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月英的到來,讓嬴戰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中國歷史上被埋沒的人才太多了,生不逢時的人實在數不勝數。黃月英分明有著令墨門上下驚嘆的才華,卻偏偏出生在術法式微的三國時期,在那種貧瘠的土壤上都能留下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這兩樣近乎傳說的事物,她在墨門這塊肥沃的土壤上,又能成長到什麼地步呢?
嬴戰不知道黃月英的止境,但是嬴戰知道,黃月英已經展現出了她那驚世絕艷的才華,第一代的諸葛連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黃月英吸取嬴戰的教導,又和墨門中諸多前輩高人合力完善提升,將工匠手段的諸葛連弩發掘到極致,也簡化到極致,真正達到至簡至美的地步。這種諸葛連弩鑄造時需要很高的技術手段,不是尋常小作坊就能完成,但是拿著現成的零件拼裝修理卻是受過培訓的工匠就能勝任。
那些使用諸葛連弩的精銳士兵只是花了半天的功夫,就了解了諸葛連弩中的每一個構件,更是能夠熟練的拼裝拆卸,而且,這些士兵發現,所有諸葛連弩的零件竟然都是通用的,同樣部位的零件竟然一模一樣,沒有半點區別。一時間,所有士兵都激動不已,對眼前這種武器更加熱愛。
只有他們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兵才能明白這其中的意義。如果戰事不利,後勤困難,士兵手中的機弩全都出現了故障,有的人機括損壞。有的人弩身破裂,有的人弩臂斷裂,而且全都因某個部件損毀不能使用。如果是其他國家的機弩,只怕全部都要報廢。射不出一根弩箭。可是換了這種同一型號的諸葛連弩,就能將所有完整無損的部件拆卸下來組裝,十架報廢的諸葛連弩還能夠拼裝出七八架完好無損的諸葛連弩來。
不要小看了這種細節,歷史上很多驚天逆轉都是從小細節引發的。
雖然構造簡單,可這個簡單是對于拼裝來說的,而不是制造,實際上,這幾個零件都復雜無比。對于各方面的工藝要求都十分高,許多材料甚至都是特殊手法熔煉出來的,而這些熔煉的手法,只有墨門知道。外界想要憑借幾件模型仿制,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諸葛連弩定型之後,墨門開始發揮起巨大的生產制造能力,一批批諸葛連弩被生產出來,通過墨門修建的大路發送到大秦國各個部隊中。鎮守北疆的蒙恬大軍首先換裝,原本的弓弩手全都開始使用這種諸葛連弩,等到士兵能夠熟練掌握之後,蒙恬帶領大軍在草原中尋找匈奴部族。幾番決戰之後,匈奴以往仗以逞凶的騎射本領根本沒有半點用武之地。面對諸葛連弩那恐怖的火力,只有吃草的份。根本不等他們近前就被射成了刺蝟。
弓的有效殺傷距離150米,匈奴人的騎射本領出眾,能夠再提高一些,不過諸葛連弩的有效殺傷距離達到了四百米,是匈奴騎兵的兩倍還多,而且一弩十發,箭雨鋪天蓋地,連大魏國那種鋼甲面對諸葛連弩都不能完好無損,更何況匈奴人這種皮革的鎧甲,絕對是沾到就死,踫到就亡。
草原上,身穿黑衣黑甲手端諸葛連弩的大秦國士兵有條不紊的排成橫列,面對匈奴人的集團沖鋒,他們不慌不忙,不驕不躁,絲毫沒有步兵面對騎兵的緊張和急迫。
前隊士兵蹲下,後隊士兵依舊保持站立,所有人同時瞄準,機括輕輕觸動,十支弩箭如同一條線般潑灑出去,筆直的射向匈奴騎兵。
第一排匈奴騎兵如同遇到絆馬索似地,飛奔的身形猛然一滯,好似有無形的障礙物撞在了他們身上,竟然連人帶馬碎裂開來,諸葛連弩的弩箭威力之強竟然達到了肢解人體的地步。
