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第三七回義和團風起雲涌西太後兩面三刀(上)
第三七回義和團風起雲涌西太後兩面三刀(上)
話說慈禧太後幽禁了光緒皇帝後,依然怒氣難消,晝夜思謀,急欲除之而後快。她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諭旨,稱︰「朕身患重病,體質每況愈下,望群臣百官推薦名醫。」隨後,又每天假造醫案,大肆傳播皇上病危的消息,妄圖混淆視听,乘機毒死光緒,另立新君。
皇上病重的消息傳到上海,引起了中外媒體的廣泛議論,也引起了英國、日本等國的懷疑。英、日等國原本支持光緒親政,其駐華公使便向總理衙門推薦外國醫生,要求給皇帝看病。慈禧太後聞信十分惱火,予以拒絕。無奈英、日等國公使態度強硬,公開威脅。慈禧太後不敢得罪,只好同意。數名洋醫生進宮檢查、診斷,結論是皇上身體狀況良好。慈禧太後氣得七竅生煙,暗害光緒的圖謀無法實現。
半年之後,慈禧太後又采取了一個企圖廢除光緒皇帝的步驟,她借口皇帝尚無子嗣,決定立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雋為皇位繼承人,迎入宮中,稱為「大阿哥」。慈禧太後故意張揚其事,通知各國駐華公使出席迎立典禮。不料,各國使節均拒絕入賀,並公開表示其對光緒皇帝的支持。慈禧太後極為不滿,卻又無可奈何;騎虎難下之時,便不敢貿然實施廢立預謀。
當慈禧太後處心積慮,圖謀廢立皇帝之際,一場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攪亂了她的神經。以山東為中心的義和團運動如同火山爆發,烈焰噴涌,其氣勢之迅猛,力量之強烈,震撼著大清王朝,也震撼著世界。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山東、直隸一帶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後被官府利用,始稱為義和團。山東、直隸人民素有習拳練武、保衛家園之優良傳統。長期以來,民間廣泛存在著天地會、哥老會、大刀會、白蓮教等秘密組織,他們以傳授拳棒,練習武術為掩護,自發的從事「反清復明」活動。甲午戰爭中,山東半島地區,直接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蹂躪。戰後,德國和英國分別搶佔了膠州灣和威海衛。德國還把整個山東劃為其勢力範圍,強行修築膠濟鐵路,並著手開發沿線礦產。鐵路所至之處,將百姓房屋一律拆除,遇到墳墓、建築全部摧毀,致使無數居民流離失所,無不切齒痛恨。
伴隨著帝國主義的軍事入侵,其教會活動亦日益猖獗。山東境內先後建起一千三百多座教堂,教士近二百人,教民八萬多人。外國傳教士橫行鄉里,肆意欺壓百姓。許多地痞、流氓、賭徒、惡棍紛紛加入教會,成為教民。他們一經入會,便以外國教士為護身符,強奪民宅,霸人田產,奸婬婦女,販賣兒童,禍害鄉里,無惡不作。而官府則不敢過問,或者一味袒護教民,冤屈百姓。無辜百姓伸冤無門,保全無策,只有自發組織起來,結成拳社,守望相助,以求互保。山東巡撫毓賢在給朝廷的奏報中稱︰「教民欺侮平民,平民萬難忍受,始有立拳會以自保身家者。鄉民各就村落,練習拳棒,雜以神怪。一村設壇,則村村效尤。」「山東、直隸交界處,人民創立鄉拳,名曰義和。已是村村設拳壇,人人習武術。皆欲以洋教為敵。」
