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第二五回西太後再度垂簾左宗棠抬棺出征(上)
第二五回西太後再度垂簾左宗棠抬棺出征(上)
詩曰︰一家三五口,父母和兒女。父母無邪癖,兒女有正氣。慈母多敗兒,嚴父少忤逆。童心如白璧,雕琢宜慎惕。最怕太溺愛,錯短皆護庇。子女非玩偶,不可戲與欺。教子何為貴,尚德和孝悌。少小循禮節,推棗又讓梨。心窄易招災,胸寬必受益。待人學吃虧,不可佔便宜。無私慕高潔,有容成大器。奸詐種禍根,誠信奠福基。求實乃良師,虛榮是頑敵。交友忌輕浮,做事明順逆。動靜合規律,防病健身體。四時重調養,三分寒與饑。早睡又早起,勤洗勤換衣。節儉貴有恆,奢欲須拋棄。德者才之帥,立身戒自欺。讀書惜寸陰,博學靠努力。成績勿謬獎,差距勤剖析。龍鳳非蹴就,培育抓點滴。習慣成自然,化育遵天理。
這首詩,名為《教子真言》,雖系在下之管見,但卻來源于對生活之總結。人生在世,最親密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由血緣聯結起來的骨肉親情。血緣是一種無法割斷的聯系,親情是一種難以忘懷的牽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但這種愛必須是有原則、有分寸的,對子女的缺點、錯誤不能包庇袒護。否則,就成了溺愛;而溺愛是一杯毒酒,最終會害了子女。所以說「慈母多敗兒,嚴父少忤逆。」
天地生才不易,父母望子情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的普遍願望,然「龍」、「鳳」之培養教育則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就必須按科學規律辦事,是藝術就必須講究方式方法,注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和防微杜漸。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種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具有朝夕相處、細致入微之特點。如同春風化雨,應是潤物細無聲;必須持之以恆,最忌忽冷忽熱。孟母三遷,千古流傳;是教子成功的典範。《傷仲永》中的仲永幼年聰慧,卻因其父慕虛榮、貪小利之誤導而庸碌無為。《紅樓夢》中賈政教子,記起時恨鐵不成鋼,毒打一頓;打過後則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賈母和王夫人教子,則一味溺愛、護短、包庇;終于導致賈寶玉性格乖張,離家出走。所以說「龍鳳非蹴就,培育抓點滴。」「最怕太溺愛,錯短皆護庇。」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童年的教育會影響子女的終生。坦率地說,第一任老師,是最難當的老師。難在何處?難在親情關。管嚴點,怕子女受委屈;管松點,又怕子女誤入歧途。更難在人品、道德之培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主要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人品和道德的養成。知識的傳授可以拜托給學校和老師,人品和道德的教育則必須由父母承擔。不求成才,但求成人;要學知識,先學做人;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基本的原則。俗雲︰「下坡容易上坡難。」人生也是如此,學壞容易學好難;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可塑性極大,學好與變壞的因素,幾乎是同時存在。所以,父母對子女的品德教育要抓早、抓小;「養浩然正氣,讀經典文章」,應成為全家人的共識,也是父母必須積極營造的家庭氛圍。否則,子女若被壞書、壞人引誘,或者交友不良,長大後墮落為**色鬼,偷盜搶劫,吃喝嫖賭,違法犯罪;則既是子女的不幸,也是父母的失敗。竊以為,父母是子女的榜樣,子女是父母的鏡子;子女的成敗折射出的是父母的榮辱。
蜜蜂的眼中只有花朵,蒼蠅的眼中只有茅坑。何以故?本性使然耳。人乃萬物之靈,人之本性亦比低等動物要復雜得多。人的本性中既有善良、高尚的一面,又有險惡、下賤的一面。父母之責任在于不斷開發善良、高尚之品行,引導子女向蜜蜂那樣,終身與花朵和芳香為伍,自覺抵制茅坑和污穢之侵蝕。具體地說,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人格養成,其方法亦應有所不同。諺雲︰「男孩子要窮養,女孩子要富養。」對此,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錢的問題,更不能走極端;而是要超越金錢的表面現象,重在塑造其人格信念。以零花錢為例來說,男孩子的零花錢不宜多給,更要教育其懂得勤儉節約、創家立業之責任,注重培養其自主、自立、自強的品質。