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的情況,和鮮卑,匈奴,突厥等部落野人的時代,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傳統藏區分為三大塊,衛藏,康區和安多。衛藏是藏區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崗波仁齊峰下是藏區誕生的一神教的雛形︰苯教。苯教的人雖然保留了原始薩滿教和多神教的種種特征,但它提出一個概念「世界的中心」。也許是受到崗波仁齊峰的影響吧。總之,印度教也把這座山視為世界的中心。但這兩種原始多神教形式存在的宗教始終沒跨過一神教這道門檻。他們都起源于公元前15世紀,而猶太教在500年前已經實現了一神教。很多跡象說明,現代人類和現代文明的火種,也確實是由西向東傳播的。這個宗教是象雄古國的國教。同理,象雄古國也是有象雄族,和他們征服的其他民族組成。由他們愛搞宗教發明的形式來看,他們很可能是本地土著,與印度人關系匪淺。
衛藏地區另一個民族就是羌族人(羌族王姓姜,姜太公家是也),其中兩只名為唐旄(這個似乎不姓姜),他們推翻了象雄在衛藏東部的統治,當然被發羌後來居上了。唐旄的歷史記錄說明,他們本來居住在天山南麓,蔥嶺一帶,後來燒當羌首領迷唐,也很可能就是唐旄部落中唐字的由來,被東漢軍隊打敗,部落殘存不到一千人,這很可能是皮膚較黑,面貌較丑的一千人南下投奔了發羌部落。發羌部落也就是蕃民族的祖先。
康區是以昌都地區為中心的地區,這個地方魚龍混雜,商業繁榮,什麼人都能在這里討口飯吃,也因此成為絕佳的文明庇護地。原始狀態的藏緬語系在此地比比皆是。藏緬語是什麼地位?比上古漢語還要早的地位。在漢語界,客家話大概就幾百年前,粵語大概一千年前。藏緬語呢?要倒數至少5千年前,咋形容呢?那可是夏商周和三皇五帝說的語言……
安多地區,在藏區的北部,與吐谷渾地區接近,但是更荒僻。衛藏地區的藏語和漢語一樣,帶聲調,安多地區的藏語連聲調都沒有,純部落游牧民。這一點也可以側面證實,藏區居民也是從羌區往南往東遷移,與漢族祖先征服黃河流域有共同的起點。
祿東贊就是衛藏人,他出生在山南地區,蕃民族的發羌部落,在拉薩的南邊,喜馬拉雅的北邊。按照現在的說法,可是根正苗紅的吐蕃王室血統。年輕的時候,他還干涉過印度的內政,整死了意圖對唐使王玄策不利的魔羯托王國篡位的大臣……總之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吐蕃騎兵從喜馬拉雅山口南下,靠7000人就攻佔了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舍城拉杰吉爾。這個地兒也許比不過印度十六雄國其他牛都,但釋迦摩尼當年就是在這里修行(沒成功的**絲狀態),此地也是玄奘自費留學的第一站那爛陀寺。佛教聖地靈山,靈鷲山,南海觀音的竹林精舍,佛陀證道的菩提樹,都在這王舍城附近。請問現在取經要怎麼走?飛印度坐火車在拉杰吉爾火車站(rajgir)下車南走3公里就到靈山。想參觀那爛陀寺的請走北2站下車(nalanda),想參觀佛陀正道處請坐公交車在靈山西南50公里的菩提迦葉站(bodhgaya)下車。請各位乘客帶好行李,歡迎下次乘車。
所以吐蕃征服過印度的一部分,身為中華民族老祖先的好基友後代,也算給我們漲了一些臉︰印度估計在所有時空都干不過我泛羌民族。這里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實,王玄策出使印度,走的是吐蕃國,基本上是直線進發。為什麼玄奘自費去印度留學,走的是西域呢?因為當時正好吐蕃國處在辭舊迎新,推翻象雄,建造羌族新世界的關鍵時期。加上玄奘一個自費留學生,連通關文書都沒有,自然只好繞遠路啦。哈哈哈。
在印度和大藏區橫行無忌的祿東贊,除了根正苗紅,也具有一切事業上升期民族帶頭人的所有特點,冷靜,自信,有魄力,行動力超強和野心勃勃。
他得知唐兵進攻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慌張。張口就問︰在哪里?多少人?那些部落傳來了消息?