幾乎在同一瞬間,匈奴騎兵的第一排就割麥子似地齊刷刷倒下,不等他們落地,第二排、第三排的人也都渾身飆血的向前撲去,僅僅一個呼吸的時間,原本 有聲的匈奴騎兵們就全都變成了一具具支離破碎的尸體,寂靜的趴在草原上,和多年來被他們殺死的中原百姓一樣,緩緩用他們的血液滋潤著身下的土地。
「打掃戰場,準備回營!」
隨著蒙恬的號令,立刻分出一隊隊士兵去回收弩箭,收刮戰利品,匈奴人身上的彎刀弓箭都是他們的目標,上好的皮革也被扒了下來抖干淨血液,甚至有些士兵直接肢解戰馬,將一塊塊馬肉放到運送輜重的車輛上。
這是蒙恬平時訓練他們的,深入敵後,一切的給養都要自己解決,只有這樣才能走的更遠,戰的更長,雖然他們只是在匈奴草原上打打游擊,並不是長途奔襲,可是該收繳的戰利品依然一樣都不能少。
大秦國士兵揚長而去,趁匈奴人沒有跑遠,去追擊他們的部族,俘獲他們的人口,收繳他們的牛羊。至于這些死去的青壯,自然是無人過問。
漸漸有聞到血腥的鷹隼豺狼出現,雖然那些血淋淋的血肉十分誘惑,可是空中那種如若實質的殺氣揮之不去,凝滯如山,這些野獸都驚駭的避讓開去,不敢靠近。轅門帳前鳥雀驚,那些軍營大帳前殺氣凝聚,尋常鳥類老遠的就會避讓開來,根本不敢從前面經過,雖然大秦國的士兵僅僅在這里停留片刻,卻已經留下了如此的威勢,就連豺狼都繞道行走。
蒙恬依仗諸葛連弩的犀利,頻繁出擊,將河套地區周圍徘徊不走的十幾個匈奴部族盡數剿滅,三萬大軍月余時間斬殺匈奴青壯二十多萬,俘虜匈奴老幼婦孺四十余萬,繳獲牛羊馬匹百萬余。
十幾場戰役,固然有諸葛連弩的犀利之處。可是蒙恬從容指揮布局也功不可沒,匈奴人迂回包抄埋伏誘敵,種種手段都使盡,可是這一個個計謀都被蒙恬識破。更是將計就計一步步擴大戰果。
十幾場血淋淋的教訓,終于讓匈奴人知道了蒙恬的厲害,他們終于趕到恐懼,開始放棄河套地區豐美的水草,舉家闔族的遷徙,向東、向北,只要能遠離大秦國,遠離蒙恬。哪怕是啃冰吃雪他們也願意。而在嬴戰的刻意宣傳下,「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句話也成了蒙恬功績的概括。
大秦國河套地區再次向外擴張,蒙恬開疆拓土的功績令大秦國上下都記住了他的名字。許多士兵都將蒙恬引為偶像,「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句話成了無數受過匈奴欺凌的中原人民的夢想。
對于這些俘虜的匈奴人,嬴戰並沒有趕盡殺絕,如果真有這個必要。蒙恬也不會辛苦的把他們帶回來,直接在外面砍了了事。
雖然對匈奴恨之入骨,但是不容否認,匈奴的人口極多。除非將他們全部殺掉,種族滅絕。否則就只能進行民族融合,將他們同化到大秦國子民中。
對這些老幼婦孺。大秦國官府將其打散重編,分入內地各個郡縣中,或是耕種或是放牧,或是成為皮匠之類的雜工。讓他們離開了大草原,就好像進了卷的野狼,只能被一點點磨去野性,逐漸成為看家護院的忠犬,他們的兒子、孫子等後代將緩緩成為土生土長的秦國人。
而隨著北疆的勝利,諸葛連弩的威力被越來越多的大秦國將士認可和重視,不但嬴戰著重培養的那些精兵開始日以繼夜的刻苦訓練,就連大秦國各郡縣的巡捕們也開始鍛煉使用機弩的本領。對于諸葛連弩,大秦國並沒有刻意封鎖,甚至是公開銷售,所有大秦國子民均可購買,但前提是身家清白,沒有重大違法記錄,購買後的機弩上要篆刻使用者的姓名。
和當年秦始皇收繳全天下的兵器盡數熔毀不同,嬴戰刻意讓諸葛連弩流入大秦國各個階層。一個健康良性的官府,不應該懼怕子民手中擁有武器,如果這個官府治國有方民眾安居樂業,武器只會成為子民保家衛國的用具,而不是反抗官府的凶器。如果外敵入侵,大秦國的子民只能人手一把菜刀和燒火棍去抵抗,那樣的大秦國將是嬴戰的恥辱。
而且,大秦國律法嚴苛,民眾守法意識極高,武器的傳播並不會增加違法亂紀。畢竟真要違法殺人,菜刀斧頭也一樣可以,甚至赤手空拳也可以。將武器看做犯罪的根源進行嚴厲的管制只能說是官府的懦弱和無能。
