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2.第四一回 孫中山組建同盟 康有為拼湊保皇(下)

作者 ︰ 若愚

第2節第四一回孫中山組建同盟康有為拼湊保皇(下)

第四一回孫中山組建同盟康有為拼湊保皇(下)

康有為還不服輸,又轉換話題,再次挑戰道︰「今日中國,民智未開,國人愚昧落後,素質低下,沒有實行民主共和之能力。只能由皇上實行開明**,然後才能獲得君主賜予的立憲政治。」孫中山憤然批駁道︰「你之所言,純系陳詞濫調。中國國民今日之落後,完全是獨夫民賊長期壓迫之結果。一旦推翻封建**之壓迫,我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必能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笑傲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認為,當今中國,民智大開,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即以目近而言,三民主義提倡以來,起而應之者,如風之起,如水之涌,不可遏抑,足見其能力之強。」孫中山豪邁地宣稱︰「我四萬萬同胞,只要人人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于自身肩上,就一定能夠建立起共和國,屹立于世界之東方。」孫中山指著康有為,斷然喝問道︰「你也是中華民族之一員,卻污蔑中國人素質低下,豈不自羞乎?」康有為張口結舌,難以應對。會場再次響起熱烈掌聲。

梁啟超見康有為敗下陣來,急忙搶前一步,大喊大叫道︰「中國的土地制度是天然合理的。當今聖上治國有方,萬民樂業。政府的賦稅極輕,沒有土地兼並現象。你們提出的平均地權、土地國有政策是危害國本,煽動下等愚民造反。」孫中山針鋒相對,直言駁斥道︰「天下田應為天下人同耕。然而,在清政府的統治下,達官顯貴、地主豪強霸佔了成千上萬畝良田,貧苦農民卻沒有立錐之地。社會上貧富分化,極為嚴重。地權失衡和農民貧困的原因,是地主、官吏、朝廷肆無忌憚地剝削人民,掠奪土地的結果。在這幫吸血鬼的榨取下,億萬農民極端貧困。因此,只有實行平均地權,才能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公平。」梁啟超理屈詞窮,歇斯底里地喊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等目無皇上,實為炎黃之逆子,中國之罪人。」孫中山氣定神閑,徐徐言道︰「推翻帝制乃人心所向,革命洪流已洶涌澎湃。封建皇帝早已成為一具政治僵尸,你們拼命保皇,如同孤魂隨鬼,終將成為歷史沉渣,被四萬萬中國人民所唾棄。」梁啟超滿面通紅,急急欲言︰「我……,我……。」孫中山淡然一笑,道︰「道不同不相與謀,志不合不足與語。夫君子者,因時而謀,因勢而動。你二人頑固守舊,如同歷史小丑,所持之謬論不值一駁。請離開會場,勿需再言。」會場上頓時大嘩,不少人高喊道︰「離開」,「滾開」,「滾出去」。康有為、梁啟超滿面羞愧,在眾人的一片怒斥和嘲笑聲中匆匆離去。

次日,《民報》刊登了孫中山舌戰康、梁的詳細報道,國內外各進步報刊紛紛予以轉載。從此,三民主義受到人們的普遍擁護,保皇派則日益陷入孤立境地。無數熱血青年受三民主義的影響,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孫中山也成為世人敬仰的革命領袖。而「革命」二字,便成了最時髦、最具吸引力的新名詞。

同盟會的快速發展,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使清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岑春 聯名上書清廷,提出了「變更政體,消除革命」的請求。建議朝廷頒布憲法,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借以消除革命危機,保持清政府的統治。慈禧太後迫于全國革命形勢的威力,自知已無力撲滅革命烈火,為了保持搖搖欲墜的統治寶座,決定玩弄「預備立憲」的騙局,以欺騙人民、消弭革命和籠絡立憲派。但是,如果實行立憲,是否會妨害朝廷的權力,慈禧太後還心存疑慮。于是,她決定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五位大臣出國考察憲政。慈禧太後在接見五位出洋大臣時,明確表示道︰「立憲一事,可使我大清江山永久鞏固,而革命黨亦可因此消滅。派爾等出洋考察後,若果無妨害,則必決意實行之。」

載澤等人奉旨出行,但卻在北京火車站遭到襲擊。革命黨人吳樾懷揣炸彈,潛進車廂,企圖一舉炸死五位大臣;卻因火車猛烈搖晃引起炸彈爆炸,一聲巨響,吳樾當場被炸死,載澤和紹英被炸傷。消息飛報進頤和園,慈禧太後潸然淚下;她聯想到自身的安危,立即下令內務府嚴密防範,將頤和園的圍牆加高三尺。