藏區這麼大,但確和祿東贊的後花園沒什麼兩樣。信使報告,安多地區的烏海城和河口都出現了唐騎兵的蹤跡。人數大概幾百人到一千人不等。已經持續了十數日。祿東贊連地圖都不用看,迅速的浮現了附近的地形和局勢。
祿東贊是極力不希望大唐插手青藏高原的事務的。在他看來,青藏高原就是自家的土地,所謂白蘭部落,吐谷渾部落,注定都是給自己當小弟的。你大唐統一了中原也就算了,現在還來青藏高原來插一腳,當吐蕃勇士是吃素的嗎?他不願意開戰。可是在草原上混,面子是最重要的。現在唐騎兵來打吐蕃國的臉了,不還擊一下,那以後他祿東贊的臉往哪兒擱?
于是祿東贊大手一揮,下令讓安多地區的長官,達延頭人帶著人去收拾唐軍。這個時候,已經是七月十日。同時,他也從王都出發,前往前線附近督戰。
達延早收到消息,拿到祿東贊的命令之後,連夜組織隊伍開始追唐軍的消息。可是唐騎兵們狡猾的很,打一槍就跑,根本不讓你抓住蹤跡,而且可疑的是,這只唐軍和往常的唐軍不太一樣,他們似乎不止一名主帥,而是同時有三四只軍隊,讓人模不清主力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其實達延的人馬奔波了三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唐軍在烏海城附近沒有據點!
達延犯了難。他只好帶著六萬人馬,進駐烏海城,打算唐軍下次來了就殺出去。可是唐軍發現吐蕃騎兵集結——所謂集結,其實就是平時閑在家放牛放馬的游牧民集中起來,跟著隊伍走。唐軍就遠遠的吊著,你說六萬人馬去追幾十人?不現實啊!達延受不了了,帶著隊伍就朝白蘭道方向壓過去。他就不信,自己佔了白蘭道,你唐軍難道往我大吐蕃內逃?
唐軍沒有逃,只是在穆格川附近游蕩,達延帶著人馬殺過去,唐軍一觸即潰,四散向吐谷渾方向奔逃。如是再三,達延不敢太接近鄯州和吐谷渾部。于是就帶兵返回了烏海城,並且向祿東贊發回了捷報。
「唐軍不堪一擊,我們連戰連捷,把他們趕回了鄯州地界。」
祿東贊拿著戰報,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出使過唐朝,心里很清楚唐朝的官僚制度。帶兵的主將,如果被殺的丟盔棄甲,是一定會被免職責罰,換將再戰的。但達延的戰績在那里擺著,千真萬確,只要達延帶兵殺出去,一定沒有唐軍敢接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祿東贊也逐漸放下了戒心。在他看來,這可能是唐軍為了警告吐蕃打下了白蘭部,繼而圖謀吐谷渾的警告。
「伏俟城我也去過,雖然城池不怎麼樣,但這里我是一定要拿下的。就算有唐軍撐腰,吐谷渾也抵擋不了我大軍的攻擊。」
經過一番思考,考慮到已經從大唐搶來了媳婦,他覺得有必要用草原文化教訓一下唐朝廷的各級官員︰
「在草原上,誰的拳頭大才是真理,除此之外,別無二理。」
祿東贊征發了三十萬大軍,連同烏海城已經集結的達延的約十萬人,四十萬吐蕃大軍,將計劃向伏俟城進發。
在他看來,吐谷渾的人不是笨蛋,在絕對的劣勢下,除了逃竄,連直面他的勇氣都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