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大豪李存義 124、猴爬竿兒虎洗臉

作者 ︰ 寫意朋友

一會兒他已是大汗淋灕,水澆一樣。舒殘顎

圍觀者剛才還在鼓掌助威,這會兒卻都驚呆了,不知到底咋回事。

正在大家驚呆之際,只見陳垚來個「鯉魚打挺」,象片樹葉輕輕從空中落了地。那壯漢在陳垚離手之時像被狠狠猛擊一掌,向後連退幾步,「撲通」一聲摔在地上,把麥地都砸了個打坑。

人們圍著那壯漢問是咋回事。那壯漢抹把臉上的虛汗,心驚肉跳地說︰「我的媽呀,這老頭比石 還重,要把我的尿擠出來,我想放放不下來。後來他一晃身,我不知咋回事就摔倒了,真厲害呀!」

人們這才醒悟,十分感嘆的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個其貌不揚的陳垚是身手不凡灝。

晚上,陳曉娟和李彬堂又開始互教互學。他先教她形意拳安身炮︰

11、甲︰猴爬竿。現在讓你嘗嘗猴形的厲害,看猴子多麼的會撓達。

我崩拳被你破了以後,借著回摟手的同時,先拍擊(用我右手)你的前手,接著輔助的再拍擊(我換了左手),拍擊的同時撤回前腳,接著上步(上右步)劈掌,連臉帶前胸,一塊往前劈去瀧。

12、乙︰右穿掌,雅名叫金雞報曉。對方我的劈掌過去以後,打向你的面部,這時你要迅速撤步(雙腳前後位置不變),同時撤回前手,借後腳蹬、蹉直接反作用力,來撐架對方我的前手。

13、甲︰進步炮拳。我右手被你穿掌封住後,迅速向前貼自己的小臂下側,向你腕部(從下)穿拳,穿拳後撥掛(左拳內旋),撥掛後上後腳打出炮拳。

這個力是三穿一的勁。左手拳這點要貼,先貼自己胳膊再貼對方你的胳膊,不是這麼磕,貼,往前打。這個貼不管是掌啊是拳啊,我只要走出這種穿袖手來,對方你就很難再分隔我的。

14、乙︰虎洗臉。你退右步,左手下粘甲右腕,根據甲我的動向,可以向左帶,也可以向右截。注意︰(1)左肘貼肋,左小臂與甲右小臂形成縱向粘合,輕粘敵手。不要架肘扣手,橫小臂下壓,這樣肋部不嚴密。(2)不要用力抓甲腕,那樣手易被拿。(3)不要用力下壓甲左手,那樣易滑月兌而被撇擊。

陳曉娟發現實用性極強,演練百遍不厭。

用濕毛巾擦淨汗睡下後,兩個人一邊耳鬢廝磨,一邊改由她給他講陳式太極拳拳理︰

太極拳流傳頗為普遍,因其動作圓柔,老幼強弱男女皆可練習,故易于推廣。但一般練習者雖因傳授不同,形式各異,多數是以楊式所傳為宗,凡習楊家太極拳者又皆知楊露禪是從陳長興學來的。惟陳氏世以務農為業,在外教拳者甚少,故陳家拳流傳于世者也很稀少。

陳家拳如同文學中的古典文學,外形似簡樸,而內容極精細豐富。此拳的特點是全在處處走纏勁,每一動作公轉中從頭到腳,雖一指之微,也有自轉。按力學來講,纏法是調節全身重心平衡的主要方法。因為每一動作處處旋轉,身體上每一經絡穴道的運動,可以影響到內髒的新陳代謝機能,所以得到袪病強身的偉大效果。至于拳的技術方面,更是離開纏法即失掉太極拳的意義。所以陳品三一談太極拳就說「太極拳纏法也」。

「陳品三是誰?」李彬堂問。

「就是陳鑫,他要寫一本《陳氏太極拳圖說》,現在已寫了厚厚一疊草稿了,我見其序中有一句︰「少小侍側,耳聞目見,薰蒸日久。竊于是藝管窺一斑。雖未通法華三昧,而于是藝僅得枝葉。其中妙理循環,亦時覺有趣。」

李存義和劉小燕終于見到唐兀公碑了。

位于南金堤與金堤河之間的唐兀公碑,坐落楊十八郎南唐兀公祖瑩。上刻「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府百夫長唐兀公碑」,碑文記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閭馬、達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是蒙漢兩族融合的實證。碑通高3.2米,身高0.7米見方,造型奇特,雋秀雅致。

在唐兀公碑旁,還看到了唐兀楊氏祖塋碑,碑上刻的對聯是︰忠孝家聲遠,功德歷代揚。

旁邊一石碑上有四字,守墓的說是西夏文︰根在賀蘭4字。

陳曉娟接著在對李彬堂講︰鐵可以速成器物。如打成九分成熟,只欠一分放下,明日再打又得升火費事,多費工夫,倘仍欠一分,則永久不能成器。其言至為切要。

凡學拳者,天分高的人,在初學時進步較易,但往往把拳法看得容易而不深入。天分低的人,初學時較難,如能立志堅決,苦練不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其初不免多費工夫,及乎達到豁然貫通之時,則以前所下工夫皆不是白費。所以天分低的人,反多得到成就。我們應當以此言為戒。天分高的人不可自滿,天分低的人不可畏難,全可深造,得到成功。