再者,眼下的諸葛連弩只是普通工匠手段就能完成的,更高深的機關術還沒有應用到其中,即便要嚴格管制,也該是未來的那些機關術作品,而不是眼下這種。
諸葛連弩不但在大秦國內部銷售,還向外出口,許多國家見識到諸葛連弩的厲害之後,都急切的渴求,希望購買,大秦國自然是與其討價還價,獲得了無數好處之後達成一筆筆訂單。反正也不怕他們仿制,出售給他們也無所謂。而他們用諸葛連弩武裝軍隊之後,自然不是拿來做儀仗隊的,肯定會用到兼並攻伐之中,而大秦國就可以靠著販賣軍械從戰爭各方獲得利益。
墨門本以為給大秦國官府制作諸葛連弩會是賠錢買賣,頂多也就是從嬴戰哪里再敲到一些南海奇精來,卻沒想到嬴戰允許諸葛連弩對外國銷售。成品的出售可不是論斤賣,每一架諸葛連弩的定價都極其昂貴,可是即便如此,那些國家也都趨之若鶩,讓墨門賺得缽滿盆滿,當然,給大秦國上繳的賦稅也十分不菲。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諸葛連弩鑄造和使用,運輸力的不足越來越明顯。
雖然大秦國搭建了許多傳送陣,可是傳送陣的開啟和維持需要靈石,或者修煉者灌注真元,無論哪一種都是十分大的消耗,是以,目前大秦國的傳送陣僅僅是提供給官府公文傳送,官員來往,有時候還會用到軍隊調集,可是從來沒有應用在貨物的運輸上。大宗貨物傳送需要耗費的真元極其龐大,許多天都無法復原,除非是極其貴重或者極其緊缺的物品,普通貨物還都是車載馬運。畢竟運輸的成本和盈利在那擺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用航天飛機去運大白菜,絕對是虧到姥姥家的買賣。
針對這種情況,嬴戰首先想到了木牛流馬,不過想了想,被傳的神乎其神的木牛流馬充其量也就是機關獸的一種應用,以眼下墨門機關獸的水平,木牛流馬好像有點不夠看的。
「那就發展馬車吧,反正大秦國道路橋梁四通八達,又靠近匈奴、義渠,牛馬來源極多,發展車運意義極大。」
當初墨門在河套地區修路架橋的時候,寧肯付出十倍艱辛也不讓道路出現半點彎曲轉折,時至今日,大秦國上下總算明白了這其中的意義。
日行千里,如果放到其他國家那種七扭八拐的路上,也許走完這一千里,舍棄拐彎繞路不說,有效距離僅僅是三五百里,換句話說,所付出的辛苦,僅僅走了一半的路程,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卻要無端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而在河套地區,所有的道路都是直來直去沒有半點彎折,日行千里就是日行千里,不會走半點冤枉路。而且,支線道路也省去了車夫們識路認路的辛苦,根本不存在迷路的可能,十分方便省力。
鑒于墨門需要將大量的物資運送往大秦國各郡縣,許多富余的勞動力都購買車馬開始從事運輸,將各郡縣中的貨物運往北地,又從北地運來各種貨物。除了墨門生產的諸葛連弩等軍械,還有草原上的種種特產,皮革、獸筋、獸骨、藥材等物都是中原各地的搶手貨,只要頭腦不太笨,這一來一回的差價就足以發家致富。而且來往運輸極其便利安逸,根本就是坐在馬車上撿錢,一時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車馬運輸。
和其他國家人們一輩子圈死在老家周圍百里的境況不同,大秦國的子民都十分熱衷于走出去,走到千里之外,去萬里之外尋覓財富和機遇,而這種冒險的進取精神也一點點形成大秦國特有的意識,並且深深融入到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中去。(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