三月之後,載澤傷愈。清廷再次委派載澤、戴鴻慈、端方、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鐸五人出國考察。載澤等人歷時一年有余,在歐美、日本轉了一圈,並請梁啟超擬了一份立憲方案,便回朝交差。載澤向慈禧太後密奏,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建議朝廷仿行立憲。端方在奏折中極力申述他在國外之見聞,稱︰「孫文演說,環听者輒以數千。革命黨報發行購閱,每期多達數萬份。又聞逆黨支部,遍及各省,到處游說運動,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冊子。入會之人,日以百計,蹤跡詭秘,防不勝防。臣以為惟有宣布實行立憲,才能于政治上導以新希望,達到解散亂黨之目的。」慈禧太後讀罷奏折,滿心酸楚,一股「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油然而生,要挽救清廷覆滅的命運,只有宣布實行立憲。于是,清廷以皇太後和皇上的名義發布上諭,稱︰「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只能先從改定官制入手,循序漸進,預做準備。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清廷立憲的上諭傳到國外,康有為大喜若狂,立即向各地保皇會員發出布告,要把保皇會改名為「國民憲政會」。康有為厚顏無恥,把清廷預備立憲之舉,說成是他多年來努力奮斗的結果。他的布告稱︰「朝廷明諭,有預備行憲政之決心,以掃除中國數千年之弊政。四海聞之,歡騰喜蹈。民權既得,兆眾一心,君民同治,中國從茲不亡矣。」他四處吹噓道︰「西太後對當年破壞維新之事非常後悔,近來與光緒皇帝相得甚歡,皇帝現已日漸有權。故保皇之目的已經達到,保皇會也應改名為國民憲政會。」他以「康聖人」自居,自夸能先知先覺,十多年前提出的變法、立憲宏圖,今已全部實現。他迫切地向清廷表示忠心,企圖從立憲中找尋政治出路。

康有為在鼓吹立憲的同時,念念不忘利用立憲來聚斂錢財。他四處游說︰「國民憲政會是中國最大之政黨,將來必然會執掌國家大權。現在對本黨投資愈多的人,將來所獲得之權利就愈大。明年起入會費要增加,但在今年內入會的人暫從寬大,不增入會之費。」此等言行,如同江湖上擺地攤、賣假藥的騙子,使聞者頓生厭惡之感。盡管他拼命為自己拉攏人馬,拼湊班底,然上當受騙者卻越來越少,地盤也越來越小。就連他的鐵桿大徒弟梁啟超都罵他為「無恥至極」,而拒絕響應。後人有詩議康有為曰︰

當年維新思想異,而今保皇謬論奇。慣拉大旗作虎皮,吹牛騙錢無恥極。

梁啟超明白,在革命勢力非常強大的留學生界中,康有為的言行只能遭到譏笑和唾棄。為表示與康有為分道揚鑣,梁啟超在日本成立了一個名為「政聞社」的團體,自稱要致力于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立憲政治的實現。他特別聲明︰「政聞社所執之方法,是以有秩序之行動,爭正當之要求。其對于皇室,絕無干犯尊嚴之心;其對于國家,絕無擾亂治安之舉。」這種跪在清廷面前,乞求立憲的丑態,說明他也迫切期待著從立憲中找尋出路。殊不知清廷最痛恨的莫過于康有為、梁啟超一伙的招搖撞騙,政聞社成立半年後,即被清政府照會日本官方嚴行查禁。康、梁一伙的圖謀再次破滅。

在國內,清廷宣布立憲的上諭,在許多資本家、紳士、地主中得到了熱烈的反響。上海的大資本家張謇,聯絡了鄭孝胥、湯壽潛、曾鑄等人組織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企圖借機謀取更多的政治權利。張謇曾中過狀元,雖未做官,卻與官場關系密切;投身于紡織行業,經過多年經營而致富,屬于資本雄厚之實力派人物。清廷頒布立憲宣言,使他看到了走上政治舞台的新希望,遂發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一面聯絡紳士、實業家,一面與地方官府相結合,共同為維護清朝統治出謀劃策。他們既反對清朝的統治現狀,要求有所改革;又反對暴力革命,希望在保留皇帝的基礎上,實行君主立憲。他們在上海設立總會,又分頭趕往各省活動,相繼在福建、湖南、湖北、北京設立分會,惹得各省紛紛效仿,掀起了一場立憲運動,希望清政府能早日賜予憲政。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等封疆大吏亦積極附和,企望借立憲之機能擠進朝廷,把持中央大權。

相反,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則識破了清廷的騙局,《民報》刊文明確指出︰「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統治,是中國積弱積貧之根源。滿清皇帝愚昧無知,不辨菽麥;朝廷官吏蠅營狗苟,喪權賣國;封建**乃亡國之政。其謊言立憲,不過是混淆視听,作垂死掙扎之計。」「欲解除亡國之禍,走上強國富民之路,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廷之統治,勿存立憲之幻想。」革命事業是「以建設為目的,以破壞為手段」的千秋大業,「吾人愛國,吾人更愛革命。惟有革命,才能摧毀清朝之陋俗弊政,創建新的中華民國。」

事實上,慈禧太後導演的「預備立憲」只是一場表面文章。清廷首先從改革官制入手,繼之以厘定法律、廣興教育、整頓武備、設置警察等措施。滿清貴族愈感到末日來臨,愈是橫生猜忌,把排擠漢族官僚作為立憲的第一目標。于是,清廷借改革官制之名,排擠漢族官員,而使滿族親貴全部把持了中央的外交、陸軍、財政、農工商各部的實權。隨後,清廷發布上諭稱︰「查立憲一事,只因國民素質低下,不能操之過急。目下只可多方籌備,預計九年之後方可實行。」這才是︰**不可一日無,立憲要等九年後。要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