纏法在太極拳中有極端的重要性。

拳譜第一句就說「太極拳,纏法也」。這是太極拳的特點,合于生理學的在此,合于力學的也在此。

纏是螺旋的旋轉。任何一個動作從頭到腳,從肢到指,全用纏法。頂勁從百會穴纏起達到襠部,往左轉則頂勁領著左轉,往右轉則頂勁領著右轉。右轉時則右襠松左襠緊,左轉時則左襠松右襠緊,那邊襠松那個腿走外纏,襠緊的那一方腿走里纏。外纏是從根節達到梢節(即從襠到腳指),里纏是從梢節達到根節。

外纏、里纏在手上更為顯明,即外纏從臂根而上轉,以轉到手心斜向上面為度。里纏從手向下轉達到臂根,以手心斜向下為度。外纏是開勁,里纏是合勁。動作的配合,經常是形合用開勁,形開用合勁,這是陰陽虛實的妙用。

手指的配合,也是每一指每一節全有纏勁。外纏從小指開始,里纏從大指開始,全以中指尖為中心。

從生理學講,手指足指以至全身處,全有經絡穴道,所以這種動作,又使每個經絡穴道得到平均運動,影響到內髒甚至每個細胞全得到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的機能。拳論所說「一動無有不動」,又說「運動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會走纏勁,才真作到「一動無不動」和「無微不至」

「我知道人體每個穴位的位置和名字。」李彬堂插嘴說。

「那你把我身上的穴位全指出來吧。」她說。

「好吧。」他就一個一個地指出來。

「別瞎捅。」她說。

「是你讓一個不漏全指出來的。」他說。

「我又不知道這兒有穴位。」她說,「這個穴位有點怪,讓我全身感覺異樣。」

「可我只想這個穴位,沒想它旁邊有啥。」他說。

然後他請她接著講陳氏太極理論知識︰

從力學來講,纏勁是手引化來勁,手反擊對方,才能做到「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是「以柔克剛」的妙法。螺旋推動,無堅不摧。

三節的配合︰

從全身講,足是根節,腰是中節,頭是梢節。從內講,思想是根節,氣是中節,勁是梢節。從腳體講,肩是根節,肘是中節,手是梢節。襠是根節,膝是中節,足是梢節。手也分三節,腕根、掌中而指梢。即使一指之微也有三節。這還是說直的。橫的方面,手外纏是小指至外掌為根,中指至掌心為中,大指至掌內側為梢;手里纏則反過來。無一處不是三節,合起來還是調協如同一個整的。

九宮的變化︰

八方加中心是九宮,如用方向來講,還是科學的,唯物的。但拳而論,不可講作東西南北,那就成固定了,應當講為前後左右四斜角,本身就是中心。這是平面的。按立體的講,就須說成上下左右和四斜角,加上中心為九宮。拳式的變化,角度的大小,甚至一指尖的動作,只要旋轉走纏勁就有九個方向。在兩個人研究推手時,更須掌握九宮的變化。中心只旋轉而不變,八方則變化而無窮,如按一個圓周分為三百六十度來講,變化之多可想而知。

步法︰

身手的變化雖然很多,全以步法的變化為轉移。步法的方向,按正規講是以胸部的方向為準的。兩腳尖必須和胸口方向一致,通常是三角形,前窄而後寬。步法順利則手上無不順利。手就是反了,也可以後步當前步,後手當前手,如倒卷肱的後手後腿就是這樣作用。陳家拳和別的拳不同之處即在步法變的靈活,特別是前腿無實步,所以才進退自如。練拳時步法應盡量開展,以後腿屈著膝與襠平,前腿自然平展為度,不可過大,用時只可開到一尺二寸到一尺五寸,開大了,後步應跟上,步有余則易于變換。

重心的所在和如何調節平衡︰

全身雖然只有一個重心,經常保持在月復部。步法任何變換,盡管有虛實,重心總是保持在月復部,決不是移至某一腿上去的,這也是陳家拳的特有條件。

如分開講,則一個指頭也有它的重心,如同鑽頭往前旋轉時,重心在尖上,拉鑽時是一左一右的旋轉,尖不偏,就直往前鑽進。

月復部的重心,也全仗左右襠的大筋一松一緊和兩膝的一升一沉而調節平衡。規律是身往右轉,右襠必然松,而左襠必然緊,松緊的限度不可過了,就是心口的方向,只可轉到左右的前斜角。當右襠松時,右膝必然上升,左襠緊時,左膝必下沉;左襠松時,左膝必然上升,右襠緊時,右膝必下沉,再加上全身的配合,重心就永久保持在身體的中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形意大豪李存義最新章節 | 形意大豪李存義全文閱讀 | 形意大豪李存義全集閱讀