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佬伸手一推,那看來很是結實的城門轟然一聲就坍塌了,揚起了地上的一層灰塵,一股幽遠的氣息迎面撲來,龍駝跟漁鼓佬往後一躍,用袖口掩住自己的口鼻,卻發現衣服還沒有干透,此刻才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自身的感覺上來了。
那衣服濕漉漉的貼在自己身上十分的不受用,所幸的是龍駝手上還握有漁鼓佬先前掉在水里的那柄苗刀,所以膽氣一壯,大踏步就走進了城門洞里,卻發現里邊還有一個內城,在這之間,有石刻香爐花瓶燭台共五件,還有就是石刻的鯉魚。
漁鼓佬心下暗暗稱奇︰先前那個城門上的牛首輔首就說明這地方不簡單,這些石刻件是被稱為石五供或者石幾筵,象征對死者的祭奠,看來這里並不是什麼冥界而是而是苗疆草頭天子的地下陵墓,既然是在山高皇帝遠的苗疆更何況是在地下,就更不會顧忌什麼僭越不僭越了!
而種種跡象也逐漸印證了漁鼓佬的揣測,那之前侗人的傳說又是真是假呢?那個紅衣厲鬼難道就是從這里邊鬧騰出去的,看樣子真叫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自己歪打正著就來到了一個古代的帝王陵墓中了,也許即將解開這所謎題的謎底了。
之前當兵的時候就听人說在這些個古代的帝王陵墓中,藏有大量的收刮過來的金銀珠寶,民脂民膏,為的就是讓這些封建帝王在死了之後依舊可以為所欲為的過著生前的奢靡生活,里邊肯定藏有大量的稀世珍寶,想到這里心下一陣激動!
漁鼓佬表面上不露聲色,徑直走到了那矗立城樓的城牆下,只見一個巨大匾額用漢字石刻著幾個遒勁的大字︰向王天子,在兩邊蹲著兩只體型碩大的石雕黑狗,漁鼓佬常年走街串巷,端的見多識廣,知道關于一些向王天子的傳說。
土家族早後期受到漢人影響比較多,所以從之前的火葬改為土葬,特別是改土歸流(將世襲的土司改編為流動擔任的朝廷命官)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
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繞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挽歌,以哀吊亡人。
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便只以唱挽歌代替道場,所以漁鼓佬的魚鼓道情也就有了市場,他就常年行走在土家族的鄉寨之間,自然而然就了解一些當地土家人的傳說。
向王天子是流傳于湖南張家界市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等地的土家族民族英雄。尤其在張家界武陵源,幾乎每座石峰、每條峽谷,都與向王天子征戰有關。在湘西的武陵源,向王天子簡值就是主宰一切的神靈,在當地的土家戲中還有《楊家將征向王天子》的劇目。
故事說的是在湖廣天子洲一帶(也就是今日湘西),有一個土家族獵人叫向龍的,時值金國人大舉南犯,向龍投軍從戎廝殺沙場,立下了赫赫戰功,得到趙官家的青睞,這也讓他功高震主,再加上酒後狂言對趙官家出言不遜,在當時丞相張邦昌的煽風點火之下,被趙官家以莫須有的罪名投入死牢,準備次日斬立決!