一般地說,男孩子天性豪放,手里錢太多時,容易大手大腳,若交友不慎,誤入歧途,很容易染上吃喝嫖賭的毛病。女孩子的零花錢則應適當多給,更要教育其潔身自愛、雍容大度之品質,防止被別人用小錢勾引而上當受騙,注重培養其高尚、高雅、高貴之人格情操。父母如果忽視了對子女的人格和道德的教育,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簡言之,蒼蠅逐臭,蜜蜂追香;務必惕勵警慎,防微杜漸。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堂堂正正做人,乃教育之第一要務。讀書學習,增長才干,居于第二位。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書有好、壞之分;好書是進步的階梯,壞書則是墮落的滑梯。因此,必須對書進行鑒別,分清好壞,做出正確的選擇。鑒別好書和壞書的標準是道德。道德敗壞,品格低下的人就像蒼蠅喜歡茅坑一樣,對那些低級、庸俗、婬穢的書籍情有獨鐘;而對高雅的書籍不感興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會對文化、科技知識、高雅的文藝作品自覺學習,而對那些下流、污穢的東西不屑一顧。有了道德作保證,才有可能實現德才兼備的目標。諺雲︰德才兼備是精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德無才是半成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所以說「德者才之帥,立身戒自欺」;德育重于智育,人品高于才能。
做子女的,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應把德才兼備作為努力的目標。夫孝者,笑也。對父母笑臉相迎,恭敬有禮,盡心贍養,是孝之應有之意。然更重要的是自己正身尚德、學業進步、事業有成,能讓父母引以為豪,笑口常開;才是真正的孝。否則,自己沉淪墮落,身敗名裂,讓父母以淚洗面、蒙羞受恥,則是忤逆不孝。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的一生,是在不斷的改正錯誤中長大、成熟的。父母也會犯錯誤,也有說錯話、做錯事,甚至打罵、冤枉子女的時候。這就要求父母必須當著子女的面承認錯誤,並勇于改過,甚至要向子女道歉,求得孩子的原諒。這是最高明的教育手段,也是把缺點轉化為優點的手段。切不可文過飾非、堅持錯誤,愚蠢地認為︰「我是老子,你是兒子,老子錯了也是對的。」這樣做,似乎維持了父母的「面子」,子女當面不敢反對,但其心里卻在抵觸。豐碑無語,行勝于言。父母身上的優點,子女會學習和繼承;父母的缺點,子女也會予以發揚光大。竊以為,子女的毛病,其根子往往在父母身上。譬如撒謊,孩子小時,父母或有意或無意的欺騙他,言而無信;孩子長大後,就會很自然的欺騙父母。相反,如果父母誠實守信,從不欺騙孩子,則孩子就不會養成撒謊的習慣。所以說︰「子女非玩偶,不可戲與欺。」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怕人知,便是大惡。父母只有坦誠相見,勇于改錯,子女才會積極效仿,樂于接受批評,自覺改正錯誤。古人雲︰「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其過也,人皆見之;其改也,人皆仰之。」父母勇于改錯,贏得的是子女的敬佩和愛戴,換來的是子女知錯必改、不斷進步的實際行動。父母如果意見相左,矛盾不一,子女則會兩面觀望,逐步形成雙重性格,在父母之間鑽空子,甚至會兩頭撒謊,掩飾過錯。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父母必須意見一致,把濃濃親情化為和諧之力,與子女共同分析錯誤之根源,指出正確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子女在生理、心理兩方面都健康成長。
閑話帶過。且說同治皇帝六歲登基,軍國大事有東、西兩位皇太後代勞,飲食起居有女乃媽和一大群宮女、太監伺候,讀書學習有老師李鴻藻精心教導,其成長環境非常優越。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後是一位精于權謀的政治家,垂簾以來,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漢族官員,十年之間相繼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陝甘回民起義,消滅了困擾清廷十多年的內患,在治國理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教育同治皇帝方面卻疏于管理,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失誤。同治皇帝每天早朝後,即去文華殿讀書,由恭親王之子載澂為其伴讀。