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韓侂冑領餃的後勤船隊到了澎湖,一下船,韓侂冑就听到了台灣傳回來的好消息,得知兩天前就已經成功登陸。韓侂冑心情大好,茅庚也感到由衷的高興。
隨即韓侂冑和茅庚一介人就被請進了趙在澎湖設立的中軍帳,江伯夔將台灣那邊情況一一介紹後,茅庚感到十分的吃驚,沒想到前方的宋軍這麼快就與土著建立了拆遷補償的諒解。
話說當日何大來與土著代表進行和平協商,協商的癥結就是補償標準問題,經過那個土著老者的斡旋,大多數的土著都接受了大宋開出的補償標準。事實上,大宋的補償標準還有所提高,在何大來原來補償標準的基礎上,餅干翻倍,披風增加為一間屋補償一件,只是大件並無變化,還是三間屋補償一頂帳篷。
目前的情形是,只有一群土著不接受這個條件,其他的土著都已經領了補償,不再與宋軍對抗。這些土著還處在刀耕火種的狀態,並無固定的田地,而可供生存的土地遼闊無際,土著們既然打不過宋軍,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因此他們的大多數決定停止抵抗,先拿了補償再說。如此一來,宋軍便能在多數方向上謹慎地推進,遇有土著的屋舍,不論好壞,都按這個標準補償。
不過,有一群土著並不肯善罷甘休,他們甚至獅子大開口,提出了一間破爛棚舍補償兩頂帳篷的補償要求,而且其他的還一點不能少,因而雙方還在僵持之中。在這群土著的這個方向上,雙方這會兒維持著平靜對峙的狀態,雖然暫時停戰,對抗的意味還是很濃。
對于這群土著的無理要求,李同佐認為不能太過于遷就土著,否則會使得土著的胃口越來越大,這群土著提出的要求太過于離譜,無論如何不能遷就他們。趙也覺得李同佐的考慮大有道理,誰知道台灣有多少土著,要是補償的標準太高,錢根本就不夠花的。朝廷關于佔取台灣和建設台灣的預算是一百萬貫,至今為止已經花出去大約四十萬貫,要是拆遷補償的標準太高,只怕會大大超支。
土著那些完全稱不上房屋的棚舍,誰也不知道有多少,要是一千兩千間倒還罷了,要是有十萬八萬間,光拆遷補償就會花光所有的錢,還遠遠不夠!
趙心氣很高,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向朝廷申請增加預算的。
「拆遷補償」的主張當時是茅庚提出來的,趙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茅庚,不知道茅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至于趙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實際上是李同佐提出來的,就是對這一群土著使用強硬手段——不服?打到他服為止!甚至不惜大開殺戒。所謂,不施霹靂手段,難顯菩薩心腸,便是此謂。
茅庚心說,這不過就是拆遷遇上了釘子戶,在後世這種破事簡直是司空見慣。這群釘子戶土著的要價的確是過于離譜了,算下來一間破棚舍差不多要耗資十七八貫,如果都按這個價碼,成本的確是過于高昂了一點。茅庚覺得,後世拆遷補償「以面換面」的做法值得參考,拆遷多少面積就補償多少面積,按照這個原則,一間棚舍補償一頂帳篷才是合適的補償標準,而現在正在執行的三間棚舍才補償一頂帳篷的標準顯然是低了。但包括趙在內的大宋高層只怕都不會認同「以面換面」,原因是土著的那些破爛棚舍對大宋來說幾乎一文不值。
茅庚覺得該說的還是要說,在整理了一下思路後,茅庚跟在座的人表達了幾個觀點︰
第一點,這些土著是這里的原住民,茅庚建議以後都要以原住民稱呼他們,大宋不只是佔了原住民的棚舍,還佔了他們此前賴以生存的土地,因而不能單純以棚舍價值來估價,給原住民更多的補償理所應當。
第二點,對于原住民,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武力手段,尤其不可大開殺戒,那樣就會嚴重違背大宋仁義之師「吊民伐罪」的原則。關于這一點,茅庚用的是儒家仁義的說辭,骨子里則是後世人道主義的思維。
第三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盡快開發台灣,還得依靠原住民,因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願意移民到台灣來的人必定不會太多,大宋需要這些原住民去種地,去作坊出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台灣。否則就算佔取了台灣,如果無法動員原住民參與台灣開發,台灣反而會成為朝廷的包袱。
第四點,原有的補償標準過低了,應該按照「以面換面」的標準進行補償,這能為大宋贏得原住民的民心。當然,釘子戶的要求也不能輕易滿足,為此,茅庚自告奮勇,決定自己出面參與跟原住民釘子戶的談判。
第五點,錢的事不必擔心,只要讓原住民加入大宋開發台灣的行列,他們能幫著大宋賺錢。關于錢的問題,茅庚也理解趙的立場,當即提出,未來向新化購買鐵絲、水泥的錢可以緩付。
經茅庚如此一說,眾人雖然還是有些不情願提高補償標準,但茅庚一則表達了足夠的心意,二則贏得原住民人心也都是在場人惟願如此的,而最重要的是,在場的人都清楚,要讓人移民到還是蠻荒之地的台灣,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較起來,招攬一個移民的成本,絕對比讓一個原住民參與開發的成本昂貴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趙不難作出選擇,茅庚的提議獲得了趙的支持,趙當即授權茅庚按照「以面換面」的補償標準全權負責拆遷補償。
茅庚這一下又接下了一個燙手的山芋,尤其是要在無法正常交流的情況下,要跟野蠻成性的原住民釘子戶討價還價,這樣的事人家避之猶恐不及,偏偏自己還得迎難而上。茅庚想了想後世對付釘子戶的若干招數,不禁搖頭,後世對付釘子戶的招數雖多,但好像對這些蠻族用處不大。
在前往台灣之前,茅庚先去找了黃旺財,茅庚需要掌握澎湖這里作為臨時基地的生產情況。
黃旺財在十幾天之前就來到了澎湖,派他來的目的,是教會先期趕到這里的廂軍燒制板磚和糊制竹縴維水泥瓦。按照計劃,登陸台灣成功後,第一時間就要施工建設簡易的港口,同時也必須建設簡易軍營,而至少在登陸成功的前二十天,燒制板磚和糊制水泥瓦這些,暫時都只能在澎湖進行。
黃旺財在澎湖的工作令人稱道,在教會了廂軍中的工匠拉制一段一段的鐵絲後,隨後就教他們如何砌碉堡磚窯,鐵絲是砌碉堡磚窯的必備之物,其實有了鐵絲,碉堡窯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廂軍工匠們很快就掌握了燒制板磚的技術,如今一直在開足馬力生產板磚,因為澎湖這里從上到下誰都明白,台灣需要無數的板磚。為了配合澎湖燒制板磚,從福建運來了大量的煤炭,此後在台灣沒有挖出煤炭之前,福建也將為台灣源源不斷地供應煤炭,為此福建的煤窯窯主最近樂開了花。
茅庚認為,開發台灣要打響的頭一炮就是基建,後世建深圳特區的時候是這樣,在這個時代,建設還是一張白紙的台灣也同樣是如此。
從新化運來的水泥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運往澎湖,盡管在茅庚看來,水泥的產量不高,運來澎湖的更少,但至少也能對付一陣了。燒制板磚和糊制水泥瓦的產量還需要提升,在茅庚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要搞好拆遷補償,原住民的拆遷補償要實現真正的「以面換面」,最好是為原住民提供磚瓦房,成本恐怕不見得就會比現行的補償方式高,但具體如何辦,茅庚還沒有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