不成想此事卻驚動了上天,派出了「白芨仙翁」跟「扶敖真人」救出了死囚牢中的向龍,回到湖廣天子洲後,時不我待的向龍扯起了造反的杏黃大旗,驚動了湖廣一帶的黎民百姓。沒隔幾天,就有三萬人報了名參了軍。向龍叫大家砍樹扎寨。寨子一扎起,大家便推薦向龍為王。與趙宋朝廷分庭抗禮了。
司天監的邢中和在瞭望台夜觀天象發現南方不再一片天平了,見得向王的旗子迎風招展,十萬大軍威武雄壯。他連忙上報了趙官家,于是趙官家命令天波府楊金花帶兵三十萬征剿南方叛逆。
楊金花點齊兩女三媳,日夜兼程,又把洞庭節度使的十萬人馬帶上,立刻點齊四十萬兵馬向南方開拔,不大敗這些南蠻子誓不下馬,向王在今百丈峽接火橋上與楊金花打了九十九仗,仗仗都勝了。
誰知向王手下有個大將偷戀楊金花閨女的姿色和高官厚祿,趁向王睡熟機會殺死哨兵,偷了軍事地圖連夜偷偷地投靠了楊金花。楊金花趁向王不備之時,帶兵血洗了向王的大營,十萬大軍都遭殺身之禍,只有向龍三兄弟殺開一條血路,從插旗峪一路潰敗逃到索溪峪。
只見馬前橫下一條萬仗高的深澗,兩山相隔約**丈遠,無法過去。此時後面的追兵大作,向王對天長嘆一聲道︰「天滅我也!」見大勢以去,悲傷急了,向王縱身跳進了神堂灣的深澗當中。
從此以後,向王天子的故事便在索溪峪一帶傳開了,有人說這向王天子其實並沒死,而是躲進了道教的金剛山修煉成仙了,如今,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在神堂灣還能听向王天子的故事,漁鼓佬之前也往這些地方跑過,將當地的傳說也編成了漁鼓道情—《五女征南》。
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原本以為只是民間鄉野村夫的以訛傳訛,沒成想這些都是有事實依據的,空穴是不會無故來風的,但是據說這帝陵地宮中經過一些堪輿大家的巧妙設計,到處是機關陷阱,一旦觸發,自己將死無葬生之地,侗寨的鬧鬼是不是跟這里也有著莫大的關系呢!
漁鼓佬跟龍駝一前一後的走進了最里邊的城垛,發現上邊壓根兒沒有可以攀沿的地方,也沒有可供上去的石階,看來矗立在上邊的歇山頂建築僅僅是一座具有裝飾性作用的明樓而已。
一般而言,如無意外明樓底下就是地宮所在了,如何下到地宮就成了當務之急了,但是地面毫無可循的蛛絲馬跡,龍駝還在傻乎乎的東張西望著,天際散發著血一樣的紅光,像是一盞亙古不滅高懸天際的長明燈,將周遭的景物照的朦朦朧朧影影綽綽,讓人分不清楚究竟是在地下還是在地面之上。
在明樓的後邊還有成片的建築群,但是在明樓跟城垛的掩護下只露出了飛翹的一角的重檐,這些建築顯然是受到中原王朝的影響,所以那建築之上也有那螭吻鴟吻等等,這些都是建築屋脊上的一種裝飾構件,確切地來說它位于建築屋脊的正脊兩端。
「鴟」在古代是指「鷂鷹」,是一種凶猛的大鳥,傳說鴟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鴟吻為其中之一。鴟吻的形狀像剪去了尾巴的狗婆蛇,這位龍子特別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而螭是龍生九子中的兒子之一,平生好吞,于是做成皇家宮殿殿脊的獸頭之形,當然還包括了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等形象。
這種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建中,「五脊六獸」只有皇家才能擁有。但這些東西在老百姓眼里如凶神惡煞一般,是作威作福的象征。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 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看來這向王天子有樣學樣,倒也學到趙宋官家的奢靡的風氣,這向王是土家族的土司王,當然有這般財力跟人力去營造這麼龐大華麗的陵墓。
要想將這些建築看個究竟,探個明白就非要攀上眼前這城垛上的明樓不可,居高遠眺,就可以將這片建築盡收眼底看的分明,較之貿然進去要好得多,想到這里,漁鼓佬抬頭看了看粗糙的城垛,在雙手手心上吐了吐吐沫,然後雙手合起來摩挲了一下,將自己的腰帶勒了勒,然後就攀著那突出在外的青條石的邊緣往上竄了約莫一米高!
這些青條石並沒有修飾的有多麼規整,全是依照那石頭原本的形狀像是拼搭積木似得卯隼起來的,在這中間是用糯米雞蛋清跟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這種土的硬度較之當代的水泥也不遑多讓,雖然歷時久遠,但依舊堅不可摧。
龍駝是一個駝子,如果是山間行走跟下河游水他是不在話下的,但是如果要讓他攀高,那就有點強人所難了,所以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漁鼓佬上到了城垛一半的高度,那漁鼓佬往下一看,見龍駝還沒有跟上來,心下也就明白過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