1898年春,山東巡撫毓賢迫于教會壓力,派人拆毀冠縣梨園屯玉皇廟,改建教堂,村民大嘩,群起抗拒。村民閻書勤、高元祥等挺身而出,率領村民以武力抗拒。冠縣官府派兵彈壓,群眾愈加憤恨不平。閻書勤等人聯合威縣義和拳首領趙三多,準備共同反抗。趙三多召集義和拳骨干計議,決定把「反清復明」的口號,改為「扶清滅洋」。這樣一則可以避免同官軍直接作戰,二則可以爭得官軍的同情和幫助,以便于集中力量打擊洋人。是年十月,趙三多率眾起義,豎起了「扶清滅洋」的旗幟,一舉擊敗前來鎮壓的官軍。初戰告捷,義和拳聲威大震;附近十余縣百姓群起響應。為了和官府周旋,冠縣義和拳分為兩支,分頭活動。一支由趙三多帶領,轉移到直隸中部活動。一支由閻書勤帶領,繼續在冠縣一帶打擊教會勢力。
冠縣義和拳起義不久,魯西北的茌平、高唐、禹城、長青等州縣的義和拳,在朱紅燈和本明和尚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反洋教斗爭。朱紅燈率眾在平原縣的森羅殿打敗前來鎮壓的清軍,使魯西北地區的義和拳蓬勃興起,勢力猛增。毓賢多次派兵鎮壓,腐朽無能的清軍根本就不是義和拳的對手,每次都大敗而逃。毓賢眼看硬的不行,就變換手法,改為「招撫」。他親自趕到茌平,派人誘騙朱紅燈和本明和尚,加以拘捕,旋即殺害。然而,此舉不僅沒有平息義和拳,反而激起了更強烈地反抗,各地的義和拳不斷擴展,迅速蔓延。毓賢恐慌萬狀,既怕拳民仇殺自己,又怕治下大亂而引起朝廷降罪,革職殺頭。他挖空心思,想了數日,終于思得一條妙計;立即派人四處張貼告示稱︰「爾等拳民,因受洋教逼迫,憤而自保家園,其情可憫。本府體諒爾等難處,一律實行招撫。凡能扶清滅洋之拳會,準于結社自保,守望相助,可命名曰義和團。」于是,山東境內的義和拳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而改稱義和團。原因在于,凡非法秘密結社都被清朝官府稱之為「會」,只有地主階級所組織的地方團練武裝,才可稱為「團」。毓賢的計謀在于,承認拳民會眾為「義和團」,將其納入地方武裝之內,從而達到有效利用之目的。
嚴格地說,「扶清滅洋」的口號,確實帶有反帝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也帶有極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府、官軍的同情,卻容易使人民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容易被官府利用。「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色彩,難免把西方侵略者與西方文明混為一談。
義和團取得了合法地位後,其發展更加迅猛異常,很快便席卷了山東全境。然而波濤洶涌,難免泥沙俱下;巨浪翻滾,必然魚龍混雜。義和團的主要成分固然是貧苦百姓,但也混進了不少地主、紳士。而這也恰好是毓賢所希望的,他采取安撫政策之目的,正是為了讓地主階級分子參加進去,奪取領導權,從而達到拉攏收編,使之轉化為地主階級的武裝。
義和團大起之後,一些村莊還出現了名為紅燈照的婦女組織。她們身穿紅衫、紅褲,左手持紅燈,右手持紅扇或紅巾,擇靜室練習武藝。義和團和紅燈照的活動帶有嚴重的愚昧閉塞、封建迷信、文化落後的特點。他們用畫符、念咒、請神等「法術」來自我欺騙,自稱能神靈附體,刀槍不入,還能使敵人槍炮失靈。他們以村寨、街巷為單位,設置神壇,供奉神靈,焚香禱告,拜師授徒,習拳練武。他們所請的神靈更是五花八門,大多是神話故事和流行小說中的角色,諸如太上老君、驪山老母、張天師、關羽、張飛、姜子牙、黃飛虎、孫悟空、豬八戒等等。凡是入了義和團的人,個個都自稱能夠神靈附體,至于是哪個神靈附體,則完全由當事人隨心所欲,信口宣布而已,毫無統一信仰可言。這種觀念上的極端分散性,反映了他們在組織上的極端分散性。他們結成了無數的小團體,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沒有統一的組織,沒有統一的紀律,沒有統一的領導,沒有統一的裝備;尤其悲哀的是,他們沒有先進的思想作指導,沒有建立政權的意識。但是,他們憑著滿腔熱情,同仇敵愾,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他們使用的是極其落後、原始的武器,卻能夠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迎著侵略者的槍炮,奮勇沖殺,死而無憾。
