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第四一回 孫中山組建同盟 康有為拼湊保皇(上)

作者 ︰ 若愚

第1節第四一回孫中山組建同盟康有為拼湊保皇(上)

第四一回孫中山組建同盟康有為拼湊保皇(上)

收回路、礦權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極大地鍛煉了民族資產階級。一部分知識界的仁人志士乘勢而起,積極組建革命團體。

1904年2月,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人在長沙組建了華興會。黃興,字克強,湖南善化人。曾赴日留學,參加拒俄義勇隊,投身革命,意志堅強。宋教仁,湖南桃源人;思想激進,立志反清。華興會成立後,黃興、宋教仁等分頭積極聯絡會黨,密謀起義。計劃攻佔省府衙門,卻因內奸出賣而泄密。官府出兵抓捕,屠殺了一批起義骨干,黃興、宋教仁化裝逃出長沙,潛往上海,輾轉流亡到日本。

是年十月,蔡元培、龔寶銓等人在上海建立了光復會,以「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宗旨,以「排滿復仇」為口號,吸引了浙江、江蘇、安徽三省的學界人士,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後入會,成為骨干。此外,在武漢,呂大森、張難先等人組織了科學補習所,以「革命排滿」為宗旨,在學界和新軍中進行秘密活動。劉靜庵、曹亞伯等人成立了日知會,在知識界中倡導革命。

動口容易動手難。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思想激進,但行動卻盲目急躁,且帶有濃厚地幻想和幼稚色彩。他們自以為能領導下層社會,但卻不願深入到工農大眾之中,做艱苦細致地動員和組織工作。他們宣傳造反,鼓動革命,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卻找不到沖鋒陷陣、甘灑熱血的堅強實力。他們今天組織革命團體,就想明天發動起義,後天獲得成功。他們需要立即可以利用的力量,那些哥老會、三合會之類的現成組織就被他們所看中,並竭力聯絡的力量。然而,這些組織成份極為復雜,思想相當混亂;經常出現變節投敵分子,致使起義行動屢屢失敗,處處踫壁。

血的教訓使各地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認識到,必須走向聯合,組建一個政治上、理論上高度成熟的政黨,統一領導全國的革命行動。于是,他們紛紛東渡日本,與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聚會,籌備建黨事宜。

孫中山自組建興中會十余年來,先後奔波于歐美、南洋、日本等地考察政治,宣傳革命,在海外華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隨著國內革命、愛國運動的興起,孫中山受到了極大地鼓舞,開始從過去重點聯絡會黨,轉向重點在新興的知識界中進行宣傳、聯絡和組織工作,從而大大加強了同國內各種革命團體的聯系。

與此同時,流亡日本的康有為、梁啟超以東京為基地,組建了「保救大清皇帝會」,以擁戴光緒,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為宗旨;到處活動,在赴日留學生和南洋華僑中拉起了會黨組織。康有為、梁啟超把光緒皇帝說成是賢明聖君,卻受到慈禧太後的殘酷迫害。而他們則是受到光緒皇帝特殊知遇,並受密詔委派,來海外活動之特使。康、梁二人巧舌如簧,肆意渲染,使眾多華僑商人同情光緒、憎恨慈禧,紛紛聚會到保皇會的旗幟之下。梁啟超專程趕往檀香山游說,竭力分化、拉攏,使當地的許多商人,包括孫中山的哥哥孫眉都參加了保皇會。康有為周游日本、南洋各地和歐美各國,所到之處,都以皇帝師傅的身份自居,招搖撞騙。海外華商欲見其一面,須行三跪九叩之禮;若拜盟稱弟子者,出二百元為贄見,便可入會。康有為還在各地華僑、商人中大肆聚斂錢財,他蓄意吹噓道︰「皇帝至聖至仁,雖彼得大帝、華盛頓不能望其項背。振興中華,非光緒皇帝不可。他日復闢之後,爾等捐納最多者,或為尚書、侍郎,或為總督、巡撫,皆可由我提名推薦。」眾多華僑上當受騙,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致使保皇會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均相當雄厚。

1904年春,孫中山從英國返回檀香山,發現不少興中會成員加入了保皇會,頓感事態十分嚴重;立即改組了興中會,積極開展與保皇會的斗爭。他號召國內外革命者,「要竭力打擊保皇毒焰于各地」,「掃除保皇邪說,恢復革命機關」。隨後,孫中山在報紙上先後發表《敬告同鄉書》和《駁保皇派》兩片重要文章,痛斥保皇派的種種謬論,並斷然表示︰「保皇、革命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二者理不相容,勢不兩立。」他號召廣大僑胞「大倡革命,勿惑保皇」。