兩個小學生跟著老師讀書、寫字、做文章,倒也循規蹈矩,學問漸增。同治皇帝幼年不幸,失去了嚴父之管教,本身就是一大缺失。老師能教給他學問,傳授知識,但卻無法管理他的課余生活,難以掌握他的思想脈搏。慈禧太後雖也時常過問,但卻只限于學習與生活,忽視了其道德品質、人格修養的教育。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便是十年。同治皇帝和載澂均已進入青春騷動期,二人讀書枯燥,難免日久生厭,常思何以為樂。載澂雖是皇家貴冑,卻在宮外結識了一批八旗紈褲子弟,學會了酗酒、賭博、**等各種「本領」。一日,載澂見同治讀書無聊,便鼓動其微服出宮,上街消遣。同治乘老師疏忽之際,跟隨載澂溜出皇宮。京城繁華,市井熱鬧,讓同治目不暇接,樂不思歸。二人逛至天晚,又饑又渴,正好走到前門外廣德樓前,便登樓入座,呼來數盤酒菜,隨意吃喝。忽聞隔壁房內,有人依琴高唱二黃,喜而招見,原來是翰林王慶亦在此消遣。王慶得知皇帝為尋歡作樂而來,遂帶同治至八大胡同游玩,被一群花枝招展的妓女拉進翠華樓。王慶出資,在妓院中重擺酒宴,並招來數名妓女作陪。王慶和載澂皆是妓院熟客,司空見慣。同治則是初出茅廬,倍感新奇。看著身邊的妓女個個風情萬種,妖艷嬌媚,同治龍心大悅,開懷暢飲,左擁右抱,如同登仙。大醉之後,與數名妓女鬼混,胡作非為,至半夜才潛回皇宮。次日早朝,便越級封王慶為左春坊宏德殿行走。王慶感恩戴德,數日後密獻《金瓶梅》與藥;同治如獲至寶,從此荒廢學業,醉心于煙花妓院。然限于皇家制度,尚不敢頻繁出宮,但卻難以安心讀書。
如是遷延,一年有余,同治皇帝年滿十八歲。長的濃眉大眼,鼻正口方,談吐儒雅,舉止瀟灑。兩宮皇太後做主,為同治舉行大婚。婚後,東太後慈安極力主張不再垂簾听政,由皇帝自主處理朝政。西太後慈禧雖不願放棄大權,但卻提不出反對的理由;轉而一想,皇帝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遇到軍國大事自然會來稟報,便亦同意歸政,取消垂簾。
同治皇帝親理國政,自然雄心勃勃,精心任職,克己勤勉,毫不怠忽;但卻性格剛強,頗與其母慈禧太後相類似。慈禧太後是個極為專權之人,雖已歸政,卻不甘寂寞,依然竭力插手朝綱,派出身邊太監密查朝政。每遇軍國大事,太監探悉回報,慈禧太後即召同治皇帝予以訓飭,責其擅自做主,不來稟報。偏偏同治皇帝極其倔強,當面不敢頂嘴,內心非常不滿,自思母後既已歸政,為何還要干涉?之後,便陽奉陰違,慈禧要其稟報,同治則故意隱瞞。而慈禧卻精明過人,對其隱瞞常常當面揭穿,大發脾氣,惡言怒叱,致使母子之間針鋒相對,矛盾日漸加深。相反的是,東太後慈安靜養深宮,凡事從不過問,且當同治晉謁時,總是和顏悅色,關愛有加。說來也怪,慈安不問國事,同治皇帝卻心甘情願予以稟報,求其訓導。慈安總是鼓勵同治皇帝自己做主,毫不干涉朝政。二人之間關系融洽,雖非親生卻勝似親生。慈禧太後偵知後,更加氣得火冒三丈,大罵同治皇帝道︰「忘恩負義,忤逆不孝。」惹得同治皇帝氣憤不已,餃恨在心。親生母子,如同仇敵。母子關系處理到這個份上,實乃人生之一大悲劇。
看著同治皇帝經常受氣煩惱,貼身內侍文喜、桂寶欲為主子分憂,便慫恿皇上重修圓明園,請兩宮皇太後搬出京城去住,既可顯示皇上的孝心,又可免去干政之虞。同治聞言大喜,連稱妙計。隨即傳見恭親王奕?,命其撥出二百萬兩銀子,重修圓明園。奕?仗著是兩朝老臣,當面反對道︰「皇上應留心國事,關注大局。不應修建園林,貪圖享樂。」同治道︰「我朝以孝治天下。朕修圓明園是為了兩宮皇太後頤養天年,恪盡孝道。」奕?蹙著一雙半禿眉,分辯道︰「皇上盡孝,不一定非要修建園林。再說,目前正值邊疆用兵,軍餉尚且難以籌措,國庫空虛,無銀可支。」接著,又把古代明君英主,如何勤奮,如何節儉,絮絮叨叨說個不休。同治皇帝听得心煩意亂,大聲喝斥道︰「朕想為母後盡孝,你卻百般阻攔。你且退下。」趕走奕?,同治皇帝越想越氣,盛怒之中忽然傳見大學士文祥,命其立即草詔︰「恭親王奕?藐視朕躬,抗旨不遵,著即革去王爵,趕出總理衙門,廢為庶民。」文祥大驚,記下詔命,向同治皇帝請示道︰「今日天色已晚,聖旨明日頒發。可乎?」得到皇帝許可,文祥退出皇宮,急忙跑到恭親王府,將草詔交給奕?。奕?連夜進宮求見慈禧太後,聲淚俱下,哭訴了事情之經過。慈禧听罷,安慰奕?道︰「草詔留下,你且回去,明日照常任職。」
次日早朝,同治皇帝看見奕?仍然身穿王袍,頂戴花翎,站在班首,便命文祥宣詔。不等文祥開口,奕?瞪著水泡眼,跨前一步,道︰「草詔已交給太後。太後懿旨要臣照常任職。」同治聞言,直氣得火冒三丈,捶桌怒喝道︰「爾等串通一氣,處處以母後壓制朕。朕已親政,爾等就要遵從朕的諭旨。豈能借口母後而藐視朕躬。」言訖,賭氣離開朝堂。剛走出太和殿不遠,便遇到慈禧太後派來的兩名太監,傳諭要皇上立刻晉見。皇家祖制,等級森嚴;母後有命,皇帝必須遵從。同治深知母命難違,當即入養心殿晉見,卻被慈禧太後劈頭蓋腦一頓訓飭,又威逼其親筆書寫聖旨,收回昨日草詔,回朝堂立即宣布。同治皇帝被逼無奈,只有一一照辦。當著全體文武大臣之面,同治皇帝淚流滿面,宣布恢復奕?的王爵和各項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