山東的局勢引起了外國侵略者的震動。德國駐膠州灣的軍隊悍然出動,到膠州、高密、日照等地焚毀村莊,劫掠城鎮,屠殺居民,直接鎮壓群眾的反帝斗爭。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也借口保護傳教士和工程師,由其駐華公使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清政府堅決取締義和團。美國公使康格向總理衙門直截了當地提出撤換毓賢的要求。慈禧太後不敢違抗洋人的旨意,下詔把毓賢調任山西巡撫,任命袁世凱為山東巡撫。
1899年12月,袁世凱率領七千新建陸軍,殺氣騰騰地到山東就任。他一到巡撫衙門,立即發布了《禁止義和拳匪告示》,宣稱︰要「清內匪以安民生,慎外交以敦睦宜」。堅決否認義和團的合法性,要大加「痛剿」。他命令手下將領道︰「如遇拳匪,應立即開炮,必不汝咎;若匪至不痛剿,則將領一律正法。」他還進一步擴充馬步炮隊二十營,並與駐青島的德國侵略軍互相勾結,對義和團進行兜剿和屠殺。袁世凱蓄意制造血性恐怖,其部隊所過之處幾乎殺得雞犬不留,致使成千上萬的無辜百姓慘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山東人民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皆有暗殺袁賊之心。有人夤夜在巡撫衙門的牆壁上畫了一個頭戴花翎的大烏龜,匍匐于洋人之後,以表示對袁世凱的痛恨和嘲弄。在袁世凱的血腥鎮壓下,山東義和團大受摧殘,于是,便紛紛轉移到直隸和京津一帶,繼續進行斗爭。
直隸省的南部與山東毗鄰,當地的義和團幾乎與山東同時興起。山東的義和團大量流入,使直隸中部、北部和京津地區的義和團迅速壯大。義和團的發展具有突發性的特點,如同雨後春筍,幾乎同時在所有地方破土而出。就一村一點來看,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力量,開始時並不顯眼,但如果把所有點集合起來看,則是一片燎原大火。突如其來的義和團,使新任直隸總督裕祿慌了手腳。他一面上書奏報朝廷,一面派出所有部隊趕往各地鎮壓。但是,由于義和團四下蔓延,快速擴張,已成鋪天蓋地之勢。官府以有限之兵力,剿不勝剿。裕祿心驚肉跳,急忙奏報朝廷稱︰「拳民甚眾,誅之不可勝誅,即令震我兵勢,而積恨既深,潰決必速,燎原之勢,熟可憂慮。」與此同時,面對如火如荼的義和團運動,朝中大臣紛紛上書,彼此爭論,有的主張「招撫」,有的主張「剿滅」。清廷數次朝會計議,均吵鬧不休,未能決策。
正當清廷舉棋不定,「剿」「撫」兩難之際,盧漢鐵路北段突發暴動,引起了清廷的極度恐慌。原來,位于盧漢鐵路北段的定興、淶水、涿州、新城等地的義和團聯合起來,開展了大規模的焚燒教堂,殺死外國傳教士的行動。直隸總督裕祿派楊福同帶領一支騎兵前往鎮壓,與數千名義和團發生激戰,楊福同被當場打死,清軍大部被殲滅。裕祿又派聶士成領兵鎮壓,然而,聶士成的部隊紀律極壞,沿路搶劫財物,勒索百姓,反而激起更大的民憤,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義和團的組織中去。在漫山遍野的義和團面前,聶士成的部隊四面挨打,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