1905年6月,孫中山趕赴日本,在留學生中積極宣傳革命理論,迎頭痛擊保皇邪說。孫中山的到來,受到了眾多留學生和革命家的熱烈歡迎。孫中山清醒地看到國內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以及保皇勢力之猖獗,急需建立革命領導核心。他首倡各革命團體聯合起來,組成統一的組織,挫敗保皇圖謀,領導全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他的倡議得到了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各團體負責人的贊同和支持。7月30日,七十多位革命者在東京召開建黨籌備會議,商討把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小團體聯合起來,組建成一個全國性的組織。會上,孫中山提議建立革命同盟會,經過一番爭論後,定名為中國同盟會,並決定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宗旨。8月20日,中國同盟會舉行成立大會,三百多名代表出席,除甘肅省沒有留學生外,全國各省均有留學生代表與會。會議通過了黃興等人起草的會章,確立了革命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按照三權分立原則成立了組織機構,並決定創辦《民報》為同盟會的機關報。

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同盟會成立後,總部設在東京,另計劃在國內設立上海、重慶、香港、煙台、漢口五個支部,在國外設立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四個支部。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迅速高漲。不期年而加盟者逾萬人,支部亦先後成立于國內各省。孫中山感慨道︰「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進一步把十六字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是指綱領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內容,即舉行民族革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貴族的封建統治,變半殖民地的中國為民族**的中國。民權主義,是指綱領中「創立民國」之內容,即舉行政治革命,徹底推翻封建**制度,按照自由、平等、博愛精神,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生主義,是指綱領中「平均地權」之內容,即舉行社會革命,消滅封建土地制度,消除貧富懸殊和對立的社會現象,為發展資本主義開闢道路。孫中山強調︰「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願少數滿洲人**,故要民族革命;不願君主一人**,故要政治革命;不願少數富人**,故要社會革命。」「今者中國以千年**之毒而不解,異族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者易。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中山先生舉大旗,三民主義定目的。治世宏謨開民智,救國雄論播真理。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同盟會的蓬勃發展,引起了保皇派的嫉恨和仇視。康有為、梁啟超以《新民叢報》為喉舌,惡毒攻擊三民主義,反對革命,鼓吹君主立憲。同盟會則以《民報》為陣地予以反擊,宣傳革命道理,批駁改良謬論;雙方展開了激烈地大論戰。論戰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而展開︰一是要不要推翻清王朝,二是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三是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兩大報紙互相攻伐,言辭尖銳;真理與謬誤博弈,針鋒相對。曠日持久的文筆辯駁,終于演變成一場面對面的較量。

一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召集會議,黃興、胡漢民、宋教仁、陶成章、汪精衛等負責干部二十余人齊集總部,共同商討發展大計。突然,康有為、梁啟超闖進會場,公然挑戰,要與孫中山展開辯論。孫中山當即決定迎戰,與康、梁辯明是非,弘揚正義。康有為首先發難道︰「你倡言三民主義,鼓動愚民革命,必將會破壞社會秩序,造成內亂;引起外國干涉,招致亡國滅種。」孫中山答復道︰「我們所倡導的革命,完全是以建立民主政治為目的,而不是為個人爭權奪利。革命黨人堅持天下為公,造福于人民大眾,不會引起內亂。革命不以排外為目的,而是主張與外國平等相待,保護外國之在華利益,不會招致外國干涉。」康有為爭辯道︰「革命會造成血流成河,死尸如麻,後果不堪設想。」孫中山回擊道︰「革命確實要流血,但這是清朝反動統治所造成的。事實上,中國每天都在流血。正是清政府的殘酷統治和放手賣國,才把好端端的中國弄得四分五裂,鮮血淋灕。惟有通過暴力革命,才能終止清政府天天殺人流血之殘酷局面。因此,為**計,為救亡計,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康有為頓時語塞,梁啟超接言道︰「我大清王朝乃古今至仁至聖之政,當今萬歲光緒皇帝聖德巍巍。只有保扶光緒皇帝重新上台,才能實現理想政治。你等要推翻皇上之舉,實屬大逆不道。」孫中山哈哈大笑道︰「你何其愚昧也。當今時代,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封建君主是‘一手掩盡天下目,一人獨壓萬人上’之罪魁。清朝統治黑暗**,其君則盜魁也,其官吏則群盜也,其朝署則割地賣國之所也。這些魚肉百姓,禍國殃民之徒,毫無仁政、聖德可言;必須予以推翻之。」一席話直駁得梁啟超面紅耳赤,啞口無言。會場上眾人則熱烈鼓掌,連連喝彩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