城。吐蕃人的軍事素質還是比較過硬的,不然也不會和經驗豐富的唐軍互有攻守。如果要給個數字,大概十萬吐蕃騎兵,相當于二十萬突厥騎兵。可以和一萬唐軍步兵,三千騎兵一戰。這次不算步兵,唐軍主力五萬騎兵,理論上,可以正面抗160萬吐蕃騎兵。大概相當于當時藏區的總人口。

這一仗,就算是高原反應唐軍走不動路,也不應該輸給吐蕃人。歷史上薛仁貴確實也沒有輸。但是損失之大,除了人沒死多少,和輸了也沒什麼區別。

這四十萬吐蕃人,各個部門都有。新征服的白蘭部,很多都被祿東贊打發到貧瘠的可可西里地區放牧,並沒有出現在這次的戰場上,以防止他們臨陣倒戈。大概有十五萬衛藏部落和十五萬康區的部落,連同在烏海城附近參戰的十萬人以及在修整的十萬達延部,隨時會補充進戰場。他此次投入了五十萬人。

七月十五日,祿東贊的本帳過了烏海城。十六日,探子來報,在大非川地區發現了唐軍營地,規模大概五萬人。

祿東贊細長的雙眼頓時散發出冷酷的光芒︰「好!既然唐軍敢離開鄯州,在大非川的草原上,我們就給他來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傳我的號令,大軍繞道穆格川,從後面包抄唐軍,讓他們插翅難逃!」

他們晝伏夜出,希望能給唐軍一個突襲。他們不知道的是,穆格川在幾天前剛剛經過一大隊人馬。而他們的行蹤更是一踏出烏海城,就被唐軍的光學雷達鎖定了動向。

「哼,祿東贊詭計多端,抄後路這種戰術是一定的。這樣吧,我們在營地後方布置好炮兵陣地和反騎兵防線。騎兵主力避開眼線,移師營地以西三十里。」

薛仁貴也不是傻瓜,如果在以前,軍情傳遞緩慢,如果兵力投送不及時,半個時辰就足以在局部形成不可逆轉的戰況。所以兵法一直避免分兵作戰。但如果情報和行軍足夠迅速,並不是越多越好。就好象李靖蘇定方都喜歡奔襲,在這樣的戰術下,萬人以下的騎兵隊足以將百萬以上的部落逐一擊破。

所以,七月十八日下午,祿東贊將他四十萬人分散扼守住唐軍營地和鄯州地區的交通線時,心里是志得意滿,勝券在握的。他本來擔心吐谷渾會過來援兵,可是探子回報的消息是,吐谷渾部落的人都歡樂的在海西草原上放羊,根本沒有集結的跡象。他心里鄙視了一下傲慢的唐軍和膽小的吐谷渾。下達了後天早上總攻的命令。

「讓他們殺羊吃肉,讓馬兒休息一天。唐軍已經是盆子里的蟋蟀了!」

吐蕃人是沒有甕中捉鱉這個成語的,因為他們可能根本沒見過鱉。所以他們不知道,馬上就要吃一個大鱉。

于此同時,唐軍大營中,也在飽餐一頓。不過他們吃飽了不是去休馬,而是去擦炮,搬炮彈,布置炮位。他們比吐蕃人還渴求這一戰。

火炮對騎兵的首秀,終于要開始了。

薛仁貴這邊反而緊張許多,他必須在炮擊停止後及時趕到戰場,以便對吐蕃人帶來最大的追擊和殺傷。吐蕃人什麼時候發起攻擊?他必須第一時間知道,並且發兵趕赴戰場。因此,三萬騎兵,在吐蕃人到達以後隨時待命,馬歇人不歇,人累了,就靠著馬打盹。好在吐蕃人也沒多少耐心,只讓他們干等了一天。七月二十日早上,吐蕃軍開始集結整隊,幾乎在同一時間,薛仁貴和他的三萬騎士,也爬上了馬背。當火炮聲響起十幾聲後,他們就可以拍馬出發了。

四十萬騎兵是什麼概念?大概是五個諾坎普球場的容量,可以把上海八萬人體育場填滿5次。這樣巨大的一只隊伍,指揮是很困難的。在古典時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使用百人隊作為基層戰斗單元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超過一百人的規模,即使的指揮督戰就變成很困難的事情。在百人隊的戰斗單元以上,是軍隊的管理單位。在羅馬,一個軍團的人數從4000人到6000人不等。在唐朝,按照兵源,一個管理單元就是一個折沖府,人數從1500人到2000人不等。一般兩個到三個折沖府組成一個軍團。

同先進的戰斗編制相比,吐蕃人的軍隊龐大而混亂。他們以部落為單位,一個部落大概是一萬人(馬),這是他們的軍事調動單位。祿東贊要調動這四十萬人,除去他親自率領的部落,需要有三十九個信使來傳播他的軍令。同樣,這四十個個萬人大隊,也是戰斗命令的對象。

至于基層隊伍,大概是三百人的騎兵為一隊。每一個萬人大隊,大概有三十個隊出戰。這三百人就是吐蕃基層的戰斗單元。同樣,一個部落習慣用什麼戰術配合,也是用三十個騎兵隊來配合執行。在以往的戰斗中,他們的陣線也是這樣配置的,大概十隊人馬打頭陣,盡量沖散唐步兵的陣線。然後保持速度,撤出戰場修整。接下來十隊人馬繼續沖擊,以求殺傷。最後第三隊人馬和修整完畢的第一隊人馬再加進來,如果戰局順利,他們便追擊,如果不順利,那就盡可能的接應敗兵,掩護撤退。

因此,這四十萬人,就組成了一大片分成一千二百個百夫長帶隊的龐大集體。他們列隊完畢時,戰線寬度可以連綿十里。這個數據怎麼來的?每一只百人隊三百騎,十騎的寬度算上中間距離,大概有十五米。正面有四百個百人隊,那就是6000米,正好是十唐里寬。這只隊伍的縱深更加可觀。按照每騎三米的長度,三十騎就是一百米。前後三組,那就是三百米的縱深。這樣尺度的大戰,在歷史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不止一次的出現過。

這樣就顯示出唐軍營地選址重要性來了。唐軍營地在大非川之側三百多米的地方,河水在此地拐了一個彎,吐蕃軍隊無法在一個舒適的寬度上安排他們的人馬。因此他們只能收縮戰線,加大縱深。在實際戰斗中,吐蕃人的鋒線寬度最窄處大概是三千米,由于奔跑時無法靠的太近,一個百人隊三百騎的分布密度,大概是一百五十米深,二十米寬。他們的騎射打擊距離在三百米左右,沖鋒速度每秒可達18米(大概60公里每小時)。按照十秒一箭的射速,他們射出2,3箭之後,就會和步兵方陣接觸,利用速度和騎刀來劈砍殺傷對手。

而與之對應的,唐軍火炮的打擊距離在一千米左右,每分射速2發,如果不用水清潔炮管,可以勉強達到4發。1000米的速度,吐蕃騎兵需要的時間也正好是一分鐘。所以標準戰術最好是三發榴彈,一發霰彈。但是榴彈如果不能控制爆炸高度,殺傷力是很有問題的。因此對吐蕃人的密集陣列,薛仁貴的命令是使用實心炮彈。它可以打穿二十排人,加上馬可能就是次一點兒。打不穿吐蕃三百人建制的隊伍沒有關系。後面十排頂著前面二十排人的殘肢斷臂,心理多少會受點影響吧。

因此,唐軍的炮兵三千人,四百門火炮。這些火炮均勻分布在兩千米的陣線上,可以調整一定的角度覆蓋更大的目標線,或者形成交叉打擊區域。吐蕃軍在發動第一次沖鋒時,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第一次炮兵騎射,帶來了如此壯觀的效果。

四百發炮彈以400米每秒的初速飛出炮口,三秒後落在一公里左右的著彈點,平均打穿了十五個吐蕃騎兵。第一輪就帶走了六千人的生命,並且讓另外一千五百人因為受傷震蕩或者嚇破膽而喪失了戰斗能力。

祿東贊並沒有帶隊沖鋒。他留在中軍,听見前方傳來驚天動地的爆響。

「我的老天,那些事什麼玩意兒?」他喃喃自語,不知道該如何下令。幾只吐蕃人的殘肢從天而降,落在他面前的草地上。

可是因為全軍已經發動了沖鋒,更多的吐蕃人不得不隨著大隊繼續沖向前面血腥的戰場。

第二輪和第三輪炮擊,因為距離更近,打穿了更多的吐蕃軍的戰線。三輪實心彈收割超過了兩萬人馬的生命。而大戰才開始了40秒!對一個四十萬人的大軍而言,絕大多數人甚至都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這樣的厄運還接連落在他們的頭上!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節 |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閱讀 |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